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月圆人安!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或灯节

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

古人称夜为“宵”

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寄托着中国人

追求团圆和美满的愿望

闲话年俗 |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月圆人安!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就存在了。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闲话年俗 |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月圆人安!

节日发展

南北朝时,元宵节燃灯已成气候, 而真正让元宵节燃灯之俗发扬光大的则是隋唐。隋朝时,正月十五元宵节已盛况空前。《隋书·柳彧传》记载:“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当时的长安城居民都会出来观灯看戏,街头表演也丰富有趣。

闲话年俗 |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月圆人安!


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闲话年俗 |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月圆人安!

宋朝,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狱机构会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等。

闲话年俗 |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月圆人安!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

闲话年俗 |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月圆人安!

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虽只有三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

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

汉代一天,唐代已为三天

宋代长达五天

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

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

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

至清代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那么除了赏花灯还有那些习俗呢?

传统习俗

吃元宵:团团圆圆

吃元宵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节俗。明清正月十五吃元宵成为时尚。明朝京城在初九之后,就开始吃元宵。元宵用糯米细粉制成,呈圆形,内包核桃仁、芝麻或桂花白糖为馅。江南称为“汤团”。苏州人称为圆子、杭州人称为“上灯圆子”。

闲话年俗 |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月圆人安!

当代中国无论南北,正月十五吃元宵成为时尚。天上明月,碗里元宵,象征着团圆吉利。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享受阖家团圆的美意。

闲话年俗 |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月圆人安!

不少地方街头流行“摇元宵”,将做好的馅心,放在大箩中的干粉上摇晃,粘上粉,洒水,再摇,越滚越大,最后成形。摇元宵的过程也是一个民俗展示的过程,它为元宵节增添了节日气氛。

赏花灯:丰富意蕴

由于元宵节有张灯观赏的习俗,因此也称为“灯节”、“灯夕”。元宵节观赏的主要对象是花灯,又叫“彩灯”、 “灯笼”,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精美艺术品。西汉时就有了彩灯,到唐朝以后,经过千百年能工巧匠的开发创新,彩灯艺术百花竞放,各呈异彩。在样式上有带穗的挂灯,美观的座灯,秀丽的壁灯,精巧的提灯,玲珑的走马灯等。

闲话年俗 |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月圆人安!

猜灯谜:博大精深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都城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闲话年俗 |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月圆人安!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灯谜往往读来幽默风趣又十分应景。在猜的过程中,大家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耍龙灯、舞狮子

“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耍龙灯”在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闲话年俗 |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月圆人安!

民间狮舞的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流行于南北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闲话年俗 |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月圆人安!

众志成城,携手战“疫”

这个元宵不闹,却注定不凡

为武汉祈福

愿国泰民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