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館》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刻畫



老舍《茶館》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刻畫

  在老舍構建的藝術世界中,活躍著一批栩栩如生、各具特徵的人物形象。就《茶館》而言,劇本寫了三個“朝代”,時間跨度五十年,先後登場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七十多個。小掌櫃、資本家、僕人、報童、學生、難民、大兵、巡警、太監、特務、地痞無賴、吃“鐵桿莊稼”的八旗子弟、平民階層的老人婦女……真可謂三教九流,應有盡有。而且,這些人物都是那麼鮮明,我們閉上眼一想,王利發、常四爺、松二爺、唐鐵嘴、劉麻子等人就好像活在了面前。甚至那些作家著墨不多的人物,如李三、康順子、龐太監等也都在讀者的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家是如何使人物活起來,具有如此的魅力呢?這恐怕要歸功於老舍使用的個性語言對人物的刻畫了。

  一、人物列舉

  1.王利發

  這是一個貫穿全劇的人物。他是裕泰茶館的掌櫃,在第一幕時,正值年富力強,剛從父親手裡繼承了經營茶館的生意,也繼承了父親的處世哲學,即多說好話,多作揖。他精明、幹練、謹小慎微、委曲求全、善於應酬,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接待方式。我們在看第二幕中他對巡警的敲詐巧於應付,對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傾聽他的牢騷,儘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時地說些逢迎的話。作為商人,王利發具有膽小怕事和自私的特點。比如課文中他對李三的苦處、康順子的處境和難民的哀告雖然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度。在舊中國的黑暗現實面前,靠自己的勞動而生活的王利發儘管善於經營、善於改良,也無法抵禦各種反動勢力的欺壓。他對此也抱有強烈的不滿,但表達的卻十分含蓄,比如當唐鐵嘴說“感謝這個年月”的時候,他說:“這個年月還值得感謝!”這句話蘊含了他的愁苦和憤恨。就是這樣一個精於處事的小商人,最終也沒有逃脫自己破產的命運,當茶館被人霸佔後,他懸樑自盡。王利發的悲劇,是舊中國廣大市民的生活命運的真實寫照。這一形象的意義在於,他揭露了舊制度的吃人本質,反映了舊時代的不合理。

  2.常四爺

  常四爺是旗人,在清朝時能吃官家錢糧。但他對腐敗的清政府不滿,對帝國主義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說一句“大清國要完”就被抓起來,坐了一年監獄。出獄後曾參加義和團,後靠賣菜為生。他正直、倔強、敢作敢為、富於正義感、樂於助人。課文中他對抓過他的特務們不服軟。當王利發正愁要關城門了,還沒買菜時,是他送來了鹹菜和雞,第三幕中他還為松二爺化緣買棺材。但最後自己也窮困潦倒,揀來別人撒剩的紙錢,作為對自己將來的祭奠。他絕望地喊道:“我愛咱們的中國呀,可誰愛我呢?”這個形象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緒。

  3.松二爺

  他是旗人,膽小而懶散。清朝滅亡前過著遊手好閒的生活,整日喝茶玩鳥。民國時期“鐵桿莊稼”的待遇沒有了,但又不願自食其力,仍舊留戀過去的生活,寧願自己捱餓,也要喂鳥。最後終於餓死。這是一個沒有謀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腐朽。

  二、話語切合人物身份。

  個性化的語言總是切合人物的身份的,也就是說一定身份的人總是會說出符合他這一身份的話語來。

  第二幕一開始,李三為漲工錢發了一通牢騷,王利發回答是:“喲!你這是什麼話呀?咱們的買賣要是越作越好,我能不給你長工錢嗎?”,當老婆王淑芬抱怨人手少時,王利發的回答是:“添人得給工錢,咱們賺得出來嗎?”在夥計面前是訴苦、哄騙,在家人面前則是真心告白,反映出他是一個精明而又圓滑的商人。他也同情李三的苦處,同情難民的處境,但是作為一個商人,他決不會為了他們而損害自己的利益,“我自己還顧不了自己呢!”所以,當他的妻子和他聊了一會兒“開炮”後,他就趕緊催累得要命的妻子:“別再瞎扯,幹活兒去!” 在他的心目中,生意好、多賺錢才是最重要的。再比如“屌!”“屌!誰要鈔票?要現大洋!”“屌!揍他個小舅子!”一聽便知是橫行霸道、胡作非為的大兵的口吻;而松二爺一個應對的“嗻”則顯示其不折不扣的旗人身份。

  三、話語切合人物性格。

  老舍對話藝術的高超,不僅體現在切合人物的身份,一類人有一類人的語言上,還表現在切合人物的性格上。老舍寫人物對話,首先有一個明確的目的:“為了使人物性格更鮮明,”“可以使人看見活生生的人物。”(《人物、語言及其他》)因而,他筆下的對話,始終圍繞著人物的性格,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

  如常四爺和松二爺的一段對話:

  松二爺:四爺,你,你怎麼樣啊?

