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警惕家庭聚集感染 “拐点”难以预测

【专家谈疫情系列问答:警惕家庭聚集感染 “拐点”难以预测】

日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相关热点问题,中山大学附属三院感染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林炳亮接受了媒体采访。他表示,虽然这次疫情发展的速度和传播能力大幅超过SARS,但病死率并不是很高,大众不必恐慌。他提出,家庭聚集发病案例在上升,提示我们需要不断改善和完善防控策略。

以下为采访主要内容:

问: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此次疫情感染病例已大幅超过SARS且在持续增长,这意味着什么?如何更有效推进后续疫情防控工作?

答:这次疫情发展的速度和传播能力要大幅超过SARS,分析其原因可能有几个:

(1)初期流行的时候,对这个新的疾病认识不足,忽略了人可以传人的途径,导致了疫情的扩散;

(2)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存在潜伏期感染(具有传播能力)和无(轻)症状感染患者,患者没有或仅有轻微症状,容易漏诊,如何找出这些传染源是防控疾病最大的挑战。

(3)在传播途径方面,原来仅仅关注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认为消化道传播是存在的,空气传播(气溶胶)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4)作为一种新的疾病,人群普遍对它没有免疫力,导致“病毒”所向披靡。

分析疫情,虽然患病人数多,死亡人数也超过SARS,但是我们细细分析数据,也不是那么可怕,截至2020年2月3日24时,目前全国确诊病例的病死率是2.1%,死亡患者主要集中在湖北省,累计414例,占全国的97%,湖北省的病死率是3.1%,武汉市4.90%,而湖北省外(不包括国外和港澳台地区)才0.16%,而当时SARS的病死率接近10%,MERS是30%。

说明这个疾病的病死率并不是很高,大众不必恐慌。甚至我们更有理由相信,随着无症状感染者的检出,其感染的病死率还可能更低。

随着我们对这个疾病认识的深入,我认为在推动疫情防控方面要做好几样事情:

①对有流行病学史患者进行核酸筛查,尽可能找出传染源,并给与隔离治疗;

②尽可能快的找到抗病毒的药物,把患者的病毒量降下来,把传播能力控制下来;

③根据传播途径给予干预和保护,目前最简单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戴口罩、勤洗手、保持通风、公共设施和公共场地的消毒;基于可能存在消化道传播,粪便的处理、下水道的管理也非常重要,不要发生像当年SARS时候香港淘大花园群发感染的事件。

④保护易感人群,加快疫苗的研发进度,做好个人防护,增加自身免疫功能抵御疾病。

问:新冠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最新进展怎么样?疫情“拐点”何时到来?

答:在短期内能够应用于新冠病毒的药物,只能是老药新用,更多借鉴于与新型冠状病毒同门的SARS、MERS的既往药物的研究。药物的筛查和开发主要是针对抗病毒效应和阻断病毒侵入呼吸道(该病毒主要通过支气管上皮细胞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CE2受体侵入)两方面,还有就是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的研发。

目前已经有几个可能有前景的药物开始进行了临床试验,包括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克力芝)、瑞德西韦(Remdesivir)等,相信很快会有初步的结果。

在疫苗方面,前不久,新型冠状病毒株已经分离出来,这为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可能,但是由于疫苗从研发到最终应用于人群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希望越快越好。

至于疫情拐点的问题,由于疫情的复杂性,目前很难做出准确的预测。

疫情发生后,特别是疫情有可能从武汉及周边地区蔓延之际,国家采取了非常手段,整个疫情的防控效果应该慢慢会体现出来。但是,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是,家庭聚集发病案例在上升,提示我们需要不断改善和完善防控策略。

建议有流行病学史的人,常规检测核酸,一旦阳性,尽可能住院隔离或者开辟地方进行隔离。还有一点随着长假的结束,人员流动,户外活动会大大增加,对防控带来多大的影响,也是需要进一步观察的。

问:有人说,和非典SARS相比,新型冠状病毒更为“狡猾”,这种新病毒究竟“狡猾”在哪?

答:“狡猾”、“诡异”,很多人都这么说,我也曾经证说过,但是我觉得主要还是我们对它的认识不够。譬如,潜伏期患者具有感染性,无症状患者也有感染性;作为一个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某些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其持续排毒时间较长,我觉得这都是其诡异之处。希望通过对它的认识,慢慢揭开它诡异的面纱。

问:按照以往经验,对这类病毒,疫苗的预防作用更明显,还是药物治疗的效果更佳?

答:疫苗解决的是保护易感人群,群体防护的问题。药物仅仅是针对患者,是个体。在现阶段来讲,重点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所以尽早找到有效治疗药物很重要。从长远来讲,应该以疫苗为主,这对疫情控制或发生意义重大,但是研发到应用可能有一段比较长的路要走。


「林炳亮」中山大学附属三院感染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寄生虫委员会委员;《国际病毒学杂志》副主编;《中国病毒病杂志》编委;《中华传染病杂志》编委。

专家:警惕家庭聚集感染 “拐点”难以预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