《红与黑》:小人物的自证和他证之路

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法国谚语

《红与黑》:小人物的自证和他证之路

《红与黑》:小人物的自证和他证之路

一部野心家的故事

刚开始看《红与黑》时,前三章都没能给我带来触动,以至于一度把这本书搁置。大概隔了一两周的时间重新捡回来,直到读第四章、第五章时,才完全体会到这本书的伟大和奥妙。

书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像于连、马娣尔特(于连的妻子)、瑞纳夫人(于连的真爱、情妇)可谓是描写的栩栩如生,即便是二号角色也就是次要角色如拉穆尔侯爵、彼拉神甫也写的活灵活现,再如书中仅是前后出现的老索雷尔(于连的父亲)、弗利赖神甫、戴薇尔夫人这类的角色,也勾勒的有模有样。角色之间的情感、心理、想法、利益的变换和博弈,给人以一种所有故事仿佛昨天才徐徐落幕的真实,而这种真实的感觉即便在文字内容来自接近两百年前的法国,即便是由译者翻译过来的内容,时间和种族的隔阂丝毫不减文字的锐利。

据说《红与黑》写的是野心家的故事,在拿破仑帝国时代,红与黑代表了“军队”与“教会”,这两种职业也是当时有野心的法国青年发展的主要渠道。又有评论说,当时的社会流传着“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足见这部作品的力度。

《红与黑》:小人物的自证和他证之路

《红与黑》和小人物的自证之路

司汤达笔下的“于连”,看似是一个渴望成功,渴望财富与地位的角色,其实他只想被别人认可而已。在自证这条路上,在他为梦想而披荆斩棘的时候生活却要面临一个小人物最难通关的心坎——自尊。

自尊驱使着他即便会被撕碎他,也依旧奋不顾身的扑过去。自尊影响着他即便面临死亡,也拒绝别人的施舍与帮助。自尊还决定着他即便等到荣华富贵,也还是高昂着脑袋打骂别人的歧视。

故事的前半部分讲的就是于连的成功轨迹,于连记忆超凡因而腹有诗书因此与众不同,胆大包天勾引雇主的家属因而工于心计,想法纯粹只为征服最终斩获了自己要的生活。他充分的利用自身的优势——相貌、学识、人性、机会、人脉、爱情等,凡是可以改变他或者帮他度过先天劣势的东西,他统统利用。于是从一个在家被父兄欺负的软蛋,一个穷得只有一身破衣烂衫的小人物,变成市长家里的家庭教师,变成贝尚松神学院的辅导教师,再变成侯爵的心腹秘书,直至成为侯爵家里的上门女婿,不仅得到了田产、财产以及如花似玉的夫人,他还得了一张中尉的委任状。恐怕《安徒生童话》里的丑小鸭也不及于连蜕变的华丽。

《红与黑》:小人物的自证和他证之路

故事的后半部分却有着剧情上的极大反转,曾经被于连利用的市长夫人,用一纸揭发信把他打回了原形,我想这就是作者构思巧妙的地方。凡小人物翻身后最害怕的莫过于被人识破自身苦心的包装,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穷而受到的歧视、奚落、忽略以及即便自己已经如何如何,还是得不到别人接纳的悲剧心理。对于连而言唯独这种打击他无法忍受,所以他枪击检举他的市长夫人,导致入狱并判处死刑。即便知道死刑会夺走经营的一切,却决然的拒绝营救。

小人物的自证过程是艰辛的,因而小人物的结局往往带有悲剧色彩。

《红与黑》:小人物的自证和他证之路

《红与黑》和小人物的他证之路

于连入狱后凭借当时的人脉和财富,其实找一条活路还是不难的。认为他有罪的人可以因为金钱和权势就另备说辞。

假如作者把主人公往摇尾乞怜的方向去写,想必也见怪不怪,可这样的一个“于连”,反而会打破人物前期积累的形象。因为他是这样的人,所以才会步步为营地走到上层社会,也因为于连有这样的执念,所以他不愿苟且地活下去,赴死成了他新的追求。

他既说过“我的梦想,值得我本人去争取,我今天的生活绝不是我昨天生活的冷淡抄袭”,也说过“我的罪行是残酷的,而且是有预谋的,我该当判处死刑,各位陪审官先生,可能我值得怜悯,但是有些人还是借着惩罚我来杀一儆百,使这样一种年轻人永远丧失勇气。他们出生在一个卑微地阶级里,可以说是受着贫困的煎熬,但是他们有幸收到良好的教育,并且大胆地混入有钱人高傲地称之为上流社会的圈子里,他们承受着鄙视和极具讽刺的话语。”这股气势,造就了他丑小鸭往白天鹅的转变,他所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得到“他证”,却在最后关头明白了真正的“他证”是一个不值一提的东西,而自己却无法得到,因此属于他白天鹅的人生就像流星般稍瞬即逝了。

