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英作品全集(一)

中国书画邮(ZGSHY0816)今 天

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亦称“吴门四杰”。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亦称“吴门四杰”。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太仓(今江苏太仓)人,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约生于明武宗正德四年左右(1509),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他出身工匠,早年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徒而业画。初为漆工,曾师周臣学画,苦学成功,是人物、山水画的一位能手,文征明赞其为“异才”,连董其昌也称赞他“十洲为近代高手第一。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年轻时以善画结识了许多当代名家,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又拜周臣门下学画,并曾在著名鉴藏家项元汴、周六观家中见识了大量古代名作,临摹创作了大量精品。他的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每幅画都是严谨周密、刻划入微。

仇英作品全集(一)


本文主要收录了仇英存世所有绘画作品

与汉唐读者共享!

仇英作品全集(一)


特别鸣谢

北京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州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旅顺博物馆

大都会博物馆

弗利尔美术馆等机构

仇英作品全集(一)


明 仇英 柳园人形山水图 21.5×21 日本国立博物馆藏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 船人形图 日本国立博物馆藏

【中国美院】张伟平教授谈中国画笔墨

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管我们以怎样的姿态看待“笔墨”,它的存在与对中国画视觉效果的决定作用,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避无可避的认识。不管是继承它还是批判它,我们首先要研究它、了解它,而站在什么立场、怎样认识它,不仅成为了每个中国画家构成自己画风的认识基础,也反映出每个画家所处的思想境界。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桃源仙境图》

《桃源仙境图》局部高清图赏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作品全集(一)


“笔墨”是虚的。说它虚是因为它是一种文化感觉。就和春的气息一样,无形无色,不能单独成为一个实体,可以拿出来给大家看。“笔墨”又是实的,说它实是因为这种“文化感觉”可以被我们体会并带到各自的画里,这也和春一样,其气息在花开花落之间。因此,千百年来,多少大师凭借着各自对“笔墨”的感觉,创出了各家、各派、各法,这些法式又被我们具体地理解为用笔用墨的浓、淡、枯、湿、勾、皴、擦、染、点及泼墨、积墨、破墨、焦墨等不同的笔墨效果。最后,在黄宾虹老先生那被总结为“五笔”:平(指笔在力的把握下起止、转折都要平稳,不急不躁,既要匀速又要把持笔能随意在各种水平线上运动,它是运笔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难达到的要求)、留(指力蕴含在笔迹内不向外溢出)、圆(指笔迹不平扁)、重(就是有份量,不轻浮)、变(指笔迹有变化,不是一种感觉、一个样式),还有“清(指墨色明透,有精神)、沉(指墨色不浮躁,吃得住纸)、润(指墨色滋润)、和(指墨色变化多而不乱,和谐统一)、活(指墨色要有生气,不死板)”等用墨标准。这样,中国画的“笔墨”演变至今,已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具体审美要求的、以主观感觉为主来判断的范式,且已有无数成功经验(名画)作为参照物。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人物故事图册 明妃出塞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人物故事图册 贵妃晓妆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人物故事图册 南华秋水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人物故事图册 吹箫引凤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人物故事图册 高山流水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人物故事图册 竹院品古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人物故事图册 松林六逸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人物故事图册 浔阳琵琶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人物故事图册 捉柳花图

仇英作品全集(一)


《人物故事图》册·子路问津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人物故事图册 子路问津

由于“笔墨”虚虚实实的存在,难免会引起不同主体对它的不同认识。每个成功的画家都很自信自己有驾驭“笔墨”的能力——然而,“笔墨”是不能驾驭的,想要用好它,只能识其“性”,顺其“理”,不然就会用笔反被笔使,用墨而反被墨用。当然,此理并不是否定将“笔墨”视为“工具”来用的画家们为不懂“笔墨”,因为中国画的“笔墨”有很宽泛的界线,有什么样的“用”出现,笔墨就会变幻着自己的存在方式为其“用”服务。如果将绘画的作用归于图形状物、表现外物之美上,“笔墨”就会成为“工具”,从而达到其目的。因为美在外,画家要做的仅是整理、概括工作,借某种“笔墨”程式,记于纸上。这时的笔性只顺“物理”,而远离“情性”。视“笔墨”为工具者,不是不懂“笔墨”,而是和我们历代大师们理解的“笔墨”不在一个境界而已。但是“笔墨”的工具论者又是不能否定的,因为否定了它等于抽去了大师们赖以依托的脚下基石。

仇英作品全集(一)


明 仇英 天籁阁摹宋人画册之一 上海博物馆藏

仇英作品全集(一)


明 仇英 天籁阁摹宋人画册之二

仇英作品全集(一)


明 仇英 天籁阁摹宋人画册之三

仇英作品全集(一)


明 仇英 天籁阁摹宋人画册之四

仇英作品全集(一)


明 仇英 天籁阁摹宋人画册之五

仇英作品全集(一)


明 仇英 天籁阁摹宋人画册之六

仇英作品全集(一)


明 仇英 天籁阁摹宋人画册之七

仇英作品全集(一)


明 仇英 天籁阁摹宋人画册之八

仇英作品全集(一)


明 仇英 天籁阁摹宋人画册之九

仇英作品全集(一)


明 仇英 天籁阁摹宋人画册之十

仇英作品全集(一)


明 仇英 天籁阁摹宋人画册之十一

仇英作品全集(一)


明 仇英 天籁阁摹宋人画册之十二

仇英作品全集(一)


明 仇英 天籁阁摹宋人画册之十三

仇英作品全集(一)


明 仇英 天籁阁摹宋人画册之十四

仇英作品全集(一)


明 仇英 天籁阁摹宋人画册之十五

仇英作品全集(一)


明 仇英 莲溪渔隐图轴 绢本 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画的笔墨观,没有唯一,它从最低层至最高层,无时不被思想境界不同的画家们所运用。这就是说“笔墨”有好坏之分,“笔墨”显现出来的境界有高低之分。画家对中国画“笔墨”的认识,往往就是从低向高以层层渐近的方式前进着,也就是说随着“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的思想境界的提高,其“笔墨”也从刻画对象的功能转向传达自己的生命信息,从而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上去。所以说境界不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画家身处低层而固步自封、不明其理。

仇英作品全集(一)


明 仇英 春游晚归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 松溪横笛图 绢本设色 116.4×65.8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 春庭行乐图 南京博物院藏

仇英作品全集(一)


明 仇英 停琴听阮图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 捣衣图 纸本水墨 95.3×28.2cm 南京博物院藏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 沙汀鸳鸯图 纸本设色 78.9×27.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明 仇英 桃花源图卷《松溪论画图》绢本,设色,纵60厘米,横105厘米。吉林省博物馆藏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 修竹仕女图 绢本设色 88.3×62.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 剑阁图 上海博物馆藏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 枫溪垂钓图 纸本设色 127×38.5厘米 湖南博物馆藏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 桃源仙境图 绢本设色 175×66.7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仇英作品全集(一)


明 仇英 梧竹消夏图 武汉市博物馆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 采芝图 绢本设色 119×66.2cm 中国美术馆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 江楼远眺图 纸本设色 89.5×37.3cm 波士顿美术馆藏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 彈箜篌圖軸 波士顿美术馆藏

仇英作品全集(一)


仇英作品全集(一)

中国书画邮(ZGSHY0816)2019.12.21

欢迎添加关注!

仇英作品全集(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