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晚清变法奇书《盛世危言》,军事失败,在于缺少专业人才

在晚清为数众多的开眼看世界启蒙书籍中,郑观应的《盛世危言》绝对是佼佼者,其中的兵政篇令人尤为惊奇。

如果不是用文言文编写,初次看到的人一定会以它成书于当代。无他,看的实在是太透彻了且思路清奇,一点也不像是晚清那个封建思想浓厚、封闭的社会能写出来的。

看晚清变法奇书《盛世危言》,军事失败,在于缺少专业人才

盛世危言

关于清朝近代军事的失败,总会充斥着时运不济之说。认为原本有着获胜的能力和可能,只是因为决策失误才导致失败。更是会将双方预设成各有千秋,你船坚炮利,我便有地利、人和,丝毫不考虑战争的实际情况:

在陆军近代化改革前,清军和列强的交战,仿佛是碰到了外星人一般。哪怕人数是对面的十倍之众, 武器装备齐全,形势依旧是一边倒的被压制。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概莫能外。

看晚清变法奇书《盛世危言》,军事失败,在于缺少专业人才

清军

《盛世危言》在兵政篇中首当其中的将问题归结于专业军事人才的缺失 ,先于绝大部分印象里的武器落后。在当时,绝对是在挑战传统的认知。

君不见,古代中国的武庙拜的是谁?居首的是姜子牙,其后张良独居一档。明代的《三国演义》,可以说得上是谋士之间的大战了。谋士,从某些角度来说就是知识分子。受文学长期的强烈渲染,他们在战争中的作用被夸大, 仿佛弃笔从戎是个轻巧事,做什么都无往不利。读书人如过江之鲫,怎么会缺少人才呢?

当时的西方“武员可以兼文,文员不能兼武”,清朝则恰恰相反。宋代以后知识分子都以走科举为正道,由科举再走向实际职位。所以清代的外交官不会外语,军事主官不懂军事都非常常见。前者一目了然,不会便是不会。后者则不同,完全没有一个具化的标准。实际知兵与否,倒不重要了。打赢了,他自是知兵的;输了,只道是无能。

看晚清变法奇书《盛世危言》,军事失败,在于缺少专业人才

科举

基层的士兵和低级军官更是如此,连字都不识,谈什么军事素养?火炮射击、战术阵列、协调指挥一窍不通,镇压内部起义军都吃力,拿什么和列强几百年里身经百战的近代军队打?

郑观应看到了西方对军事人才的大力培养——武员均由武备学堂出身、选拔严格、课程丰富、注重实战,才有感而发:非如中土将帅,不习武艺,不读兵书,有勇无谋,一时侥幸成名者可比。专业的事,就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将胜利寄托于运气之上,自然是有败无胜。

看晚清变法奇书《盛世危言》,军事失败,在于缺少专业人才

甲午战争

​该书在1894年刊印,书中所提,在甲午战争后才得到重视、实现。虽令人扼腕,却也想得通。不被昔日眼中的蕞尔小国击败,怎么会下定决心自强?同样是在这一年,战争正酣之际,感受到了危机的光绪帝打破祖例直接召见了在北京的各国公使。皇帝的低姿态,让远在的法国的《小日报》都为之报道。知耻而后勇,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纵观晚清七十年改革之路,不能谓之不努力,有识之士层出不穷。奈何被尽善尽美这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掣肘,虽有小成,但终究跟不上时代。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