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就是很多经典的书根本看不下去,例如《巴黎圣母院》之类的名著?

量力而活


找你高中之后就懒得读名著了,回忆起大多数名著都是10岁到15岁读的


藏剑峰


我现在专刷抖音,啥书也看不进去,小时候捧着平凡的世界能在被窝打手电看,我怀念小时侯纯真,可社会大染缸己将我变成了一个自我自私,无趣不思进取,我憎恶这样的自己,我很久不看书了,特别是世界名著之类的,我已经被手机毁了


素素美美的


从小学字还没认全就开始看书,说岳,隋唐都那时候看的,欧也妮葛朗台当年也爱看,一路看来,不管武侠,琼瑶,各种世界名著,都爱看,唯一迄今为止看不进去的就是巴尔扎克的幻灭,硬着头皮,努力了好几次,就是看不进去,最后只好放弃了。

要知道,我是巴黎圣母院,红与黑,悲惨世界都能看进去的人啊,那本书我实在看不进去我感觉不是我的问题,是那本书的问题。


三两梦话


上学的时候为了提高所谓个人素养,读了几十本世界名著,真的是硬看。有的很精彩,让你拿起来就欲罢不能,比如《人猿泰山》《基督山伯爵》《飘》等我们班风靡一时,大家排队抢着看。《悲惨世界》这本我是在被子里一边看一边哭。有的真的味同嚼蜡,文章前面铺垫太长,人物之间对话伏笔太多,有的你都看了一半了还不知所云,《百年孤独》这本书我就读的特累,现在都忘了内容了。

现在的我依然爱看书,不过转到了网络小说,十几年看了两千多本了吧,里面也不乏精品,很多搬上了银幕。

我觉得那些所谓名著,文笔好坏事是一个方面,他里面的内涵很重要,有一定的思想性。还有就是这些小说的年代比较久远了,有一些内涵的东西和我们现在有了代沟,很难产生共鸣。

还有翻译过程中,语境词汇上会有一些偏差,降低了书的精彩程度。就像咱们文言文翻译成英文,怎么都不是那个味了。

过去的专职作家比较少,所以文学作品也少,所以留下的符合大众审美的作品类型也少,不像现在选择面那么广。现在的一些精彩的网络小说也会成为未来的名著的。

不过大浪淘沙,能够留下来的都是比较不错的了,都有可取之处,只看是不是符合你的喜好,给你产生共鸣。我的经验是看不进去,就硬看一下,往往后面有惊喜。但是实在不喜欢就放下吧,省得浪费时间,有这个空别的书都看两本了。


1111cz


中学时代一次偶然机会看了天龙八部,感觉写的太好了!人物有特点,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啊!然后把金庸的小说都看完了,又看古龙的,风格完全不同,却不一样的精彩!一股脑连好的带不好的都看了!再后来看了红楼梦,硬着头皮看的,刚开始有点意思,看多了半白话文也能看懂了,确实着迷了!再回过头来看武侠小说,味同嚼蜡!不知道有没有和我一样的。


无心山东


《巴黎圣母院》还是很有可读性的,故事情节也比较曲折,文学性还是挺强的。之所以读不下去是因为这本书掺杂了许多与故事情节无关的内容,比如大约用了三章的篇幅讲述中世纪的艺术、哥特式建筑之类的东西,让很多读者不适应,也不感兴趣。雨果老先生在这本著作里似乎有炫耀学识的意思。

《巴黎圣母院》至少还是能读下去的。最让我读不下去的当属马尔克斯的那部享誉全球的魔幻主义大作《百年孤独》,那是真真正正的读不下去,但是如果不去读总觉得自己不像个文化人,不像个写作者。其实硬着头皮读完了也不明白究竟说了个啥事?他们这一大家子的人老子儿子孙子好几代人貌似都是用的一个名字,光名字问题也能把读者绕晕。当然不仅仅世界名著,就是中国的名著也有很多读不下去的,比如《红楼梦》,读《红楼梦》远不如度《聊斋志异》那么有意思。