《红与黑》:小人物的自证和他证之路

读到最后,往往变得迷惘,到底什么是追求?如何平衡自身追求和“他证”之间的关系?很多人一直追求的幸福,以为像马拉松终点的彩带和掌声、以为像咖啡底的糖末,以为幸福像早春的花、夏至的萤火虫、秋末的闸蟹和冬日的暖阳,可是哪有刻舟求剑一样的幸福呢!最终“那些使你出类拔萃的东西,恰恰使你感受不到脚下的幸福”,于是多得是自己一厢情愿“我以为”的追求。

小人物的他证过程是决绝的,因而小人物的结局往往带有英雄主义。

《红与黑》:小人物的自证和他证之路

《红与黑》算不算成功学

在成功学如此迷人的时代,《红与黑》算不算另类的成功学书籍?

通过京东图书上的数据我们发现,非一线城市购买了更多的离职和成功类的书籍,甚至超过了83%。我其中的两个趋势做一番引用:

趋势一:北上广不相信“鸡汤”,非一线城市则更渴望成功。非一线城市对立志于成功类书籍的购买需求增长更为明显,比一线城市销量增幅高出83%。

趋势二:男人为“能力”阅读,女人为“生活”阅读;男性集中在提升个人能力与事业发展相关的书籍,比如管理、励志与成功、考试、金融与投资等,女性则集中偏向生活类的书籍,比如育儿、文学、进口图书、时尚/美妆等;

书中的这个“向社会开战”的年轻人发现“这个上流社会实际上只是在餐桌的末端接纳了他”,对此他剩下的只是仇恨与厌恶。世间不会有阳光普照似的机会和财富,却到处是要阻挡人跨越阶级的壁垒,它们用质疑的眼神、冷漠的口气和阴霾的表情给人可能有或着完全没有的“再联系”。

《红与黑》从书名到线索,从人物到故事,无处不充满着各种对立。

《红与黑》:小人物的自证和他证之路

《红与黑》不是成功学,却既给出了追求成功所需要的条件,也描绘了成功所需付出的代价。在整部作品中所列举的对立,像贫穷与富有、低贱与高贵、(蔑视与征服、喜欢与厌恶、容忍与放纵等),讳莫如深的段落中作者凝练出一条条血的真理论。这个世界上很多机会就不是给你的,很多尊重也不是给你的,但是你可以选择抗争,你可以去争取,结果是因人而异的。一切的选择都无从后悔。

小人物成功难免要走到世界的对立面并向其“开战”

《红与黑》:小人物的自证和他证之路

《红与黑》中值得回味的对白

“而且,于连与我能桴鼓相应。他缺的是什么?名望和财产。名望,他日后自会造就,财产,也不难挣得”……“哪一桩大事,开始的时候不是走极端?只有事成之后,芸芸众生才觉得似乎是可行的”。——马娣尔特

“你们看到的不是狼,是狼的影子”。——马娣尔特

像于连这样有几分才气的年轻人,想要发迹,决不能靠爱情。他们得紧紧依附一个小集团,这个小集团一旦走运,社会上所有的好处就会落到他们头上。闭门做学问的人,不属于任何小集团,就活该他倒霉了!纵有些微成就,甚至还不是很有把握的成就,也会受到攻讦,而贤声在外的大奸巨滑,就会掠他人之美以造就自己的不败之名。……小说好比一面镜子,鉴以照之,沿着大路,迤逦行去。……镜子照出污泥,你们却责怪镜子。——作者旁白

在过去的六个礼拜里,侯爵有时心血来潮,很想提携于连,让他小有资财。侯爵觉得,穷就是贱,说出去对他侯爵固然丢脸,对他女儿的丈夫更其不堪……——侯爵心理描写

沉默是纪念我的唯一方式。——于连信马娣尔特

在他(指于连)看来,死本身并不可怕。他的一生,不过是为大不幸做准备的漫长过程,当然不排除被人视为人生最大不幸的死。——作者评于连

神甫突然住口,好像被自己的话惊住似的:向不可与言的人说了不可与言的事。——弗利赖神甫心理描写

“这就是我的罪过,诸位,而惩罚也将更加严厉,因为事实上,审判我的,全是些非我族类的人陪审官席上,连一位发家致富的乡民都没有,统统都是气我不过的有产阶级……”——于连自我的辩护解释

一种具有远大抱负的坚毅性格,自能支配凡夫俗子的粗鄙头脑。——评价马娣尔特的能力

“不,受人尊敬的人物,不过是作案时幸而没被当场抓获的骗子罢了。”——于连自言自语

“孤独的活着……多折磨人啊!……”——于连自言自语

《红与黑》:小人物的自证和他证之路

呜呼!读完这些话,对于连成功的步步为营也就不奇怪了,甚至对其处以死刑也不奇怪了。古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于连是一个小人物,却以一种不同于小人物的死法结束了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