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社会昏君和明君的区别是什么?

桃李满天下1998


明君与昏君,只不过是史书的记载。使书中还记载秦始皇焚书坑儒,可有几个人记得他一统六国扬我华夏国威,隋炀帝昏庸无道,修京杭大运河,只不过为了他游览所需,可谁又知道京杭大运河在今天都发挥着它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不过是一些酸腐之儒罢了。


我本逍遥客


明君和昏君 。

一字之别,结果却是千差万别。

明君的几个特点:

不恋美色,

赏罚分明,

开疆扩土,

任用贤才,

不信奸言,

(昏君则反之!)

不恋美色:

不贪图享乐,不贪恋女人,克守体己,才能勤政爱民,知百姓疾苦。

赏罚分明,不信奸言:

不信小人,奸人言语,赏罚有度,不用贪官,敢杀贪官,才能使自己做决断,不会犹犹豫豫,而是果敢段炼,而杀贪官,才能使国库丰满,也能藏富于民。

开疆扩土,任用贤才:

开疆扩土,并不是评判一个君王贤与暴的决定性的因素,只要能做到勤政爱民,保卫疆土,使得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没有饥荒,就已经是一个明君了。

而开疆扩土,统一天下,一般都是开国皇帝的标准配置。

这类的代表有:

秦始皇,

刘邦,

杨坚,

李世民,

朱元璋。

其实有几个皇帝是被误解为暴君昏君的。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秦始皇和杨广。

秦始皇之所以被误解为暴君,跟儒家脱不开关系。

他统一六国,而未杀六国皇族。

他书同文,车同轨,钱统筹,为后来的大汉以及后世这些朝代打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根基。

他焚书坑儒,焚的是祸乱人心的假经书,埋的是妖言惑众的假术士。

而杨广,他其实不是昏君,他胸有大志,想要开疆辟土,所以才三征高丽。

他想百姓安居乐业,所以修了大运河。

他错就错在,“太急了”,总想什么都做,什么都要,所以才导致民怨沸腾,从而给了李家机会,他爹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开创的大隋盛世,最后都便宜了李家,便宜了李世民,如果没有隋朝,没有杨坚,那么也绝对不会有后来的盛世大唐。

如果他不急,可能历史就不一样了。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谢谢!





姓叶名知秋


简单用昏君明君来概括一个皇帝是不客观的,就像用好人坏人或者忠臣奸臣来概括一个历史人物也是不客观的,因为每一个历史人物包括皇帝都做过好事也做过坏事,往往是对一部分人好而对另一部分人恶,因此评价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应该就事论事一分为二,而不应该一棍子打死,认为所谓昏君做的一切都是错误的,而所谓明君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所谓胜者王侯败者贼,史书往往是由胜利者编写的。比如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昏君暴君商纣王就是被《封神演义》等评书演义严重黑化的君主。

《史记·殷本纪》记载说商纣王文武全才,广闻博见,知识渊博,思维敏捷,相貌英俊,身材高大威猛,力大无穷,可以徒手和野兽搏斗,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其它史料中也有“形容俊美”和“帝辛受德有倒拽九牛之威,具抚梁移柱之力”的记述。

帝辛继位后,定都于沫(前1082年),后改沬邑为朝歌(今河南淇县)。他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商朝国力逐渐强盛。在位期间继续对人方(周人称之为东夷)、林方、虎方等用兵,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争之后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将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

征伐的同时,商纣王还不失时机的把中原文化向四海传播,进一步巩固了商朝的统治。河南北部的淇县(即朝歌)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帝辛的江山,铁桶一般。”

客观地来看商纣王,虽然是商朝的亡国之君,但也做了一点利在千秋的事情。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开拓了山东、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然而,开疆拓土就要用兵,用兵就要消耗国力,就要征兵,就会导致民怨沸腾,这是商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著名的红颜祸水妲己对商纣王的影响力也微乎其微,妲己是有苏氏之女,而有苏氏一族在商朝并未得势。纣王晚年热衷色、食是实,但把这些归因于妲己,明显不实。妲己的恶名是周人加上去的,目的是坐实纣王“唯妇人之言是听”的罪名。

英明神武的商纣王会遭遇身败名裂的厄运与周文王阳奉阴违、伺机篡权地苦心经营,以及周武王处心积虑地制造“舆论”攻势、恶语中伤是分不开的。

在与各路诸侯会师后,周武王庄严誓师,发布讨伐纣王的战斗檄文《泰誓》,历数了商纣王执政以来,像“用妇人之言”、“毁坏三正”以及“离逖王父母弟,断弃先祖之乐”等“自绝于天”的种种“劣迹”和“罪恶”。

