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作品《鼻子》:荒诞的背后,暗藏着人性的挣扎与晦暗


芥川龙之介作品《鼻子》:荒诞的背后,暗藏着人性的挣扎与晦暗

芥川龙之介


1927年7月24日,天尚未破晓,四野空阔而寂寥。芥川龙之介在卧室里缓缓吞下致死量的巴比妥。伴着淅淅沥沥的雨声,他读了一会儿圣经,便在睡梦中安详离世。他留下一封《给老朋友的信》,信中写道:自杀者也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自杀。我们的行为都含有复杂的动机。但是,我却感到模糊的不安,为什么我对未来只有不安呢?

芥川龙之介于1892年生于东京。出生后7个月,他的母亲便发疯,其后终生为狂人,并于10年后过世。这给他的一生投下了沉重的阴影。他从小就感到自卑、不安。芥川曾自述:我人生悲剧的第一幕是从我们成为母子开始的。

母亲死后,芥川生父重组家庭,并将他的户籍撤销。从此,他来到舅父家生活。生性敏感的芥川对自己的血缘关系和寄人篱下的生活十分顾忌,从此更加诚惶诚恐。

20世纪末的日本逐渐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国家军事实力异常繁荣, 不停进行帝国主义扩张;一方面国内阶级对立严重,个人利己主义凸显

。资本主义的本质充分暴露,整个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由于个人和社会的双重原因,芥川龙之介一生都如履薄冰,惴惴不安。这种不安集中表现为个人自卑与自尊之间的挣扎,对旁观者利己主义的厌恶。

人无法从世俗中解脱,这是人的本来面目。虽然是愚蠢的,但也是无法改变和挽救的。——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作品《鼻子》:荒诞的背后,暗藏着人性的挣扎与晦暗

芥川龙之介《鼻子》


这种不安正是芥川文学创作的主题,通过其经典作品《鼻子》便可窥见一斑。小说讲述了一个名为禅智的老和尚,长着一个五、六寸的长鼻子,经常招人嘲笑。他千方百计想让鼻子变短。然而,在他的鼻子终于缩短后,他却遭受到比以往更加肆无忌惮的嘲笑。惶惶不安中,在一个深秋的清晨,老和尚的鼻子竟又奇迹般地恢复了曾经的模样。

小说中,芥川通过冷峻的言语,细腻的心理刻画,将内供的自卑、虚伪,和旁观者的利己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芥川龙之介作品《鼻子》:荒诞的背后,暗藏着人性的挣扎与晦暗


面对自卑,要勇于扯掉最后一块遮羞布


每个人都有他的缺陷,就像阿喀琉斯的脚后跟。面对缺陷,我们习惯掩饰自卑,而在光鲜的背后独自舔舐伤口。

心理学中,自卑是由于与规定标准或其他刺激物比较有差距,而产生了评价差异,进而导致主观低落、悲伤等负面心理状态。

《鼻子》中禅智老和尚的自卑源于他异于常人的长鼻子。具体有多长呢?芥川是这样描述的:吃饭时,让一个弟子坐到桌子对面,用一条宽一寸、长二寸的板子帮他拖住鼻子。不然鼻子便会插到饭碗里。


芥川龙之介作品《鼻子》:荒诞的背后,暗藏着人性的挣扎与晦暗


然而,最让老和尚不安的并不是长鼻子带来的不便,而是这鼻子伤了他的自尊心。无论是寺里的小沙弥,还是寺外的街坊,都暗地里拿他的鼻子取乐。因此,老和尚表面上故作镇定,不希望别人看出他的秘密,而内心始终为长鼻子所困扰。

这让我想起电影《朗读者》:二战期间,15岁少年米夏和36岁的售票员汉娜成为情人。每天,汉娜要求米夏先为她朗读名著,之后两人共享鱼水之欢。在短暂的欢愉之后汉娜离奇消失。

多年后,米夏在军事法庭上偶遇汉娜,她作为纳粹战犯被审判!原来,汉娜是个文盲,所以喜欢米夏为她阅读;因为文盲,她放弃了原本的升职机会,转而去奥斯维辛当看守员。为了掩盖这个秘密,她拒绝为自己辩护,甚至不惜牺牲自由和生命!

芥川龙之介作品《鼻子》:荒诞的背后,暗藏着人性的挣扎与晦暗

《朗读者》剧照


电影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做一件事情的目的不是为了向世人显示她所能做的事情,而是像世人掩饰她所不能做的事情。这是一种起步就意味着节节败退,而其胜利隐藏着失败的生活。——《朗读者》

禅智老和尚也是如此。面对缺陷,他选择掩饰,并采取了积极、消极两种方法:

1、 积极的方式—补偿法

补偿心理:是指人们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引起不安而失去心理平衡时,以某一方面的突出成就来补偿生理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感,借以减轻或抵消不安,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文中说,街坊邻居嘲笑老和尚的长鼻子,说因为长着怪异的鼻子,没人嫁给他,他才出家当和尚。禅智自己也提及,自己从昔日的小沙弥晋升为内供(僧官)。显然,为了弥补缺陷,他才出家当和尚,并通过不懈努力在寺院当上了内供。

