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皇子們的悲劇人生,從李隆基設置“十王宅”開始

唐朝中後期出現了一種很有意思的官職,那就是由宦官擔任的<strong>十王宅使

。為什麼說這種官職很有意思呢?那是因為,這種官職的主要職責就是看管皇子、皇孫,到了唐朝後期十王宅使甚至可以隨意欺凌皇室子弟,這種情況在唐朝初期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唐憲宗時期,諸王甚至連自己的生活都需要仰仗宦官。

<strong>唐朝前期宗室諸王有著非常大的權力,皇帝用宗室諸王來鎮守地方,尤其是在平定隋朝末年的軍閥混戰中,宗室諸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項政策被唐太宗、高宗所繼承。但是,雖然諸王在維護李唐王室的統治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也會帶來一些弊端,那就是諸王權力在手,必然會生出不臣之心,導致了諸王構亂不斷,這種現象在李世民身上表現的十分明顯。

到了<strong>唐玄宗時期,就採取了一系列的手段來削弱宗室手中的權力。擺在玄宗面前的有三個選擇,一種是以皇族制約皇族,一種是以外朝官員制約皇族,最後一種便是用自己的家奴來制約皇族。第一種是揚湯止沸,不能夠消減皇室對其皇位的威脅,而第二種容易造成外朝權力高於皇權,也是不能夠被玄宗接受的,而選擇<strong>用自己的家奴宦官來制約皇權則是當下最佳的選擇。

十王宅使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

那麼十王宅的誕生過程又是怎樣的呢?

李唐皇子們的悲劇人生,從李隆基設置“十王宅”開始

民國月份牌年畫《唐玄宗與楊貴妃》

十王宅誕生

武則天時期,為了鞏固自己女帝的地位,採取了種種措施來對李唐皇室子孫進行打壓。經過了數年的殺戮,除了武則天自己的親生兒子李旦、李顯之外,李唐王朝的子孫所剩無幾。對於自己的子孫,武則天雖然沒有殺戮,但也對他們進行了嚴密的控制。《舊唐書》記載當時<strong>睿宗李旦“絕人朝謁”,而李旦的兒子,包括玄宗在內的五人更是“凡十餘年不出庭院”。

玄宗登基之後,採用了武則天軟禁自己的辦法,將所有皇子集中在十王宅中。在《資治通鑑》中記載了“附苑城為十王宅,以居皇子,宦官押之,就夾城參起居,自是不復出閣......及諸孫浸多,又置百孫院”。

在《舊唐書》中記載的更為詳盡,十王指得是“慶、忠、棣、鄂、榮、儀、臺、潁、永、濟”,到了後來,又有六位皇子封王入宅,在最初“十王宅”和“六王宅”是分開稱呼的,到了憲宗朝的時候,於是就被合稱為“十六王宅”。

簡單來說,十王宅也好,十六王宅也罷,都是皇帝為了限制皇室宗親的行動,為了監視宗親皇子而誕生的。

李唐皇子們的悲劇人生,從李隆基設置“十王宅”開始

影視劇中李旦

十王宅背後的皇室諸王權力更迭

<strong>唐朝皇室宗親權力變化的轉折點是在玄宗設立十王宅開始的。

設立十王宅之前的皇室諸王權力

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的權力中心往往是在家族為單位的統治者手中,東晉的門閥政治就是最典型的。皇帝的宗室作為最強大的家族之一,在一般情況下會凌駕於其他家族之上。

在唐朝前期,實行的也是諸王外調為藩王,出任地方刺史,分佈於全國各地,成為大唐朝廷的屏障。這種<strong>“諸王外刺諸州”的制度,一方面可以讓皇室成員成為國家的屏障,可以為李唐王朝守護好每一寸疆土;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的遏制住皇子諸王對皇帝位的覬覦之心,避免其參與到帝位的爭奪中,從而影響了政權的穩定。

在李淵在位時期,將李姓皇族大肆分封,“大唐高祖初受禪,以天下未定,廣封宗室從弟及侄年始孩童者數十人,皆封為郡王”。當時的皇帝或是為了政治聯合的需要、或是為了加強李唐內部的凝聚力、或是為了降低異性王篡位的可能等等,抬高了自己宗親的政治地位和給予了皇室子孫更多的權力。

這種情況下形成了太子地位尊崇,親王權力無雙的局面,這種局面更是導致唐朝前期皇位繼承不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李唐皇子們的悲劇人生,從李隆基設置“十王宅”開始

唐高祖李淵

設立十王宅之後的皇室諸王權力變化

玄宗從小生活在宮廷鬥爭中,小時候被武則天圈禁,之後因和太平公主聯合剷除了韋后。在李旦登基之後,被封為太子,又和太平公主展開了鬥爭,之後李旦禪讓皇帝位於玄宗。但是當上皇帝之後的玄宗依舊被太平公主所制約,所以在先天二年,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斬殺太平公主,徹底掌控皇權之後,改年號“開元”。

