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造成自己内心极度空虚,该如何自救?

幽草Vic


不健康的家庭环境有各种各样的形式,而各种不同的形式都会造成不同的成长影响。不知道你说的是哪种,其实处在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最怕的是自己没有察觉,察觉了的话会好很多,可以做一些针对性的改善。这里分享一段我自己的经历看看是否对你有帮助。

我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是家里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母亲做主,母亲也很强势,管父亲,父亲毫无怨言。管我管弟弟,我们的什么事情她都要知道,在她眼里我不能有任何秘密,而且她的很多对事情的看法,观点,每一个都在影响着我的成长。她告诉我们,只要好好学习,其他的都不要去管。那时候我们老师说教我学舞蹈说我是个好苗子,母亲说那是不正经的不让去,体育老师说让我发展体育特长说我基础不错,母亲说这个没出息……好几个特长发展都被她否决了,就告诉我说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不要去学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

那时候的我觉得母亲说的都是对的,什么都听她的,她说什么能做我就努力做到最好,她说什么不能做我就坚决不碰。这样的情况一直到我初中,那时候的我开始有自己的秘密跟隐私,有自己不想被她知道的秘密,但是母亲的控制欲却不允许我这样,我的所有课本,信件,日记本,她都要看,我锁起来她就趁我不在撬锁,有人打电话给我就从前问到后……

我那时候被她烦的不得了,也从那时候开始反抗她,她说什么我都不愿意听,心里就想着逃离,所以初中毕业考高中的时候我没有考离家近最好的一中,而是以高出一中录取分数线90多分的成绩入读了离家远的二中。母亲被我的决定气的不行,但是又无可奈何。

这样我跟母亲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然后是上大学,工作,只能每次假期偶尔回家,看起来母亲对我的影响似乎越来越少,但是从小母亲对我的教育方式形成的我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却是影响那么大,一点一滴的影响着我生活跟工作的方方面面。一开始我自己还并没有觉察到,直到在工作中社交中缕缕受挫,同样的事情,别人的看法跟处理方式跟我的完全不一样,我开始思考我的这些思想跟观念是怎么来的,然后我终于发现早期母亲的行为跟教育对我是有多么大的影响啊,甚至很多我不认可的她的行为,在我的生活中我也在无意识的如法炮制,并且大部分的时候我都不自知。

意识到这点之后,我开始有意识的去觉察自己,调整自己,发现自己的认知有时候没有办法去突破时,我就去学习心理学,这个过程并不容易,看起来简单的道理,去理解,吸收并不容易,运用起来更难,因为这种不是实际行为的思想习惯,看不见摸不着,一不注意就又犯了,要知道一个思维习惯跟一个道理,至少要运用七次或者七次以上才能成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

所以现在通过学习,觉察,调整,自己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虽然还不够,但是学习在继续,相信会一天比一天变好。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没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虽然困难了些,但是努力总是会有收获的。


看故事说故事


处在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几乎都有比较鲜明的性格,但可以肯定地是不会适中,有部分孩子会变得自卑、懦弱;有部分孩子会变得反叛、暴戾。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想要逃离家庭。

在进行分析之前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北大博士赴美20年不肯回家。家庭环境对孩子究竟有多重要?

77岁老人病危,在临终前想要见小儿子最后一面,这个小儿子就是主人公王永强,一位先后在日本、美国留学的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就可以如此成功,相比日子也过得不差,但他真的20年没有再回家,这是为什么呢?

这件事情一出的时候,激起了大家激烈的讨论,一方面,有人说:血浓于水,都是一家人,不至于闹的这么僵。也有人说:针扎不到你身上你不会疼,这位博士肯定有无法言说的童年。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我们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他那么努力的去追求更高的学历,是否就是为了逃离这种家庭环境呢?那究竟是对家庭环境多不满意才使得他如此用功、如此果决的想要切断一切联系呢?

其实,回家与否都是他个人的意愿了,能不能原谅家庭也是他自己的权利了,值得欣慰的是,即使他失去了美好的家庭生活,但至少他对他目前的生活很满意,也在积极向上的生活,其他的例子就不那么幸运了。

比如根据统计,很多著名的罪犯,几乎都有个“标配”的暗黑成长环境,父亲酗酒,母亲无所事事,言语辱骂孩子。在幼年他们将这份痛楚埋在心里,长大了有了足够的机会便开始反叛起来,最终毁了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们正处于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该如何做呢?

