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聞天下萊陽梨 揚名於清末民初之際


名聞天下萊陽梨 揚名於清末民初之際


提起山東的土特產,恐怕沒有比“煙臺蘋果萊陽梨”這句更讓人耳熟能詳的了。萊陽梨,作為煙臺的知名地方特產,上百年來,一直馳名中外,膾炙人口。民國年間,世人視萊陽為山東梨樹栽培之中心。前往視察調研者,不乏其人。讓我們來整理下民國年間有關萊陽梨的調研資料,還原萊陽梨的輝煌歷史。

歷史悠久 揚名於清末民初之際

萊陽梨相傳是萊陽人從茌平得來,但據研究,茌平縣並無這個品種及與此相似的品種存在。明崇禎年間,萊陽一帶就已栽植萊陽梨。現存萊陽蘆兒港的一株樹齡四百餘年的古梨樹,即是例證。儘管萊陽梨的栽培歷史悠久,但以記載地方物產為己任的歷代地方誌,如《萊陽縣誌》、《山東通志》,有關萊陽梨的記載卻都較晚。最早記載萊陽梨的地方誌,是出版於民國四年(1915)的《山東通志》。此書雲:“梨,福山最多,而萊陽者佳。”其後印刷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的《萊陽縣誌》記載道:“萊陽梨名馳南北,為果品中上品者,指此。”栽植了幾百年的萊陽梨,此前一直默默無聞,之所以在近一百年前才被史志纂修者關注,說起來,與一個日本人有關。

民國紀元前約三四年,也就是1907至1908年間,日本園藝學家恩田博士到萊陽調查,發現了萊陽梨。恩田博士之所以到萊陽調查,想必當初萊陽梨的栽植已成一定規模。隨後,恩田博士在其專著內,將萊陽茌梨繪圖記載。在這部專著裡,恩田博士高度評價了萊陽梨的品質,稱其為“東方梨中之上品”。外國人都如此高度評價萊陽梨,使得國人開始深信萊陽茌梨與眾不同,“其品質不但超越國內群梨,即東邦諸梨亦望塵莫及,堪稱東亞產梨類之牛耳”。是年冬,恩田博士自萊陽採取茌梨接穗,在日本靜岡縣興津園藝試驗場繁殖試種,改名“萊陽慈梨”。此次試種大獲成功,儘管品質與真正的萊陽梨還是差了點,但在日本卻仍算是絕品。該園藝場後來以此梨作為給日本天皇的貢品,“遂引起日本朝野之注意,群相讚揚,爭行試植”,在日本種植面積逐步擴大,成為東京市場上的名貴果品。

萊陽梨的盛名,使得萊陽梨農獲利頗豐,栽植面積也不斷擴大。據1923年《山東實業學會會志》記載:“(萊陽梨)營利不錯,年產值近20萬……栽培面積已達六十方里。”“每當暮春三月,旋水河(蜆河)西岸梨花如雪,粉雕玉琢,蓓蕾滿枝,因而引得遊人如雲,都來看花,這就是梨花節。”從老資料中的這段描述可知,如今名聞遐邇的萊陽“梨花節”,在民國時期就已經蔚成盛事了。

1934年11月山東省建設廳調查,萊陽梨主要產地為蘆兒港、照旺莊、辛格莊等處,總面積為4050畝。萊陽梨區的紅土崖一帶,古有“小赤壁”之名。崖頂舊有丹崖仙觀,極為宏偉。清末時期,此地萊陽梨種植規模較大,每到春天來臨之際,梨花堆雪,岸柳如煙,“丹崖春雪”遂成為萊陽一大盛景。清末萊陽詩人趙繩祖曾有詩讚賞這一美景雲:“千樹梨花千樹雪,一溪楊柳一溪煙。”民國間著名萊陽學者王西川,也曾在民國四年(1915)登崖賞花,並寫下了《三月十八日到紅土崖看梨花作》的詩篇。

獨特地域 造就品質卓越萊陽梨

萊陽梨之所以品種與眾不同,與其生長的自然環境是分不開的。萊陽梨主要分佈在萊陽的五龍河流域。五龍河是由清水河、富水河、蜆河、白龍河、墨水河五條大河匯流而成。五龍河沿岸沙細如面,俗稱“面沙”,“完全為花崗岩風化之細沙所成之沖積土,從河之上游衝下堆積而成”。“此土土質松而深,對梨之生育甚佳,所產之梨味特甘美”。“故梨園概擇河沿岸之地充之”。除土質外,五龍河河水清澈見底而呈甜味,也是萊陽梨品質優異的一大因素。

因西北風的緣故,五龍河流域的沙土地帶均在河的左邊———即東南方面,寬約一二華里。這裡是萊陽梨的主要產地,當地群眾曾說:“誰家的梨樹莖幹被沙埋得深,誰家的梨品質好。”據民國時期農藝專家調查,在蜆河、清水河會流之對岸(河東岸),長約十餘里,寬一里左右,為“內山梨”產區。這裡產的梨質細糖多而產量也高,據說是土中沙細水高之故。抗戰前,煙臺常有人來此買梨回去做梨膏,所出之梨膏較別村者多出五六斤(每百斤梨)之多。“內山梨”產區中,又尤以蘆兒港、蕭格莊兩村產的品質最佳。五龍河西岸長約十三四里,寬約裡許之地,當地所稱“外山梨”產區,品質相對稍遜,大概與土中沙粗水低有關。


