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父子生隙,即便没有巫蛊之祸,太子刘据也必死无疑

作为汉武帝的第一个儿子,刘据七岁被立为太子,母亲是尊贵的中宫皇后,舅舅卫青是显赫的大将军,原本是备受尊宠的皇太子,后来却背上了谋反的罪名,屈死在父亲的皇威之下。

巫蛊事件是太子刘据被废的直接原因。在《资治通鉴》里明确写出了,汉武帝对太子刘据的性格明显不满。太子成年以后,出现了一个不太好的征兆,汉武帝发现他的儿子性格上和他差别比较大。《史记》的记载是写了三个字:不类己,就是不像自己。

汉武帝父子生隙,即便没有巫蛊之祸,太子刘据也必死无疑

当年刘邦就发现他的太子不类己,而喜欢赵王刘如意,甚至发生了想换太子的想法。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个性非常得张扬。而他的儿子个性非常仁弱,是个很仁义的人。一个是性格张扬的人,另一个是个性很仁义的人,实际上这个时候开始,太子和父皇之间已经出现了一个外人没有觉察到的一个微小的裂痕。

而太子二十岁的时候,卫子夫四十多了,已经年老色衰,人老珠黄了。汉武帝一贯的用人原则就是“爱屋及乌”,宠爱上了卫子夫,跟着就宠幸重用她的亲人卫青、霍去病。后来迷恋李夫人,就给她的三个兄弟加官晋爵。汉武帝的“爱屋及乌”可见一斑。

这时候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感到一种威胁,这个威胁主要是感觉到地位能不能保。也就在这个时候,汉武帝就觉察到皇后和太子内心的恐,他就找卫青。卫青尽管低调,手握重兵,威望不可小视,这阶段,谁想挤兑卫子夫,就得看卫青脸色。

汉武帝父子生隙,即便没有巫蛊之祸,太子刘据也必死无疑

汉武帝告诉卫青,太子很稳健,是一个非常仁义的太子,他来守这个天下我非常放心。这番话与其说给卫子夫和刘据听,不如说给卫青听,卫青才是汉武帝要诉说稳住的。如果有风吹草动,有实力来较劲的,就是卫青了。所以稳住卫青才是根本。

当卫青在世之时,虽然卫子夫失宠,但刘据的皇太子地位还是十分牢固的。但是卫青去世后,形势急剧变化。刘据失去了舅舅这棵参天大树,他的地位岌岌可危。汉武帝有那么多儿子,随时可以换一个像自己的太子。

太子刘据更是很少见到汉武帝,遇到什么事情他没有办法向皇帝解释,这是一个大麻烦。并且太子还不懂权术。在政治斗争中间,不懂得权术,那只能叫做政治幼稚。恰恰武帝太子是一个不懂权术的人,所以他就公开地多次地把自己的反对意见撂给他的父亲。

这样就带来了父子之间的政见的不和,也带来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朝臣分派。朝中的大臣一部分赞成太子,这就是太子党。一部分赞成汉武帝,这就是君王党。朝臣们分了两派,一部分支持汉武帝,一部分支持太子。朝臣的分裂这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汉武帝父子生隙,即便没有巫蛊之祸,太子刘据也必死无疑

后来,赵婕妤生了个儿子,到十四个月才出生。汉武帝为子题词——尧母门。传说尧也是母亲怀了十四个月才出生。赵婕妤就像尧母,她的儿子不就相当于尧了!尧是古代伟大圣王,谁还有资格竞争皇位?汉武帝尽管只写了三个字,在当时与后世,纷纷有人猜测,这里有含义。这就是汉武帝可能对刘据不满,想让人取代。才透露出这个信息。

《资治通鉴》写到这一段的时候,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评价。司马光的评价就是:君王做事一定要处处谨慎,如果你稍有不慎,就可能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人闻到气息,兴风作浪。

果然这件事被投机分子猜测汉武帝的心思,他们知道这个举动的用意,就汉武帝是喜欢赵婕妤生的儿子。他们开始为武帝扫清道路,以求荣华富贵。这是导致卫皇后与刘据遇难的祸根。

汉武帝父子生隙,即便没有巫蛊之祸,太子刘据也必死无疑

《汉书》中只记了尧母门一事。刘弗陵五六岁时,形体高大,聪明,汉武帝常讲这个儿子像自己。刘据死后,重立太子,就立了刘弗陵,原因就是因为他像自己。

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汉武帝与卫青的谈话,喜欢稳重的太子,有利于统治的维持。现在却因为刘弗陵像自己,而立了他。当年与卫青讲的是真心话?未必!找卫青谈话的目的就是稳住他们。所以当卫青死后,太子刘据因为不受武帝的喜爱,加上投机分子的迫害,他几乎就是必死无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