1、尝试与家人建立沟通关系。

沟通时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并且有着有利因素:是家人。当你对家庭环境不满,觉得压抑的时候可以尝试吐露心声,告诉家人你自己的想法,如果能得到理解,那么问题就会解决。

2、给彼此一个冷静的时间。

在沟通无效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给彼此一个冷静的时间,可能长期在一起相处,每个人都无所顾忌的将自己不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了,给家人带来了困扰不自知,这个时候你可以选择在亲戚家住两天,让家人有个缓冲时间。

3、可以养宠物、或者交其他的朋友

题主因为这种家庭环境导致内心空虚,那么可以加入一个“新成员”让它成为维系家庭关系的

纽带,也让你的心灵有一个寄托。

结语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也是影响最重要的老师,只有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才能让孩子在心灵方面健康成长,希望题主能尽快走出阴霾,感到满意的朋友可以给我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我,谢谢。


海苔饭团


处在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造成自己内心极度空虚该怎么办??你都认识到自己有一个这样的家庭,关健一条,自律,首先管好自己,包括,生活,卫生,习惯等等行为都要纠正过来,懂不懂,什么是好习惯呢?在百度搜向正能量的人学习自律。二,你自己必须端正自己的好的行为心态,正人必须正自己,纠正一切坏行为,坏习惯,用行动告诉他们,带动他们也改悼那些坏行为,坏习惯。三,如果你有经济能力,尽了最大努力邦了她们还是改不悼那些行为,你就用行动改变自己,搬出去自己租房子做,当然要有面对一切困难的准备,包括适应一个人单独过的小日子,用行为告诉他们,你不喜欢他们那样过的日子,你要去迎接新的挑战和过自己想要过好日子正常人的人生。不要顾虑太多,其实你完全有能力过好你自己的日子,因为你自己己经意识到这些不健康的家庭环境所造成的空虛无聊透顶,做好自己,努力用正能量改变自己,让自己的正能量也带动改变你那一个不健康的家庭,记住啊!一切行动改变你我他,努力,[加油][碰拳][心][加油][碰拳][心]


后悔前事今生


人是环境的产物,家庭对个体的制约和影响更大。在不健康的家庭中如何自救,真的要看个人的造化和机缘了。下面举两个例子———

十年前,一个女孩读初三了,一家四口人从农村进城,蜗居在一间出租屋里。父亲外出做搬运工,母亲从外面接一些加工衣物的缝纫活,同时照看襁褓中的儿子。女孩回到家,趴在弟弟摇篮旁边的小书桌上做作业,妈妈缝纫机嗡嗡响个不停,弟弟时不时哭闹,女孩赶紧摇晃弟弟,如果反应慢了或者弟弟一直哭闹不停,妈妈就骂开了,骂得很难听,甚至气呼呼地过来从女孩头上扇巴掌。即便这样,女孩也没有放弃学习,她一边流泪哭,一边抱着弟弟晃,然后继续做作业,背后仍是缝纫机的嗡嗡声……

后来,女孩考上了当地一所省级示范高中,然后考上了一所211大学,再然后,进入了省城的一家外资科技企业工作。她在回忆学习生活时说:不能全怪妈妈,她小时候没上过学,爸爸同样只能卖苦力,他们在城市真的很艰难,弟弟幼小,他们感到压力更大了。从家里去到学校,感到很安静,条件真的很好,于是我就尽量在学校多学,多做作业,感觉课堂上老师耐心的讲解好亲切。

一个男孩,家里弟兄三人,穷困潦倒,母亲本就强势,后来因为父亲多病,情绪变得更加烦躁易怒。母亲对着不能理事的父亲,语言刻薄尖酸,父亲自惭无言。好强的男孩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小学时主动辍学(三十年前哈),外出到上海打工,跟随一师傅学习装潢。男孩沉默寡言,吃苦耐劳,做事认真,不计报酬,于是师傅把他带在身边最久,因此技术学得最过硬。再后来,回到当地城市,从他人手中接活,慢慢积累了人脉和市场经验,于是独自成立装潢公司,00年前后是房地产繁荣期,业务自然水涨船高,公司业务越做越大,男孩很快发财了。之后,哥哥个弟弟加入了公司股东,一家终于脱离了穷苦和“贫贱百事衰”的境地。母亲和父亲进了城,母亲性格也平和了,逢人便夸儿子们有能力。

启示:身处不健康的家庭,千万不要陷入沮丧和纷争的泥淖,从而感叹身世不济、命运不公,而要清醒地认识到危机,坚信“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风物长宜放眼量”,坚韧顽强地担当起自救救家的使命。


致思远达


这个问题回答要分年龄段,在没有成人的情况下,说句实话,孩子的三观还没有形成,在没有别人的帮助下,自己是不能自救的,这样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极为不利,对社会也不利。如果成人那就好了,自己可以劲量少回家,或者对家庭不健康的东西有能力制止,报警也行,对自己来说最好多交交三观正确的朋友,多读书,多看看外面的世界。谢谢你的问题


搞测量工作的我


处在这样的双境中,真是不幸,值得同情,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一,如能走出去,可暂时离开不健康的家庭环境,选择一个自己向往的城市去打工就业。

二,尽一切可能找一份自己喜欢的 ,薪水又不错的工作先做起来,让工作挤掉空虚时间,甚至忙得没有时去想其它问题。

三,得到收入后,善待自己,吃好一点,玩好一点,使自己心绪变得健康积极起来。

四,思考自己的命运,树立人生目标,为这个目标采取行动,学习知识,争取学历,考取职业技术职称,做一个能干,有本领,有较高收入的人。

五 ,改变自己之后,思考改变家庭状况,用自己的新思想,新技术,新能力自己的实力把家庭带出不健康状态。

以上思路,不一定全面,你可结合自己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参考。不要悲观,不要空想,积极行动,你一定能摆脱目前的状态。