因为“补偿心理”的作用,自卑感反而会转变为无穷的动力,成为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

贝多芬生命的后几年近乎失聪。为了掩饰缺陷,他坚持要去现场指挥,结果完全跟不上乐队的节奏而使现场陷入混乱。然而,他将把自卑转化为自强不息的力量,最终写出著名的《第九交响曲》。


芥川龙之介作品《鼻子》:荒诞的背后,暗藏着人性的挣扎与晦暗

贝多芬


2、 消极的方式—精神胜利法

所谓精神胜利法,即将比较对象移置到比自己弱小的个体上。实则是弗洛伊德心理防御机制的组成部分。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提出,当个体面临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倾向。

为了让自己宽心,证明并非自己才有长鼻子,老和尚煞费苦心:寺庙讲经时,内供不厌其烦地观察别人。他不看人,只看鼻子——可惜鹰钩鼻固然有,自己那样的鼻子却一个也没看到,心里越发不快活了。

在现实中找不到,他还查阅佛经古籍,文中如此表述:无论哪卷经文,都不曾记载舍利弗有个长鼻子,龙树和马鸣(菩萨名)也长着正常的鼻子。从震旦的故事里倒是看到蜀汉的刘玄德耳朵极长。内供心想,这要是鼻子极长,该多么宽心呀!

鲁迅的《阿Q正传》中,阿Q在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后,更加弱势的小尼姑正好出现,这让他的怒火有了宣泄的出口,于是他转而去欺辱小尼姑,这便是通过对向更弱者泄愤来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芥川龙之介作品《鼻子》:荒诞的背后,暗藏着人性的挣扎与晦暗


李碧华有言:坚强是武装的自卑。内供和汉娜都通过外在的坚强来掩饰内在的自卑,从而陷入不断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


启示:如何消除自卑,超越自我?

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喜欢他的芬芳。——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无论是老和尚还是汉娜,之所以羞于承认自己的缺陷,选择通过各种方式去掩饰,究其根本是忽视了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

心理学中,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

生活中,我们要全面而辩证地看待自己,不仅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要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不能因为某些不足而全面否定自我,封闭自我。

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十九个月时被疾病夺去视力和听力。但在认知自身缺陷的基础上,她努力挖掘写作方面的潜能,笔耕不倦,创作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因此,我们只有扯下“遮羞布”,正确认识并接纳自我,挖掘内在潜能,追求自身价值,才能超越自我,收获人生的幸福。


虚荣是一面放大镜,放大了人们内心的挣扎与脆弱。


芥川龙之介作品《鼻子》:荒诞的背后,暗藏着人性的挣扎与晦暗


禅智和尚曾花费几年时间抄写《法华经》,希望成为“一心渴仰着净土的和尚”。然而这样一个本应不为世俗所动的高僧却为自己的外表而苦恼。这暗示着:即便是具有宗教意识的佛门弟子,也具有最普遍的人性弱点——虚荣。

虚荣指表面上的荣耀,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伊索曾说:你要掩饰一个缺点,结果便会暴露另一个。老和尚就是如此:一天,小沙弥得到一个鼻子变短的秘方。内供得知后,心里充满期待,但深藏于心的虚荣让他假装从容不迫,告诉弟子不必着急。同时,他又时不时提起,每次吃饭都要麻烦弟子帮忙,心里很是过意不去。言下之意,就是期待弟子能主动劝说自己试试那个方子。于是,弟子们为了老和尚的“面子”,十分热情地让他尝试新方子,最后内供“半推半就”地听从了弟子的劝说。

方子是这样的:先用热水烫鼻子,然后老和尚侧躺在地上,由弟子们用力在鼻子上踩。尽管方法有点让人难为情,但毕竟是在帮他。按理说,内供应该表示感谢才是。尽管心存感激的,但他身居高位却任由弟子踩踏,高傲的自尊和虚荣让他表现出的不是真诚的感谢,反而是愤愤不平。


芥川龙之介作品《鼻子》:荒诞的背后,暗藏着人性的挣扎与晦暗


芥川是这样描述的——

弟子不时露出同情的神色,俯视着内供的光脑袋说:您疼不疼?大夫说要使劲踩,不过,一定很疼吧?

内供想表示不疼。可鼻子被踩住,脑袋动不了,他只好翻翻眼珠,盯着弟子脚上的皲裂,气哼哼地回答:不疼。其实,鼻子痒痒的地方被踩到,非但不疼,简直很舒服呢。

心理学中,虚荣心一般分为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1. 不择手段,努力使自己比别人强,在与别人的差距中获得快乐与满足

以莫泊桑的代表作《项链》为例:虚荣的玛蒂尔德为参加晚宴,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来炫耀自己的高贵。不料项链不慎丢失。她只得借钱买了新的还给朋友。为了偿还这笔巨款,她辛苦打工十年,却被告知当初借的项链竟是一串假钻石。

2.当受条件所限,无法使自己比别人强时,就会在与别人的差距中感受折磨

芥川的《鼻子》便阐述了这种虚荣:老和尚因鼻子长而自觉低人一等,不断在与别人的关系中找寻平衡,盲目攀比,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对有关自己形象的言行过于敏感,过度反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

其实,虚荣是人类一种普通的心理状态,就像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所说:生活中的虚荣浮华就像是一条河流,后浪推前浪,不断逝去,又不断涌来。


芥川龙之介作品《鼻子》:荒诞的背后,暗藏着人性的挣扎与晦暗


启示:如何摆脱虚荣,面对本心?