周武王的这一招无疑是毒辣的,但确实是奏效的。他那怒发冲冠、激烈愤慨般的煽动演讲,一下子就把以下犯上的谋反叛乱之战,变成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正义之举。

牧野之战后,周军随即攻至朝歌。帝辛登上鹿台,穿上宝玉衣,投于火中自焚殉国,商朝灭亡。帝辛的死后头颅被周武王斩下,悬在白旗,两位妻妾包括妲己的头颅悬在红旗上,被送入周太庙祭拜周人祖先。

帝辛自杀殉国以后,被周朝恶谥为“纣”(按:马屁股后面的革带,有损贬之意),历代史书及评书演义也不分青红皂白,人云亦云,使商纣王蒙受了几千年的不白之冤。

比如新朝开国皇帝王莽,因为取代西汉建立新朝,而且仅仅十五年新朝灭亡被东汉取代,王莽被后世史书污蔑为暴君昏君奸臣伪君子等,甚至王莽的皇帝身份与新朝都不被史书承认。

实际上王莽一生做过乐善好施的好事远远多于坏事,是一个废寝忘食勤政爱民的皇帝。

首先,王莽注重科学技术与创造。王莽听闻有人用羽毛只做了飞行器可以让人飞行数百步后居然还接见了他,让他继续创造。而且王莽创造的游标卡尺与现在的游标卡尺极为相似,比西方早了1700年。

其次,王莽进行土地改革。一对夫妻能够分到一百亩田地,土地国有化,人均一百亩,多占的不论富豪乡绅全部要无条件交出分给贫穷百姓。

第三,王莽废除奴隶制。王莽非常讨厌奴隶制,禁止买卖奴隶。王莽有着人生来平等的思想, 而汉代属于半农奴制国家,王莽以有违“六合之性报酬贵”的大义,禁止买卖奴隶。

第四,王莽处罚不劳而获,发展生产力。王莽规定没有工作的无业游民每年罚一块布,或者参加劳役。因为无业游民是社会的不安定分子,为了保护社会安定,必须减少流民,增加生产力。

第五,王莽发展国有经济。酒、铁、盐局部收为国有,国家发行货币。以前富豪们是可以自己铸钱的,现在也成了国有,是以国有经济为主题,宏观调控市场的经济。

第六,王莽实行政府掌握物价,禁止商户囤货炒价。这有点像现在的物价局,供大于求时按成本买卖,求大于供时调整物价。

第七,王莽实行存款制度。运营买卖农商的可以向国家存款,国家收取利润的百分之一。

第八,王莽对手工业者和牵扯到买卖的贸易收取税收,用于调整物价和存款收入。

第九,王莽还制定了廉租房的制度。就是将那些没有人居住的房子以十分廉价的价格租给那些没钱的百姓。这些就是明显的国家救济措施,而且非常的有远见与定位。

在开疆拓土方面,王莽派新朝军队收复青海,平定高句丽。

由此可见王莽在中国古代是一位非常难得的具有现代文明思想的皇帝。

可惜王莽最大的弱点是刚愎自用嫉贤妒能,不善于选拔与使用人才,导致王莽的一系列宏图大志缺乏人才去实行落实,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新朝仅仅十五年就彻底灭亡。

比如隋世祖杨广被唐朝贬低为隋炀帝,也被史书与评书演义等黑化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昏君暴君,实际上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有丰功伟绩的皇帝。



首先,杨广率军灭陈一统天下。公元589年,20岁的杨广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攻灭陈朝。在公元590年,杨广任扬州总管,并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乱。在军事占领后推行合理的行政,打破阻碍南人成为忠于隋室臣民的许多政治和文化隔阂。公元600年,北上击败突厥进犯。《隋书》赞曰:”杨广,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着声绩。”

其次,杨广营建东都洛阳。大业元年,杨广开始大规模营建东都宫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独特的布局和整齐的划一里见方的里坊布局建制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第三,杨广最大的功绩下令开大运河。他下令开挖修建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最长的运河 。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为以后中原王朝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杨广开发西域,畅通了丝绸之路。大业五年(609年),杨广率大军从京都长安浩浩荡荡的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大业六年,隋政府又置伊吾(哈密)郡共五郡,打败了西突厥的处罗可汗,扫除一大障碍。击败吐谷浑,将其领地建成四郡,派遣官员治理,保证了和西域的畅通,可以说是开疆扩土。

第五,开创科举重视教育。 杨广即位第一年,就在诏书中写道:“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

杨广恢复了被杨坚废除了的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杨广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

杨广不仅兴办学校,还访求遗散的图书,并加以保护。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大兴城和洛阳建有大藏书殿,而最终的成果则是规模宏大的秘书省,在洛阳藏有珍本,藏书总数达37万余卷。