名聞天下萊陽梨 揚名於清末民初之際


多種災害 萊陽梨產區難以高產

五龍河作為膠東半島的大河之一,歷史上多次氾濫成災,對萊陽梨生產破壞較大。民國《萊陽縣誌》雲:“五龍者,五水夾縣治而南十餘里,至五龍合,則穿山排谷,石崖鬥錯,盤紆逼仄,以入於海。爆漲陡發,斯氾濫橫流。五龍迤北呂疃等十餘村,舉受淹沒,數年間蓋一遇焉。”呂疃等處十餘村,就是蘆兒港、蕭格莊等萊陽梨核心產區。

萊陽梨往往遭受凍害。當地曾流傳著一句俗話“十年九害”,就是指凍害之故。據記載,抗日戰爭期間,萊陽梨區西面和北面沿河的防護林遭到敵人嚴重破壞,砍伐殆盡,已完全失去防風固堤作用。每逢4月花期,北方寒流過境,梨樹幾乎年年受凍;每屆雨季,河水高漲,洪流四溢,梨樹遭受澇害,樹勢變弱,產量因而銳減。

除洪災、凍災外,對萊陽梨衝擊最大的,莫過於病蟲害了。20世紀30年代,萊陽梨區連年以來病蟲害猖獗。由於當時治理技術落後,往往一旦病蟲害鬧得兇了,梨農束手無策,只能聽其自然。為此,山東省建設廳先後派員詳細調查,“方知連年受病蟲侵襲,受創嚴重,所有梨業,因鏽病而早脫落,大好梨果受蟲災而十有九蛀。”為有效治理病蟲害,當地政府在吳格莊西南角,劃出梨樹七百餘株,作為標準實驗區,實施防治。為培養本地農業技術人才,萊陽縣第四科合作指導員趙宜升、朱林輝,被調集省城接受防除病蟲害訓練。

為有效普及科學治理病蟲害,1936年,山東省建設廳擴大了萊陽梨病蟲害實驗區,並選派山東省農業實驗所病蟲害部主任王銘新隨時前往萊陽指導。王銘新在詳細調查萊陽梨病蟲害後,認為鏽病是萊陽梨最大病蟲害。鏽病即赤星病,萊陽梨農叫它“羊毛疔”,為“歷年來梨之最重病災”。“該病病菌,秋冬時期,寄生在檜柏的枝葉上,第二年春天又復為害”。原來,當地梨農為方便打製傢俱,在梨園邊緣多栽植柏樹。沒想到這些柏樹,成了病菌寄生所在。若專賴人工防治,必須連年施藥,方能奏效。為此,王銘新將梨園附近之檜柏、刺柏詳細調查後,向山東省建設廳做的報告建議,“如將各梨園附近五里地帶以內之檜柏、刺柏完全除去,不再栽植,則鏽病永不復生”。


名聞天下萊陽梨 揚名於清末民初之際


幾經變遷 萊陽梨逐步恢復繁盛

抗戰之前,萊陽的梨園多集中在地主富農手中。因萊陽梨獲利較豐,他們的生活頗富庶,也因而格外注意施肥修剪等管理工作,梨園生產良好,產量也高。當時的梨子,多運往哈爾濱、上海、天津等地,每斤約抵一斤秋糧,應該說是價格很高了。一般中農僅有三四畝地,為地主的百分之五左右。雖然不是太多,但生活也算富裕,這段時期是萊陽梨的極盛期。“九一八”事變及東北淪陷後,因東北已淪入日寇之手,加之日本亦有慈梨,大有取而代之之勢。萊陽梨在東北地區的銷路漸無,萊陽梨遂主要銷往青島、煙臺等地。

全面抗戰開始不久,萊陽陷於日寇之手。“敵偽對萊陽梨甚為注意,淪陷區及敵國銷路更暢,價格亦佳”。之後,國民黨軍隊經常駐此。尤其在趙保元偽軍佔據下,見梨園收入較大,便將軍需負擔,多半加於梨農身上,規定每株梨樹繳納糧草木柴若干,與平常耕地比,稅賦高出數倍,梨農不堪重負,便忍痛將梨樹砍伐。這段時期,照旺莊、蘆兒口、大陶漳等萊陽梨主產區,梨樹砍伐最多,幾達一半以上。趙保元軍隊撤退時,又將梨園大搶,農民恨之入骨。“土改”及解放後,人民政府將梨園按一般土地,同樣進行“土改”。但有些群眾對梨樹管理不當,以致有部分損失。後來由政府代農民組織合作社,由膠東農場組織果樹指導站、村中各積極分子組織研究小組和示範推廣委員會等,“阻止砍伐梨樹,提高生產情緒,吸收群眾經驗,介紹技術指導”。1949年合作運銷業開始,政府與農民訂立收購販賣合同,由政府統一運銷。在各種措施刺激下,萊陽梨栽植面積逐步恢復與擴大,往日的盛景漸漸得以重現。

撰文 / 劉樹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