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一代中國人:“澳門之子”鄭觀應與《盛世危言》

文 | 杜恩義

鄭觀應出生在中山,生活在澳門,成長在上海,即為商人,亦是思想家、教育家、慈善家、文學家,同時還具有高尚的愛國情懷。鄭觀應事業受挫後,曾隱居澳門近六年,撰成《盛世危言》一書,影響了一代中國人。

澳門是近代西方思想文化進入中國的橋頭堡,是中國瞭解世界的一個窗口。澳門在地緣環境具有開放、融匯的特點,同時在人文氛圍上是多元的、進取的,也是近代中國中西文化的交匯點,新舊思想的碰撞地。澳門獨特的自然、人文、經濟、政治等區位條件,孕育了一批“睜眼看世界”的先驅者和具有近代意識的啟蒙思想家,鄭觀應即是其中的代表。

鄭觀應(1842-1922),原名官應,字正翔,號陶齋,別名杞憂生、慕雍山人、羅浮偫鶴山人。出生於廣東香山縣(今為中山市三鄉鎮雍陌村),七八歲時隨家庭遷往澳門,從此在澳門接受教育,17歲參加香山縣秀才考試,最終落榜,遂遵父命離開澳門,前往上海經商。從學徒、雜工開始,經過不懈努力,30歲左右即已成為富商。在上海的20年左右時間內,鄭觀應先後在英商寶順洋行、太古輪船等公司任買辦,還自己經營貿易,投資航運、礦務、機械等實業,成為一位民族資本家。鄭觀應的成就及其經驗被洋務派所賞識,1880年後,經李鴻章委任,曾擔任上海機器織布局總辦,輪船招商局幫辦、總辦,上海電報局總辦等職。

影響一代中國人:“澳門之子”鄭觀應與《盛世危言》

鄭觀應(1842-1922)60歲像

在上海期間,20歲出頭的鄭觀應即開始關注時務、政務,並著手蒐集材料,撰寫一些政論性論文。1872年《申報》創刊後,鄭觀應成為中國知識分子最早向報刊投稿的作者,其論文有一些發表於《申報》。1873年,鄭觀應將此前寫的文章編輯成冊,命名為《救時揭要》,此為其第一本著作。其中第一篇的《澳門豬仔論》至第七篇的《澳門窩匪論》,內容全部取材於澳門的社會現狀。鄭觀應關注澳門販賣勞工、匪患、鴉片、賭博、娼妓、洋人分治等政治、社會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以引起朝野的關注,反映了鄭觀應憂國憂民的情懷和改良主義的思想。1880年,鄭觀應又將其寫的36篇文章編輯成冊,定名《易言》,用筆名“杞憂生”出版發行,內容涉及商業、教育、法治、政治等方面。

後來,一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波及上海,鄭觀應在上海遭受挫折。1883年底,上海的78家錢莊倒閉了68家,正在籌建過程中的上海機器織布局亦受影響,股票大幅下跌,鄭觀應受到波及,只得求遍親朋好友幫忙清還借款。禍不單行,鄭觀應因作保人不慎,被太古洋行起訴並拘留,只得將在太古的私產抵債,並另外償還白銀5000兩。此兩起事件,將鄭觀應打入低谷,不僅使其損失重大,還嚴重影響了其在上海商界的名譽。

1885年5月下旬,鄭觀應遂以養病為由,返回澳門,居住在鄭家大屋。此後的6年時間內,鄭觀應深居簡出,潛心鑽研,反省自己多年來對國家、民族及世界的看法,坐下來寫書,並整理先前著述《易言》,終完成《盛世危言》的寫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