其实,虚荣是一面放大镜,它不仅没有使你变得更强大,反而放大了你内心的挣扎与脆弱。相对于“面子”,“里子”才是根本。因此,要摆脱虚荣,根源在于强大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过度注重他人的评价。

尽管老和尚鼻子变短了,但他对鼻子的态度却没有改变。因此,一直困扰他的并不是鼻子,而是别人对他鼻子缺陷的看法!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北大读书时,因家贫经常受到排挤。为此他又羞又恼,经常省下饭钱请同学吃饭,就怕别人看不起他。后来,他通过读书渐渐找到了自己,不再活在别人的评判中,坚持用蹩脚的乡音练习英语,最终实现了人生理想。

因此,世界上没有打不倒的敌人,只有打不倒的自己。实际上,内供是输给了自己,而俞敏洪则赢了自己。


宽容与接纳,拆除旁观者利己主义的“心墙”


王尔德曾说:任何人都能对朋友的不幸感到同情,但要消受一个春风得意的朋友,则需要非常优良的天性。

在小沙弥的帮助下,内供的鼻子果然变短了!内供心想:任是谁也不能再嘲笑自己了,他心满意足地眨了眨眼。


芥川龙之介作品《鼻子》:荒诞的背后,暗藏着人性的挣扎与晦暗


然而,事实真如他所愿么?

我们分别从武士和小沙弥的态度上来分析:

1、 武士的态度

内供的鼻子变短后,武士来到寺里办事。从上下文可以推测,这个武士之前曾经嘲笑过内供的大鼻子。这次,对于内供恢复正常的鼻子,芥川是这样描述的:他死死盯着内供的鼻子,看个没完,话也顾不上说了,看他脸上的神色,活像在说内供的鼻子比从前更加可笑了

2、 小沙弥的态度

之前,小沙弥一方面出于对内供的同情,一方面出于能对位高者施与援手的得意之情,帮助内供的鼻子恢复正常。可此时,小沙弥的态度却再次转变:曾经那个把内供的鼻子掉进粥里的小沙弥,在经堂外遇见内供时,一开始还低头强忍着笑,后来终于憋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曾经长鼻子时被人嘲笑,可是为什么鼻子变短了更遭人嘲笑呢?

对此,芥川直接给出了答案——

人们心中有相互矛盾的两种感情。对于他人的不幸,人们莫不表示同情。可是一旦那人摆脱了不幸,别人又感到索然无味,甚至希望那人再次陷入同样的不幸。不知不觉地,人们虽非有意为之,却对那人有了一种敌意——内供虽然不明白原因何在,却感到不愉快,隐隐察觉出这种旁观者的利己主义。——芥川龙之介《鼻子》

电影《少年的你》中,胡小蝶自杀后,旁观者拍照、议论,却在警察来调查时假装不知情;当陈念被欺凌者“不小心”推倒滚下楼梯,他们选择冷眼旁观。这就是旁观者的利己主义。


芥川龙之介作品《鼻子》:荒诞的背后,暗藏着人性的挣扎与晦暗

《少年的你》剧照


当下社会,科技发达了,经济腾飞了,可人们心间却笃起了高墙。当我们听到别人的不幸时,一方面会生出些许同情;一方面则沾沾自喜,幸灾乐祸。但如果他人突然摆脱了困境,我们反而有些酸酸的“嫉妒”,甚至希望他重新回到不幸中去。


启示:如何遏制“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同理心:又叫做换位思考、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只有摒弃了“利己”,学会“利他”,真正从内心里接纳别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最终真正为自己赢得利益。就像稻盛和夫所说:利己则生,利他则久。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如此而已。

自此,老和尚终于明白:无论鼻子长,还是短,都不曾被人所接纳。就这样,在一个落满黄叶的深秋,内供的鼻子一夜之间又变回了原来的模样。正如鼻子变短时一样,那种愉悦的感觉失而复得:如此一来,必然再无人嘲笑我了。

小说以荒诞开始,以荒诞结束,令人唏嘘。


芥川龙之介作品《鼻子》:荒诞的背后,暗藏着人性的挣扎与晦暗


小结:

生而为人,人性的挣扎与晦暗贯穿始终。自卑、虚荣、以及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就像生活的洪流中裹挟的浪花,无处不在。我们只有认清弱点,才能有的放矢:一方面,我们要正确认识自我,拥有独立判断的能力,不以他人的评判来反观自我,进而真正接纳自我,与自我和解;另一方面,我们应以同理心去理解他人,做好人际关系的“自控”,在内心深处接纳他人,与他人和解,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