虽然杨广很多做法在当时是劳民伤财的,但是长久来看是有利于中华民族。包括导致隋朝灭亡的三征高句丽,虽然最终劳而无功,只是逼迫高句丽名义上投降隋朝,但打断了高句丽崛起进程。后来唐太宗唐高宗接着攻打高句丽,最后才迫使其彻底屈服。

由此可见,《隋唐演义》等评书演义把杨广说成头脑简单,荒淫无道的昏君完全是诋毁污蔑。


厚德载物49847


昏君和明君说实话没有明确的界限。昏君也做过好事,明君也做过坏事。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昏君和明君的 定性往往来自于后继之人的评价。如果后继之人是自己的儿孙,往往会在史书上大肆褒扬其善行功业,隐藏其不好的行为。如果后继之人不是自己的直系子孙,则多毁誉之词,其中的功业多为所藏。

举个最为典型的例子,隋炀帝杨广弑父篡位,被后世人称其灭绝人性,对高高丽用兵失利,被人称为穷兵黩武,爱美人被人称其为贪淫无状,总而言之,后世之人称其为暴君、昏君;在看隋炀帝的外甥唐太宗李世民,他杀兄娶嫂,逼父禅位,对高句丽用兵失败,后世之人却仍称其为少有的明君,很少有人说太宗是个暴君。细想来,二者后世评价不同终究不过“胜者王侯败者寇”这句老话。隋炀帝身死,子孙被屠戮,隋朝宗庙毁之一炬,之后的继任者为了立国的合法性,怎会颂扬隋炀帝的功业。唐太宗虽也身死,但后继者均为其子孙,纵然太宗有滔天罪孽也会为其文过饰非。

所以说,昏君和明君的称谓都是后继之人为其增强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合理性,而给前人树立的人设。





爱历险的小鲤鱼


一个古代君主,怎么判断他是昏君还是明君?我们可以从西游记中得到许多例子和线索。虽然西游记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反映的却是社会现实。

唐僧每到一个国家,就要倒换通关文鲽,以至于一路上遇到的国君特别多。下面取三个很有代表性的来说。

第一位是比丘国的国王。

很明显,此人就是非常典型的昏君,他因贪图美色,掏空了身子,就听信妖怪国丈谗言,要拿1000个小男孩的心肝做药引子。

第二位是灭法国的国王。

很难说清楚他是昏君还是明君:他治理国家很成功,老百姓到了门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地步,应该说是个明君吧;但是,在唐僧师徒四人到来之前,他因为抵触佛教,已经杀了9996个和尚,只等再杀4个,凑足1万,可以说杀人如麻不眨眼了。

第三位是朱紫国的国王。

跟比丘国的昏君国王相比,他就是典型的明君了。在遭遇妖怪威胁时,为了国家和其他人的性命,忍痛割爱,交出最心爱的女人,自己则因此而病魔缠身,同时饱受相思之苦。

所以,一个君主到底属于哪种,有时候判断起来很简单:

昏君就是昏聩无能、暴虐嗜杀、荒淫无度的,最主要的标志是老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而明君则是勤于政务、没有突出的不良嗜好,特别是在他的管理之下,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但是,有时候又不太好下定论:

毕竟人性是立体的,可以有很多面,脸谱化地下结论,往往不太恰当。

一定要分类的话,那么,功大于过,促进社会发展,可归在明君;反过来,过大于功,特别是过错远大于功劳的,就是昏君了;功过相当,则是中庸,称不上是明君还是昏君。


云舟细读


我来回答

古代封建社会昏君与明君区别大致以下几点

明君

其一;心系天下,以人为本,

其二;明辨是非,可以装糊涂可不能正糊涂,能人善任,顾大局而不小家,

其三;勤政爱民,树立国法,知道恩威天下

其四;多谋而少兵戈,征伐有度,知礼自律

昏君

其一;亲小人,远贤臣,目无国法,荒淫无道。

其二;多起兵戈,残害忠良,祸害百姓

其三,不明真假,无能不自律

其四;少谋而无断,志大而才梳,身死而国灭,国家动荡百姓不安

以上只是昏君与明君的一个大致区别,不能绝对

比如汉武帝,亲贤臣,远小人,立新礼,灭匈奴,征南越其功绩千古传诵,但多兵戈国库空虚百姓苦不堪言,晚年写下“罪己诏”