正是這樣的生活背景,以及<strong>唐代前期的亂局幾乎都是和皇族內部的權力爭奪的影響,讓玄宗對皇族宗室防範異常嚴密。所以玄宗便將宗室子弟都安頓在十王宅之內,將其圈禁起來。諸王不再和之前一樣出京擔任刺史,幫助皇帝坐鎮地方。而是在皇帝的眼皮下,仰皇帝家奴鼻息而苟且。

唐玄宗對待皇族的態度,<strong>一方面是為了鞏固君權,<strong>另一方面也是適應了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需求。科舉制為大唐朝廷內部輸送了大量的人才,貴族集團已經崩潰,李唐皇室的地位已經不需要用皇室宗族子弟坐鎮地方來鞏固皇權。

李唐皇子們的悲劇人生,從李隆基設置“十王宅”開始

太平公主劇照

十王宅諸王的境遇

在唐玄宗之後的唐代皇帝都繼承了玄宗時期確立的對宗室的管理制度,宗室諸王都處於皇帝的嚴密監視之下,沒有任何參與到皇權爭奪的機會。

宦官對十王宅諸王的影響

<strong>到了唐朝晚期,隨著藩鎮勢力坐大和宦官干政,皇位的繼承已經不再掌控在皇帝手中。十王宅(後來稱十六王宅)裡的諸王也隨著宦官派系的內鬥而起起伏伏。文宗皇帝、武宗皇帝、宣宗皇帝、昭宗皇帝等等都是出自十六王宅,也有的皇子因宦官鬥爭的失敗而神死。十六王宅裡的諸王,已經淪落成為宦官爭權奪利的資本和籌碼。

皇帝在未登基之前,都需要仰仗宦官集團的擁立。在登基之後,又會想要有所作為。但是由於宦官已經掌握了皇城禁軍,皇帝沒有兵權,只能被宦官所左右。

李唐皇子們的悲劇人生,從李隆基設置“十王宅”開始

唐代宦官劇照

藩鎮對十王宅諸王的影響

在安史之亂後的肅宗、代宗時期,藩鎮還是對朝廷有所忌憚的,他們的主要想法還是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讓朝廷承認自己的地位,做個土皇帝。但是到了文宗一朝,藩鎮就開始對干涉朝政。到了昭宗時期,已經有了左右朝政的能力。

昭宗時期,鑑於宦官勢大、藩鎮割據,昭宗開始恢復諸王“典禁兵”的舊制,啟用十六王宅中的皇室宗親參與到朝廷的軍政大事中,依靠宗室的力量建立一支屬於自己的武裝,企圖用這股力量來鞏衛皇權。但是遭到了各地藩鎮的極力反對,隴西郡王李茂貞甚至劍指長安,韓建更是將十六宅諸王都斬殺殆盡。

《新唐書》中說李唐皇子“雖以國王之,實與匹夫不異”。<strong>在韓建的刀槍中,李唐的十六宅諸王徹底隕落,而十六王宅也以李唐皇子的血,終結了它一百八十多年的歷史!

李唐皇子們的悲劇人生,從李隆基設置“十王宅”開始

唐昭宗畫像

4、結語:唐朝皇室宗親沒落的原因和影響

結合上文所述,唐朝宗室衰落的原因有這麼兩方面:

<strong>首先是主觀性。在君主專制的社會中,皇帝的決策往往是直接影響了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玄宗一朝為了鞏固皇權,將宗室亂政的情況扼殺到萌芽中,對皇族成員進行了限制約束,皇族成員失去了皇族所帶來的政治資源,空留了一個皇室宗親的名號。怪不得《新唐書》中說李唐皇子“實與匹夫不異”。

<strong>其次是客觀性。除了皇帝的主觀決策之外,唐朝皇族的沒落,其實也是大勢所趨。科舉的大力推行,官僚集團的逐漸形成,大批官員開始進入到了國家的決策中,國家的運轉開始由職業官員操持,皇帝對於皇室成員的依賴性也就沒有唐朝初期那麼大了。

李唐皇子們的悲劇人生,從李隆基設置“十王宅”開始

唐朝盛景

<strong>玄宗設立十王宅,對宗室進行制約監督的制度對唐王朝的影響非常大:首先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皇子因奪權而產生的政局動盪;其次是,對皇族的制約激勵了士人參政的熱情,讓治理國家的人變得更加專業;第三是,在唐朝前期皇族門蔭限制了李唐的統治基礎,但是到了玄宗一朝,限制了皇族權力將更多參政的機會交到了士人手中,這無疑是對李唐統治基礎的擴大。

<strong>有些人認為李唐皇族的沒落是導致李唐滅亡的原因之一,但其實這只是歷史的表象。造成李唐滅亡的原因是經濟、政治、社會等等諸多因素集聚到一定程度的爆發,不僅僅是李唐如此,各個朝代的更迭也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