郭有标


心理学和哲学,是每个人人生的“必修课”。

我强烈建议大家:去研究一下心理学和哲学。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同时面对两个世界: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而你所面对的“外部世界”,就是你“内部世界”向外的投射。

你不需要向外寻找,一切答案,都藏在你心中。

而心理学主要就是研究人的内部世界的。学习心理学,你就可以通过研究你的内部世界,更好地认知外部世界。

心理学研究到比较高级的阶段,就一定会上升到“哲学”和“灵修”。

“哲学”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世界基本运行规律”,也是人类世界的“最高智慧”,具有“普世性”,也就是我经常说的“道”。只要“道”通,“术”会无师自通。所以我从来不看“术”,完全没必要。

这就是为何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等,晚年都会转向“神学”。“科学”能解释的东西,实在是太有限了!科学殿堂的顶级,也是哲学/神学/宗教。

前些年,我主要研究的是心理学。但现在,心理学已经完全无法满足我了,于是,我开始研究哲学和灵修了。

有趣的是,自从我开始研究哲学,我发现,原来,绝大多数的心理学讲的也是“术”。瞬间觉得,之前读过的所有心理学书籍都没啥意思了,也就不做推荐了。

哲学这个东西非常有意思,我很喜欢读。而且我读的都是那种非常烧脑的大部头著作。

中国的孔孟之道,老庄哲学,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弗洛伊德,荣格,康德等,这些“思想巨头”的书,我目前只读了一部分。

仅仅是这一部分,就足够我受用一生!尤其是在我创业之后,能指导我的,只有“哲学”。

最近,我经常有一种“看透世界”的感觉——是的,我活着,独立而清醒,没有任何困惑。

我打算把他们所有人的著作全都读完。然后,看我能不能立地成佛/得道成仙?我试试哈[捂脸][捂脸]

——刘语丝Angela


刘语丝Angela


常常觉得孤独,在人群中会感受到遥远的距离,在独处时害怕孤独,在各自的轨道里,时而近、时而远,即使时而相交,我们也知道终将分别,每个人只属于自己的那一个轨道。越是成长越是闹心。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负面情绪?

这其实是一种主观的、是自己赋予的负面体验,这种感受源于我们内心真正渴望和需求的一部分价值与现实的差距,落差感越大、这份空虚感越强。所以,一个人可能在社交场合依然感受着深深地孤独,也可能在一个人的独处中十分充实,但是心理会彷徨,茫然。

孤独的时候,你会寂寞、空虚、郁闷、焦虑、无助、冷漠甚至绝望,程度比较严重的时候,你会觉得精神上有着无形的压力。短期或偶尔出现的孤独感并不会影响太大,但是长期处在这样的状态当中,就会引发心理健康,以及身体免疫力降低。我也是目前处于这种彷徨的境地,而且在面对。

孤独空虚感,产生的原因很多、时间周期很长。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足以伴随一生,在缺爱、溺爱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可能变成一个毫无原则的付出、索取的人格,让和他们相处的人难以接受,就会在长大后的社交及亲密关系中体现。所以他们和人的交往,在这一方面的情感就无法得到正常的满足,这种落差感直接导致了孤独与空虚,自卑感很强。

一个对自己缺乏信心的人,不能合理地面对自己优缺点,最大的影响是对外、对别人的优缺点也会格外敏感,可能鸡蛋里挑骨头、可能见不得别人好,因为无法坦然面对自己,所以和别人相处时也不可能坦然接受对方,无法建立交往信赖制度,别人就会感觉到这种负面或者敌意、敬而远之,无法维持健康友好的人际关系。

人和人交往,不可能时时刻刻完美,这时候如何面对这些不完美,就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的。如果因为一两次的失望,就心存芥蒂,对自己和他人都是一种伤害,导致无法或不愿意继续相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就会变得无法和别人建立沟通。所以也在于自己的思想能否想得开,多和朋友聊聊天,干点自己喜欢干的事,错开那种孤独感。



淡出视野3456


每一个的命运自己做主,不要把你的空虚,以环境为借口。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空虚是你自己的事情,来源于你的内心,没有梦想,没有目标,没有努力的方向,当然空虚。应该与自己对话,询问自己需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确定目标,对目标进行分解,分解到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这样你就不会空虚了。



kx康欣


家庭环境的好坏不是造成你内心空虚的原因,很多家庭环境好的照样空虚,甚至还犯罪,像孙小果这类的人,你知道吗?

内心空虚是因为灵魂不安宁,精神食粮短缺,甚至没有精神食粮,这需要你去寻觅,去找,去发现,去给自己补给。

人活着不仅仅是吃喝拉撒睡吧!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慰藉灵魂、将养慧命。

人有两条命,一个是身命,一个是慧命,没有慧命人就如同是一个空壳。

只有一个空壳的人就是空虚、难受、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