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中小學生心理“巧”疏導


疫情下中小學生心理“巧”疏導

疫情下中小學生心理“巧”疏導

原創作者|李忠林(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慄江小學)

近期,突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武漢告急,黨中央審時度勢,沉著冷靜,科學施策,有效應對,全國聯防聯控,延長假期。然而,由於這次史無前例的疫情和寒假的延長,給部分中小學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慌,長時間的蝸居和負面信息也客觀造成了他們情緒的波動,身心健康受到影響,有的甚至還會留下陰影。因此,疫情期間,既要關注身體健康,也需關注心理健康。

一、主要表現:

通過家長反饋及走訪發現,中小學生心理恐慌表現在:有的孩子表現出害怕、恐慌、擔心、生氣、煩躁、發脾氣;有的孩子每天花很多時間看疫情的相關訊息,並反覆跟家人討論;有的孩子表現為話少、狀態消極,食慾差、睡眠差或賴床;有的孩子生活無規律,晝夜顛倒,沉迷於看電視、打遊戲,生活較懶散,不是坐著就是躺著等。

二、“巧”正思維,培養積極心態。

由於突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不能外出聚會和走親訪友,這恰恰增加了我們與家人深入交流的機會。沒有其他的社交活動,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彌補學業上的短板等。行為能夠促使態度的改變,我們要保持積極、理性、平和的心態,從而增強我們戰勝困難的力量和信心。

三、“巧”視情緒,適時自我調節。

在新型冠狀病毒流行和傳播期間,我們關心、關注疫情,對疫情發展感到焦慮、害怕、甚至恐懼,這些心理活動來源於對自身和親人安全的關心,以及對疫情發展的可能性無法判斷,或者對自己的判斷產生懷疑。但是,只要這些心理活動不嚴重影響你的生活和學習,都屬於正常的心理反應。在疫情仍未得到控制的不確定情況下,無論我們是否生病,都可能會出現焦慮、緊張、不安、恐懼、內疚、自責、憤怒、羞恥、冷漠等情緒,這是非常正常的反應,也不要過度地在意。如果你有這些負面情緒,這都不是你的錯,你可以通過自我對話、轉移注意、積極暗示和感恩等方式,調節自己的不良情緒。

四、“巧”釋心情,享受親密時光。

病毒致病,不良情緒也致病。大家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不僅有助於提升自身免疫力,也能幫助身邊的人穩定情緒、緩解焦慮。越是在特殊時期,越要努力保持心情平靜、愉悅。目前由於防控疫情的大範圍的感染,大家自覺在家不外出,宅在家裡就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擅長做的事情。如,看電影或電視劇、讀書、畫畫、練書法、辦手抄報、下棋、室內鍛鍊等,也可以利用這個時間複習一下自己的課業、上網課等,享受與父母一起宅家,共同娛樂,一家樂融融團聚的美好時光。

五、“巧” 借媒介,積極尋求支持。

在這個特殊時期,大家要學會使用手機、電腦、微信、QQ等網絡媒介,保持或主動與親人、朋友、同學的線上聯繫,與家人、朋友和同學互訴心事,聊學業情況,聊日常瑣事,不僅可增進親密關係,還可獲得及時的關心、幫助和支持,化解內心的擔憂,同時也給予對方支持和關愛,增進聯繫與友誼。

六、“巧”排作息,增強身心免疫。

危機事件的發生確實會令人手忙腳亂,自亂陣腳,因此讓生活作息維持規律,是處理危機的必要條件。大家要儘可能維持正常規律的生活作息制度,保持生活的穩定性和規律性,放鬆心情,既不整天無所事事,也不要過於勞累傷神。儘量保持和平時一樣的作息和生活規律,合理安排學習時間,適當進行運動,努力做到生活自理,和父母一起做家務,做好身體健康狀況的自我觀察、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出現症狀及時尋求幫助。

疫情的肆虐,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災難與痛苦,也讓我們在“珍愛生命,關注健康;學會獨處,增進親情;安全意識,責任擔當;和諧生態,敬畏自然”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認識,我們要堅信“不幸只是暫時的,一切總會好起來”,在危機中成長,更加強大內心,愈發熱愛生活。開學在即,莫讓“疫恐” 困擾著中小學生。讓我們一起努力,用科學的防疫方式、穩定的情緒和健康的心態,積極面對,共克時艱。

疫情下中小學生心理“巧”疏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