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氣死周瑜為何又去哭吊,是外交手腕需要,還是痛失伯樂?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三氣周瑜,最終把周瑜活活氣死。雖然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並非正史,但故事內容卻相當精彩,在今天我們僅談《三國演義》,不說《三國志》。《三國演義》既然能成為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一定有其獨特的價值。如果每次都和正史放在一起,難免矯枉過正。

諸葛亮氣死周瑜為何又去哭吊,是外交手腕需要,還是痛失伯樂?


這裡,我們就從《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和周瑜的故事說起。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可以說是《三國演義》中非常精彩的一個片段。因為這個故事不但深入刻畫了兩個人物的特徵和心理,而且也展現了諸葛亮的超群智慧。讀一本書,尤其是演義類的史書,最主要的是從書中悟到處世的智慧。

周瑜和諸葛亮的故事,許多人都知曉。三氣周瑜,第一氣,就是在爭奪南郡時,兩人商定由周瑜先奪,可諸葛亮卻趁周瑜與曹軍交戰時佔領了南郡,周瑜知道後被氣得金瘡迸裂。

諸葛亮氣死周瑜為何又去哭吊,是外交手腕需要,還是痛失伯樂?


第二氣,周瑜讓孫權把妹妹嫁給劉備,本來是想把劉備騙到東吳,然後預謀殺害。但是卻不料,最終被諸葛亮識破,一個錦囊妙計讓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

第三氣,周瑜以幫劉備攻取西川的名義想奪取荊州,被諸葛亮識破,最後只能退兵,不久便病逝。

諸葛亮氣死周瑜為何又去哭吊,是外交手腕需要,還是痛失伯樂?


那麼,諸葛亮將周瑜氣死後,又去憑弔周瑜,號啕大哭,顯得極其悲傷和痛苦,並且邊哭邊歌頌周瑜的功績,還說周瑜是知音,周瑜一死,天下再無知音。那麼,孔明的憑弔和哭悼是真是假,是裝腔作勢、故弄玄虛,還是“貓哭耗子,假慈悲”,故意氣東吳的人呢?

諸葛亮氣死周瑜為何又去哭吊,是外交手腕需要,還是痛失伯樂?


筆者認為,諸葛亮的哭悼,雖然有出於外交的需要,但更多的是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周瑜是一位難得人才,文武兼備,儀表超凡,雄姿威凜,英氣逼人。他十二歲便做了東吳水軍總督,可見其才能非常人可比及。若非周瑜設計誆蔣幹,曹操又怎能輕易殺掉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又怎麼會接受鳳雛龐統戰船連鎖之計,以致火燒戰船,幾十萬兵士,一敗塗地?赤壁之戰中,周瑜的功勞不可謂不大,諸葛亮是明白的。他也明白,正是周瑜當初的主戰思想,才保得劉備的平安,才使得自己的主公開始有了創業根據地。

諸葛亮氣死周瑜為何又去哭吊,是外交手腕需要,還是痛失伯樂?


第二,周瑜和諸葛亮,才能相差無幾,彼此看待問題可謂不謀而合,是難得知音。赤壁之戰中,在破曹操大軍時,周瑜和孔明各自伸出手掌,寫下了心中所想的破敵之策,結果兩個人手中所寫都是“火”字。兩個人不謀而合,觀點如此一致,彼此也覺得是知己,於是撫掌大笑,暢心痛飲。這裡也可以看出,諸葛亮和周瑜,是才能和謀略幾乎不分伯仲的兩個人。

只是比較可惜,兩人各為其主,身系大任,立場不同,一個是蜀國軍師,一個是東吳的大都督,在亂世之中也都是為其主爭奪天下,兩國的強盛衰敗可謂與二人直接相干,兩人也只能拼死各為其主。如果是在同一陣營,兩人定是難得的知音,可以堪稱是三國時期的俞伯牙和鍾子期了。如此想來,知音離世,諸葛亮怎能不痛哭感慨?

諸葛亮氣死周瑜為何又去哭吊,是外交手腕需要,還是痛失伯樂?


第三,諸葛亮此時投靠劉備不久,也久未逢遇如此才能卓越的知己,念及如若在草廬,或能把酒言歡,不禁潸然淚下。

諸葛亮先前身在南陽時,躬耕隴畝,遊山玩水,拜訪名士,彈琴對弈,何等逍遙自在。如今卻也捲入亂世繁雜爭鬥當中,終日操勞。若天下平定,世事安和,百姓安居樂業,那時,自己如果和周瑜相逢,一定會成為至交好友,甚至還會義結金蘭,共入草廬,談古論今,把酒言歡,又是多麼令人嚮往的情景。

諸葛亮氣死周瑜為何又去哭吊,是外交手腕需要,還是痛失伯樂?


然而現在,因為兩人處在不同的立場,不得已而以對方為敵。如今,知音逝去,念及此處,諸葛亮又怎能不傷感,不惋惜?所謂朋友可求,但知音難覓,如今知音被自己氣死了,又能怨誰恨誰呢?只能怪他們身處亂世當中,偏又不在同一陣營,各為其主,縱有知音之遇,卻恨無知音之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