我想这些经典的世界文学名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方得其中真意,就如同喝一壶老酒,越品越有味,需要渐次逐渐的进入阅读的佳境,那些急性子急脾气的人估计不大适合看世界名著。

大部分世界名著都是动辄数十万言的大部头,规模宏大,这种大体量的特性决定了不可能一开始就进入精彩的章节,需要慢慢过度,需要考验读者的耐心。等真正读进去了就会发现精彩其实是在后面。

因此,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显然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和一代代读者的考验,否则早就被历史遗忘了。

总之,读世界名著需要有一个安宁的空间去静心阅读,读着读着就会蓦然发现书中有颜如玉书中有黄金屋。


郑非梦妙文


的确有同感,一是年龄的关系,二是知识储备和个人趣味的原因。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我都是硬着头皮“翻”完的。

记得我在很早的时候,听从师范图书馆有位老师建议,就购买了二十四卷版本的《聊斋志异》,因为是古奧的文言文,根本读不下去。初中水平的古文修养,要应付传统文化很吃力。对聊斋故事都是通过小人书、白话读本了解的。

对于《史记》因为有白话文版本,基本完整的读过。再读原文就不是很吃力,能够轻松的理解其古文大义。

就是“四大名著”除了《三国演义》,其他三部我都是没能一次读完过,因为半文半白的语言对没有古文底子的人,是大障碍,何况是一个中学生呢。

西方文学名著没有想象的那么好读,可以说“观景不如听景”,甚至莎士比亚戏剧故事、托尔斯泰作品,不如不读,保持美好的想象。

所以说趁年轻时,有气力尽量读些喜欢的好书,到一定年龄就力不从心啦。

另外,对于传统文化要加大普及,在学生时期就把必要的阅读技能训练好,让我们能通过自学,读到真正有价值的国学文化,受用身心!


乐活光阴


真有!

从小到大看过的书真不少,自认是书虫,但是真有那种名声很大,也确实优秀的书,到了自己这就彻底不想看,看不下去。本人的感觉是《瓦尔登湖》和《百年孤独》。两者给我的感觉真是不知所云。

但是我很赞同杨绛先生说的一段话,大意是:读书就好比是隐形的串门,是灵魂的交谈。这本书你读得很有劲儿,说明你和作者比较合得来,各方面比较合拍。换句话说,就算这本书你索然无味,不代表这本书不好,名著你读不下去,也不能证明你没品味。

再说几本本人非常喜欢的书吧,希望有同喜者交流。

《穆斯林的葬礼》,《西藏生死书》,《明朝那些事》,《只有医生知道》


菩萨表扬我专一又多情


如果你看下去了,理解文字的能力强,那么,就松不开它了。

象《双城记》,不知道那么一拨闹革命的底层人民下一步会往何方,所以,故事的跌宕起伏的情节和骨肉丰满的个性,牵住你往下翻书。

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情节平平,描述的是一个人从幼年丧父到成长的人生经历,语言哀婉,却又幽默生趣,刻画了英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命远变迁和诸多的悲欢离合,尤如眼前实物,历历在目。

《红楼梦》,就是封建时代的一个王侯家庭里边一群富二代高枕无忧的生活场景,然而,却写得个个栩栩如生,性格迥异,变现了这个社会由盛而衰的内中必然趋势,写手的构思以及运笔的水平无人可及。

再者《思巴达克恩》,一曲粗犷豪放的山歌,一手是酒,一手是勇敢和泪。

《西游记》,在一个人心情不顺的时候,拿它当一杯茶喝,很感滋润。

不是看不下去,电视,手机,事业,打拼,应酬,责任,压力……等等,挤占了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空间。

但,一旦看进去,无法释怀。


一颗飘草


从不看外国名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三观,太多都跟中国人不一样,我们理解不了。

小时候就看过这种描述。说一个中国人在美国读博士,有一天去导师家拜访。傍晚的时候他想走了,就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拜别“时间不早了我该走了,不打扰两位老师了!”结果师母很不高兴地说了一句,你要走就走,为什么把理由推到我身上?

你觉得正常的思维方式,别人却觉得不对。有这种思维差异,外国人写的玩意,不看也罢。更何况是翻译过来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