又如崇祯皇帝,勤政爱民,心系国家然国家腐朽虽竭尽全力也无能为力国灭身死,百姓苦不堪言

而隋炀帝杨广多暴政,轻起兵戈,无视百姓,修运河,征高丽实则暴君。然修运河利万世,开科举传千年



外太空的首富


怜若品史,怜若来替你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吧在我看来,昏君和明君没有太大的区分界限。明君在有的时候也是可以变为昏君的,就拿明朝最后两个皇帝来说吧。或许在大家的印象里,天启皇帝是个木匠皇帝。而且重用阉党,以至朝廷大乱。而崇祯皇帝勤政,励精图治。这么一看,崇祯是亡国的明君,而天启是不折不扣的大昏君。这只是一些表象,而实际上。天启是个明君,崇祯反而算不上。天启重用魏忠贤是为了压制东林党,可以说天启帝的帝王术用的非常之好。而崇祯上台后,阉党失势,东林党最终失去了制衡。可以拿一点说明两者之间的差距,那就是袁崇焕。袁崇焕曾经向天启皇帝上了一份奏折,简言之就是关于只要在关外屯田就可以打败后金了。而天启皇帝问了一大推的问题,譬如在哪屯田,后金打进来了怎么办。袁崇焕顿时无言。

闲话少表,那么昏君和明君到底有何区别呢。在我看来无非以下几点

(一)明君有自己的思考方式,懂得如何用人,了解帝皇术。如何平衡朝中势力。而昏君往往听信旁人,不会制衡各方势力。

(二)明君能广开言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而昏君只会听从一些佞臣。

(三)明君通常心胸广阔,有容人之处。即使大臣有得罪他的地方也不会去惩罚他。反之昏君泽无容人之处。

......


怜若品史


明君、昏君是传统中国人按照传统儒家道德伦理定义的概念。大致上,明君的特点是以百姓安康为己任、勤政、节俭、爱惜民力、从谏如流,昏君的特点是荒政、不分忠奸、为一己之私不顾民望,荒淫无度、残害大臣百姓,遵守各自的道德本分,国家就必然“大治”了。也就是说,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取决于人们的道德水平。于是根据其中对皇帝的道德要求,提出了明君昏君等概念。

我认为古代明君必须要具备以下几点:

1.勤政,不懒政;

2.个人爱好不超过国家大事;

3.关注民生,比如不增加苛捐杂税,治理水利农田;

4.有效的抵御外辱,维护国家尊严;

5.有几个拿得出手的政绩功绩;

而昏君相反, 就是听信谗言, 相信小人奸人的皇上, 只听好话不停忠言的. 庸君大概是浑浑噩噩,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是什么, 什么都听别人的,而且一般都听坏人的... 暴力治国,有反对自己多久斩,抄家之类的,残暴的. 明君 当然就是贤明,知人善用, 懂得听取忠臣的意见, 把国家治理的很好的皇帝了.






独孤求败谷


具有代表性的昏君,商纣王“帝辛”

他在位期间,搜刮民脂民膏,贪图享乐,不顾黎明百姓之疾苦。自己修建酒池肉林,并听信费仲和尤浑两位佞臣的谗言,听不进去忠良的直言纳谏,最后还赐死自己的叔叔比干。沉溺于女色之中,不理朝政,加重民间税收。最后天怒人怨,被周武王姬发,灭国。《史记》中记载

“商纣王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闲,为长夜之饮。”

具有代表性的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的英明事迹,是我们后人为之所见的。正是他在位期间,创造了大唐盛世。他所创造的大唐盛世这件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在位期间体恤民情。不贪图自己的享乐。听得进去,贤臣的直言纳谏。并且也造就了千古第一“谏臣”魏征。称,魏征为自己的镜子。

《资治通鉴》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讲的就是李世民畏惧魏征的,魏征有一次,请假回家上坟,李世民就想着去南山游玩游玩,得知魏征提前回来。便取消了行程。魏征对李世民说,听说皇上要出去游玩,为何取消了呢。李世民坦言怕魏征责怪于他。

昏君与明君最大的区别在于心中有无百姓

通过对上两位帝王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虽同为帝王,两人的作风却截然相反,一位只贪图自己的享乐,不顾黎明百姓安危。狂妄自大。倘若心中怀有百姓的疾苦,也不会,做出种种昏庸之事。一位心系天下,体恤民间疾苦。同时心中也怀有对贤臣的敬畏之心。


看世间潮起潮落,我们作为一名平凡人,能借鉴的就是,心中对事物要怀有敬畏之心。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济天下。


长锦


昏君, 就是听信谗言, 相信小人奸人的皇上, 只听好话不停忠言的. 庸君大概是浑浑噩噩,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是什么, 什么都听别人的,而且一般都听坏人的... 暴君就是暴力治国,有反对自己多久斩,抄家之类的,残暴的. 明君 当然就是贤明,知人善用, 懂得听取忠臣的意见, 把国家治理的很好的皇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