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长征:孙子的“自荐书”

山东,不但有一个孔圣人,还有一个孙圣人。孔圣人自然是那位被称为文圣人的孔子,而孙圣人则是被称为武圣人的孙子。

孙武,名孙武、字长卿,前535- 前470 年,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人。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其著有的《孙子兵法》被称为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克劳塞维茨著的《战争论》,宫本武藏著的《五轮书》)。

毛泽东对《孙子兵法》的评价为:" 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说的,包括认识世界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轻看这句话。" 又说:" 孙子的规律,'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乃至今天仍是科学真理" 。

国人尊孙子为" 兵圣" ,而国外对孙子更是崇拜有加:

以色列当代战略学者Martin van Creveld (克里费德)认为:" 所有战争研究著作中,《孙子》the best (最佳),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则只能屈居second best (第二)。"

英国空军元帅斯莱瑟认为:" 孙武的思想有惊人之处-- 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

美军总指挥弗兰克斯评价:"孙武,这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的幽灵似乎徘徊在伊拉克沙漠上向前推进的每架战争机器的旁边。"

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 《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

因为" 孙子" 名满天下,所以出现了各地争当" 孙子后人" 的奇观,不管是惠民、还是广饶,我都曾去过,而如今的孙子兵法城、孙子纪念馆则在惠民。孙子是广饶人、惠民人,对孙子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孙子是齐国乐安人。

一个人的长征:孙子的“自荐书”

当初去惠民,是想请一位朋友" 出山" 帮我所服务的公司做生产管理,这位朋友虽然一直在帮我,但因为" 故土难离" ,终没有" 出山" 。

而当初的孙子之所以名满天下,则是因为选择了离开" 故土" ,孙子的曾祖、祖父均为齐国名将。他自幼喜研兵法,颇有心得。在其18 岁时,因齐国内乱不止,他深感无用武之地,便离开了齐国去往吴国。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木渎藏书镇穹窿山)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

公元前515 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

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在诸侯争霸中,阖闾为图霸业,欲攻打楚国,但是,一时难以选出合适的将领。

伍子胥常与吴王论兵,他曾向吴王推荐说:孙子" 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诚得此任为将,虽天下莫敌,何论楚哉!"

伍子胥先后七次向吴王推荐孙武,吴王便让伍子胥拜请孙子出山。

孙子晋见吴王,呈上了所著兵书十三篇。吴王看后,赞不绝口。据有关资料记载,为考察孙子的统兵能力,吴王挑选了180 名宫女由孙子操练。这就是人们所传说的孙子" 吴宫教战斩美姬" 的故事。吴宫操练之后,吴王任命孙子为将军。

从此,孙子与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安邦治国,发展军力。公元前506 年冬,吴国以孙子、伍子胥为将,出兵伐楚。孙子采取" 迂回奔袭、出奇制胜" 的战法,溯淮河西上,从淮河平原越过大别山,长驱深入楚境千里,直奔汉水,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北)重创楚军。接着五战五胜,一举攻陷楚国国都郢。

" 柏举之战" 后,楚国元气大伤,而吴国的声威则大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吴国不仅成为南方的强国,而且北方的齐、晋等大国也畏惧吴国。对于孙子的历史功绩,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写道:" 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

孙武在帮助阖闾西破强楚的同时,计划征服越国。公元前496 年,阖闾听说越王允常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践年轻稚弱,越国国内不大稳定,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便不听孙武等人的劝告,不等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就仓猝出兵,想要击败越国。

不料,勾践整顿队伍,主动迎战,两军相遇于吴越边境的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勾践施展巧计,他派死刑犯首先出阵,排成三行,把剑放在脖子上,一个个陈述表演后,自刭于阵前。吴国士兵不知那是一个个罪犯,居然看得忘了神,傻了眼,越军乘机发动冲锋,吴军仓皇败退,阖闾也伤重身亡。

阖闾去世后,由太子夫差继承王位,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

公元前494 年春天,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进发,夫差率10 万精兵迎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边),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高举火把,只见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连成一片,迅速向越军阵地移动,杀声震天,越军惊恐万状,军心动摇,吴军乘势总攻,大败越军,勾践在吴军的追击下带着5000 名甲士跑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上的一个小城中凭险抵抗,由于吴军团团包围,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夫差不听伍子胥劝阻,同意了勾践的求和要求。

吴国的争霸活动在南方地区取得胜利后,便向北方中原地区进逼,公元前485 年,夫差联合鲁国,大败齐军。

公元前482 年,夫差又率领着数万精兵,由水路北上,到达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与晋、鲁等诸侯国君会盟。吴王夫差在这次盟会上,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争得霸主的地位。

孙武虽没有直接参加攻齐取胜、与晋争霸两事,但在此前孙武精心训练军队和制定军事谋略,对夫差建立霸业有不可抹煞的巨大贡献。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纳忠言。伍子胥认为:勾践被迫求和,一定还会想办法到以后报复,故必须彻底灭掉越国,绝不能姑息奸,留下后患。但夫差听了奸臣的挑拨,不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谏,反而制造借口,逼其自尽,甚至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不给安葬。

孙武深知" 飞鸟绝,良弓藏;狐兔尽,走狗烹" 的道理,对伍子胥惨死一幕十分寒心,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兵法13 篇,使其更臻完善。

孙武的一生,除了其赫赫战功以外,更主要的是他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论兵、论政的篇章,其中尤以流传下来的《孙子兵法》最著名。这短短的13 篇5000 字,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

试想,当初的孙子如果一直呆在齐国,还会有今天的孙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