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不是让你盲目养生并讳疾忌医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其中丰富的"治未病"内容对养生爱好者有着独特的吸引力,不少"养生专家"更是运用《黄帝内经》中的内容,给公众普及养生文化,也使得"养生市场"发展蓬勃。

绿酒清琴好养生


1、 好好理解"治未病",再来谈"养生"。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治未病"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什么意思呢?医术高明的医生治病,一定"治未病",而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欲病防作"、"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

"未病先防"好理解,就是保持自己的健康状态。比如保持情绪舒畅,睡眠合适,饮食均衡,科学锻炼等等。在这个阶段,运用药膳、茶饮等日常饮食养生、运动养生都是合适的。

"欲病防作",和现在说的亚健康很像啊,比如感到疲乏,睡眠也不好了,睡不着、醒得早、多梦等等,但是去做检验、检查,大夫认为身体没问题,那大概率的讲,处于亚健康状态了(但不排除有极早期的病变,检查手段发现不了)。在这个阶段,想用一碗安神粥、一碗补血汤恐怕解决不了问题。

阴阳平衡,身体才健康。但此阶段,阴阳一定是有偏盛或偏衰的。好多人认为"失眠"了,肯定是上火了,多喝点茶或者吃点通便泻火的药就好了。殊不知,所谓的"火"可以导致失眠,"虚"更可以导致失眠。当然,肯定有乱吃药就有效果的,只是不明不白而已。

"已病防变",通俗的说,疾病已然发生,那就积极治疗应对,防止它变得严重。最经典的一句话"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讲的什么呢,"先安未受邪之地"。这个地方要用点五行的东西,肝木克脾土,木太盛,克土太过,则土虚。像胁肋胀痛、口苦、黄疸等肝病,往往会伴随着乏力、便溏、纳呆等脾病症状,就是这个道理。

"瘥后防复","瘥chai四声",病愈也。当疾病症状之后,往往邪气未尽,气血不是很充足,正气也尚未恢复,此时当多加休息,注意调养,可以接着喝几副中药继续调养,也可以用食疗的方式。总之不要让邪气死灰复燃。

说了这么多,真正要做到"治未病",可不是天天按按保健穴位、每天喝祛湿茶或者"萝卜白菜保平安"就可以解决的。要客观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是否健康,且莫要"讳疾忌医",要坚信疾病轻浅的阶段永远是最好解决的。


药膳


2、 盲目"跟从",到底是谁害了你。

某音上看过养生大密法"揉腹",她说左右各49下,代表补泻的意思。评论特别有意思,"一不小心多揉了一下怎么办?""揉着揉着忘了多少下了怎么办?""我奶奶天天早起让我给她左右49,她还老数错怎么办?"种种吧。这样"苛刻"的养生实在不敢苟同。

就像之前的一篇文章提到,"咳嗽"是症状,它也是病。不说中医经典著作,就说《中医内科学》,咳嗽病分为外感和内伤两个部分,外感有寒邪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内伤有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虚等证型,更别说其他系统疾病导致咳嗽症状的了。如果按"把脏东西都咳出来,病就好了,或者病就不发展了"的理论说,那简直太荒谬了。

举咳嗽的例子是什么呢,当我们出现症状的时候,最应该想到的是专业的人,只有专业的人才能干专业的事情。但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了解有关我们身体的知识呢,是为了在找专业的人进行讨论的时候,可以更有重点的更高效率的解决问题。所以不要盲目跟从"拍打某条经络就能排除哪个脏腑的毒素",也不要盲目跟从"高血压喝什么茶好"、"糖尿病怎么就能随便吃水果"这些毫无意义的东西了。

所以学点什么呢,热爱中医的话,基本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等概念、知识得大致了解,之后才能"挑战"《黄帝内经》这样的经典著作,也只有学习了基本的概念,才能辨别那些"讲课人"的水平,以免一时冲动就"信了他的鬼话"。当然,作为现代人,现代医学知识不能放任不管,一味觉得"老祖宗"的思想才是最先进的。疾病不分东西方,中西医各自也都没有完全的把握可以治愈所有的疾病,我们要追求"最优解",这或许就是"治未病"的智慧吧。所以盲目"跟从",到底是谁害了你?


基础概念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