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自己,是已知最高明的育儿策略


怀疑自己,是已知最高明的育儿策略


怀疑自己,是已知最高明的育儿策略

因为

除了我们自己的

思想以外,

没有一样事情

可以完全由我们做主,

所以怀疑自己

是最高明的

教养策略。


怀疑自己,是已知最高明的育儿策略


所谓认知边界,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真知之外的未知与真知的交界处

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圆,圆内真知,圆外未知,圆周就叫认知边界。

但你可能会好奇,圆内为什么说是“真知”,而不说是“已知”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我知道”并不等于“真的知道”或是“真的弄明白了”。

你可能又会问,这认知边界和教育孩子有什么关系

那就举个例子吧——

例如,“不打不成器”和“树大自然直”都是传统教育观念,各有正反代表。

因为秉承前者的父母养育出过成才的孩子,相信后者的爹妈也养育出过成才的孩子,但二者又都有失误的表现。

结果,后来的父母面对这种观念上的冲突傻眼了——到底该相信谁呢?

毕竟教育孩子可不是随心所欲、草草了断的事,所以这种矛盾正在挑战所有“已知这些观念的父母”的认知边界,也在挑战所有“未知却在执行这种观念的父母”的认知边界。


怀疑自己,是已知最高明的育儿策略

面对这样的认知边界,父母们大体会分化为三个“派别”——

选择盲从的“盲从派”

依据经验作出决定“经验派”

选择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再作判断“挑战派”

但毫无疑问,无论何种派别,只有“真知”之后才可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于是,“挑战派”的父母终于明白——

孔子早就提出过“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之类的教育观念,所以即便这样的教养环境真得养出了人才,也必是很多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盲目相信和模仿绝非上策。

因此,“凡是一根筋、一刀切式的教育观念都站不住脚”即父母在思考之后获得的“真知”。


怀疑自己,是已知最高明的育儿策略

弄明白了这个例子,我们就会恍然大悟——

原来“怀疑是智慧的源泉”也是“真知”

凭借这两把“真知”的刷子,我们开始刷新“所有的育儿观念”,因为它们都值得被怀疑。

也直到此时,我们的认知边界才真正泾渭分明起来。


怀疑自己,是已知最高明的育儿策略

事实上,截至目前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真知”的事与物并不多,大多数“自以为自己知道”的事与物,其实并非“真知”,仅仅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假象罢了。

难怪笛卡尔绝不承认任何事物为真不断缩小自己源自真知的认知边界,怀疑已知,探索未知,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怀疑自己,是已知最高明的育儿策略

按照笛卡尔的认知策略,父母只有在不断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会觉得“未知”越来越多。既然如此,那还学什么呀,反正都是“不知道”占了上风呗!?

但有一个事实告诉我们,正是“真知的不断积累”拓展了我们的认知边界,让我们更接近教育的真相

因为,当圆内的“真知”不断变多之时,也就意味着这个圆在不断向外膨胀,它的圆周(即认知边界)越鼓越大,认知边界的膨胀恰恰说明所需补充进来的知识会越来越多,所以认知级别越高的父母也就越发觉得自己无知。

与之相反,认知级别越低的父母,越觉得自己处处皆知,结果孩子悲剧了!


怀疑自己,是已知最高明的育儿策略

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没有认知边界的父母。

因为,人的认知是有边有界的,人的一生也是有限的,更何况孩子千差万别、飞速成长,在这有限的时光中想穷尽所有的真知,打破认知边界是根本不可能的。

唯有用不断怀疑的眼光审视自己“已知”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结果,继而获得“真知”,才是最可靠的教育策略。

从这个意义上说,育儿就是育己

至于那些从来不曾想过怀疑自己的父母,也只能被自己的认知边界所束缚,从未自觉,如此一来却害惨了孩子!


怀疑自己,是已知最高明的育儿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