  常四爺:賣青菜哪!鐵桿莊稼沒有啦,還不賣膀子力氣嗎?二爺,您怎麼樣啊?

  松二爺:怎麼樣?我想大哭一場!看見我這身衣裳沒有?我還像個人嗎?

  常四爺:二哥,您能寫能算,難道找不到點事兒作?

  松二爺:嗻,誰願意瞪著眼睛捱餓呢?可是,誰要咱們旗人呢!想起來呀,大清國不一定好啊,可是到了民國,我捱了餓!

  這裡每人兩三句話,便寫出了各自不同的性格。兩人雖然都是旗人,但是,常四爺正直善良,耿直硬氣,沒有皇糧吃時能靠自己的力氣吃飯;松二爺謹小慎微,懶散無能,“鐵桿莊稼”沒有了,但仍然留戀過去的生活,不願自食其力。他們的性格特點在這幾句對話中就充分地表現出來了

  。

  四、話語切合人物心理。

  老舍筆下的人物話語不僅能準確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徵,而且能細膩地表現人物的心理情緒。

  如李三是一個打雜的人,巨大的生活壓力使他感到生活無望,於是產生了不平、悲哀和消極的心理,在掌櫃面前竟然說:“我幹不了”“不改我的良,我幹不下去了!”“對,後邊叫,前邊催,把我劈成兩半兒好不好!” 而“改良!改良!越改越涼,冰涼!”通過諧音雙關,不僅表明了李三內心的困苦、淒涼和對王利發的不滿,也道出了當時下層人民的心聲。再如在黑暗的舊中國,儘管王利發善於應酬,善於經營,不斷改良,卻無法抵禦各種反動勢力的欺壓,於是也產生了強烈的不滿,當唐鐵嘴說“感謝這個年月”時,他說:“這個年月還值得感謝!”就蘊含著王利發的不滿、愁苦和憤恨。這裡,不同的話語描寫,同人物變化著的心理情緒十分適應。

  五、人物話語適應情境

  老舍常常通過人物話語同情境相適應來間接地反映事件、構建情節,並使人物的性格發展有較清晰的脈絡,從而豐滿人物形象。例如,《茶館》中的王利發,剛出場時是一個精明能幹的小掌櫃,“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你看他回答秦仲義提房錢的話:二爺,您說的對,太對了!可是,這點小事用不著您分心,您派管事的來一趟,我跟他商量,該長多少租錢,我一定照辦!是嗻!多麼圓滑,又多麼恰當!符合身份,寫出性格。一個“嗻”字,又同當時清末的社會情境相合。到了第二幕,他顯得老氣橫秋起來。軍閥混戰,民不聊生,而他的茶館居然沒倒閉,就因為他“懂得改良”。此時他的話語中竟然出現“All right?”“Yes”等一類的外語詞!這種極有表現力的話語,既是切合社會情境的,也是符合人物性格發展的。而到了最後,社會的惡勢力逼得他再也活不下去的時候,他終於喊出:“我可沒做過缺德的事,傷天害理的事,為什麼就不叫我活著呢?我得罪了誰?誰?……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單不許我吃窩窩頭,誰出的主意?”這是一個本份、改良的生意人對不公的世道做的控訴和反抗,也是刻劃人物性格發展的有力一筆!從王利發這些不同的話語片段中,我們看到了社會演變的軌跡,也瞭解了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是如何豐滿起來的。

  語言是構成劇本的基礎。劇作家展開戲劇衝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戲劇主題,表達自己對生活的認識,主要就是通過人物的語言,老舍一向十分重視使用個性化的人物的語言,他說:“語言很重要,是文學創作中最有藝術性的部分。語言不只是交代情節用的,而要看是什麼人說的,為什麼說的,在什麼環境中說的,怎麼說的。”老舍筆下的人物都是他十分熟識的,他知道他們的性格、思想、感情、心理,因而他能“立體”地描寫他們的對話,通過對話寫出人物,取得“話到人到”的藝術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