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我去,就别让他人去”

【致敬奋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能让我去,就别让他人去”


“能让我去,就别让他人去”


“能让我去,就别让他人去”


“因为我是一名男护士,所以我要主动请战。”

从罗奇健的眼睛里,似乎看不到一丝慌张和恐惧,虽然在谈到远在遵义的父母及15天未见面的妻子孩子时,能听出他其实是怕的,怕疫情继续蔓延,怕家人有什么万一。除却这点,他不怕什么。

这位刚从隔离病房走出来的男儿,嘴里一直说的是护理、护理、护理,仿佛这次加入抗击新冠肺炎医疗队第一梯队和新冠肺炎病人接触,和平日里没什么不同,只是多穿了一层防护服而已。

“能让我去,就别让他人去”


“能让我去,就别让他人去”


习惯了“冲在前面”

80后的罗奇健是镇宁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科护士。1月24日,他与医院其他23名医护人员一道,组成镇宁县人民医院抗击新冠肺炎医疗队,他被分到第一梯队,是队里唯一的男护士。

作为“稀有”的男护士,罗奇健已经习惯了冲在前面。1月23日,接到医院决定组建抗击新冠肺炎医疗队的通知,他毫不犹豫第一个报了名,主动向医院递交了请战书。

他的理由很直接。“第一我是男人,体力上有优势,能承受高强度工作,第二我是一名医护人员,这是我的使命。”罗奇健说,“病毒来了,总得有人顶上,能让我去,就别让他人去了。”

1月24日下午,大年三十,罗奇健回到住房收拾东西,与妻子孩子简单吃了年夜饭,起身告诉妻子,要分居一段时间,为统一管理,医院在酒店为一线医护人员准备了专门的休息场所,作为教师的妻子了解丈夫,知道他凡事爱冲在前面,也不好多说什么,只是嘱咐他一定要做好防护,注意安全。

“能让我去,就别让他人去”


第一次护理新冠肺炎感染者

疫情发生后,排查病例或隔离医学观察的患者不断在增加,镇宁县人民医院最多时一天达到56人,从1月24日到2月4日止,已经收治近300名。“人手不足的情况一直存在,我们一直艰难地支撑着。”罗奇健说。

2月2日下午,院内收治1名从黄果树旅游区送来的发热患者,经检测疑似感染。到2月4日24点,患者胡某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感染者,此为安顺市第三例、镇宁自治县第一例确诊患者。

“此前的都是排查病例,确诊第一例,在医院能感受到明显的紧张气氛。”罗奇健说,这种紧张不是害怕,而是每位队员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更重了。

按照医院的排班,第一梯队的队员先上。罗奇健与同事任开婷一组,负责第一个班的护理工作,这是他第一次“真刀真枪”地和传染病交锋。

2月4日上午8点,罗奇健来到医院,为了防止病毒侵袭,他们要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戴上护目镜,把身上所有的缝隙全部封死,手上的防护手套要戴三层。

扎针、粘胶带、打吊针,这些事情都是他每天常做的,但穿着防护服,每一个动作都变得笨重。“给患者打吊针时,戴着厚厚的防护手套,不好操作,药用胶带老爱粘着手套,平常两五分钟能弄好的事,那天花了二十分钟。”罗奇健说,“针一直扎不准,怕给患者增加心理负担,自己也变得紧张起来,防护服不透气,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汗水在顺着皮肤往下淌。”

罗奇健和搭档任开婷不吃不喝,一直坚持到下午4点,等同事接班,他们才从重症监护病房走出来。由于长时间戴着勒紧的防护面罩,他的脸上压出了血痕,脱下防护服时,里面的衣服已经全部湿透。

“穿着防护服不方便去洗手间,任开婷一直忍着,我看着都心疼。”罗奇健说,搭档原本是可以出来方便,她怕浪费一套防护服,硬是支撑到交接班才去。

“能让我去,就别让他人去”


 “选择当医生,就意味着奉献”

从早上8点不吃不喝坚持到下午4点,问他累不累,罗奇健笑了:“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行业,特别是选择当一名重症监护科的男护士,就意味着奉献。”

2月4晚上9点,医院接到电话,确诊病人需转院到贵阳进行集中救治。

“让我去吧,反正我已经接触过感染患者了,避免让更多人再接触。”晚上,本来是罗奇健休息的时间,这一次,他又主动向医院提出申请,愿意护送患者转院。

罗奇健回到医院,再次穿上厚重的防护服,与其他同事一起将患者从重症监护病房转运到救护车上,直到车子离去时,已经是2月5日凌晨3点。

你不怕吗?怕,怕万一“中招”了,自己不仅不能奋战防疫一线,还要给医院“添麻烦”,让家人担心。

如今,罗奇健与第一梯队的其他队员因在一线坚守时间长,已从一线撤离,在医院安排的驻地调整轮休,随时待命,“想家人了,就和家人视频通通话,也好让他们放心。”罗奇健说。

罗奇健表示,他和队友们时刻准备着,将随时请战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直到战胜病魔!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 鲁开伟 吴学思 高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