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奖状”贴满墙,妈妈却满脸发愁,爸爸:还不如不要

''奖状''在父母和孩子的心目中,都是对于能力的肯定。所以如果孩子能够获得奖状,对于父母来说是尤为欣慰的。但是随着父母和孩子的重视,现在越来越多的活动都会选择给孩子颁发''奖状''。

女儿“奖状”贴满墙,妈妈却满脸发愁,爸爸:还不如不要

案例

孩子带''奖状''回家,很多父母都会格外重视,将其挂在十分显眼的地方。但黄女士和丈夫对孩子的''奖状''感到十分苦恼。黄女士的女儿是一个小学生,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出发点,所以黄女士和丈夫就给孩子报了多个的兴趣班。

而女儿的兴趣班却总是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每一次孩子都会带回来一张''奖状''。现在这些''奖状''已经贴满了墙,但其中的含金量却是非常低的,比如''积极参与''奖、''团队合作''奖。实际上,孩子班上的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会获得或多或少的''奖状''。

女儿“奖状”贴满墙,妈妈却满脸发愁,爸爸:还不如不要

看着这些奖项,黄女士满脸发愁开心不起来,黄女士的丈夫则表示:''这些虚假又敷衍的奖状,还不如不要。''本来为孩子报兴趣班,是想要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但现在却担心孩子的能力还没有得到一定的提升,心理上却会被这些''奖状''影响。

这些缺乏含金量的''奖状''对于孩子来说,是存在着不利的影响的。所以父母要引导孩子去正视这些''荣誉''。

分析

''虚假荣誉''就像孩子的''绊脚石''

1、发挥不了实际作用

''奖状''的出现是对孩子能力的肯定,也是为了激励孩子能够进一步的努力。然而,如果一直让孩子获得''虚假荣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获奖''是一种很普通的现象。那么,''奖状''对于孩子来说就起不到促进的作用。

2、让孩子变得自满

''虚假的荣誉''会造成孩子对于自己实际能力产生模糊,而且孩子如果一直被这种荣誉包围,就可能助长了孩子骄傲自满的心理。老舍曾经说过:''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孩子因此总是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对学习是尤为不利的。

女儿“奖状”贴满墙,妈妈却满脸发愁,爸爸:还不如不要

真正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1、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认知''

孩子的''自我认知''是他们完善自己能力的前提,孩子只有了解自身的不足,才能够去做出改变。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写出自己的''能力和不足''。这种方式能够引导孩子对自身进行审视,当孩子对''不足''做出调整时,父母也要及时的做出表扬,这样孩子能力才能够逐渐完善。

2、以''兴趣''为主

家长通常会通过''兴趣班''来提高孩子的能力,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尊重孩子的''兴趣'',这只会成为孩子无形中的''压力''。孩子很快就会散失学习的热情和耐心,这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父母在给孩子挑选''兴趣班''时,一定要先了解孩子的意愿。

女儿“奖状”贴满墙,妈妈却满脸发愁,爸爸:还不如不要

总结

完善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父母也要学会正视孩子的能力,不要给孩子增加过重的''负担''。否则不仅起不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对孩子的学习造成''阻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