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晚清變法奇書《盛世危言》,軍事失敗,在於缺少專業人才

在晚清為數眾多的開眼看世界啟蒙書籍中,鄭觀應的《盛世危言》絕對是佼佼者,其中的兵政篇令人尤為驚奇。

如果不是用文言文編寫,初次看到的人一定會以它成書於當代。無他,看的實在是太透徹了且思路清奇,一點也不像是晚清那個封建思想濃厚、封閉的社會能寫出來的。

看晚清變法奇書《盛世危言》,軍事失敗,在於缺少專業人才

盛世危言

關於清朝近代軍事的失敗,總會充斥著時運不濟之說。認為原本有著獲勝的能力和可能,只是因為決策失誤才導致失敗。更是會將雙方預設成各有千秋,你船堅炮利,我便有地利、人和,絲毫不考慮戰爭的實際情況:

在陸軍近代化改革前,清軍和列強的交戰,彷彿是碰到了外星人一般。哪怕人數是對面的十倍之眾, 武器裝備齊全,形勢依舊是一邊倒的被壓制。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之間,概莫能外。

看晚清變法奇書《盛世危言》,軍事失敗,在於缺少專業人才

清軍

《盛世危言》在兵政篇中首當其中的將問題歸結於專業軍事人才的缺失 ,先於絕大部分印象裡的武器落後。在當時,絕對是在挑戰傳統的認知。

君不見,古代中國的武廟拜的是誰?居首的是姜子牙,其後張良獨居一檔。明代的《三國演義》,可以說得上是謀士之間的大戰了。謀士,從某些角度來說就是知識分子。受文學長期的強烈渲染,他們在戰爭中的作用被誇大, 彷彿棄筆從戎是個輕巧事,做什麼都無往不利。讀書人如過江之鯽,怎麼會缺少人才呢?

當時的西方“武員可以兼文,文員不能兼武”,清朝則恰恰相反。宋代以後知識分子都以走科舉為正道,由科舉再走向實際職位。所以清代的外交官不會外語,軍事主官不懂軍事都非常常見。前者一目瞭然,不會便是不會。後者則不同,完全沒有一個具化的標準。實際知兵與否,倒不重要了。打贏了,他自是知兵的;輸了,只道是無能。

看晚清變法奇書《盛世危言》,軍事失敗,在於缺少專業人才

科舉

基層的士兵和低級軍官更是如此,連字都不識,談什麼軍事素養?火炮射擊、戰術陣列、協調指揮一竅不通,鎮壓內部起義軍都吃力,拿什麼和列強幾百年裡身經百戰的近代軍隊打?

鄭觀應看到了西方對軍事人才的大力培養——武員均由武備學堂出身、選拔嚴格、課程豐富、注重實戰,才有感而發:非如中土將帥,不習武藝,不讀兵書,有勇無謀,一時僥倖成名者可比。專業的事,就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將勝利寄託於運氣之上,自然是有敗無勝。

看晚清變法奇書《盛世危言》,軍事失敗,在於缺少專業人才

甲午戰爭

​該書在1894年刊印,書中所提,在甲午戰爭後才得到重視、實現。雖令人扼腕,卻也想得通。不被昔日眼中的蕞爾小國擊敗,怎麼會下定決心自強?同樣是在這一年,戰爭正酣之際,感受到了危機的光緒帝打破祖例直接召見了在北京的各國公使。皇帝的低姿態,讓遠在的法國的《小日報》都為之報道。知恥而後勇,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縱觀晚清七十年改革之路,不能謂之不努力,有識之士層出不窮。奈何被盡善盡美這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掣肘,雖有小成,但終究跟不上時代。

歡迎下方討論,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