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明朝太庙只有武将而无文臣,而明朝武将的地位却越来越低?

前言:

“配享之典,国家所以报功而劝忠也”

,功臣配享太庙是古代用以表彰忠臣烈士的最高荣誉,这个制度源于周朝,汉朝和三国时期的魏把这个制度继承下来,并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比如在魏明帝(公元233年),把已经去世的夏侯惇、曹仁、程昱请到太庙之上。唐朝名臣如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马周等都配享太庙,宋朝赵普、潘美、曹彬、王安石、韩世忠等也配享太庙。

明朝太庙分东、西壁分别以亲王、功臣配享,亲王配享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定型以后,人员稳定,一直到明朝灭亡都没有发生过变化。同亲王配享的稳定性相比较,功臣配享却有不少的变动,那么明朝太庙配享功臣的变化,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政治变动和权利斗争呢?

虽然明朝太庙只有武将而无文臣,而明朝武将的地位却越来越低?

太庙

一、洪武、洪熙时期太庙功臣配享变化

明朝建国,对功臣有两个表彰祭祀的地方——“功臣庙”和太庙配享。第一种“功臣庙”,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十二月,当时功臣还没有专门祭祀的地方,于是在鸡笼山设祭坛,用来祭祀已经故去的功臣胡大海、参军李梦庚、郎中王恺等人。次年春,在鸡笼山开始兴建功臣庙,用来表彰和祭祀功臣。六月,功臣庙建成,用故去的大臣的功绩大小作为排序,共有二十一人入庙。

正殿:有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等王爵,西序:越国公胡大海、梁国公赵德胜等公爵,东序:西海公耿再成,济国公丁德兴等公爵。

两庑各设牌一,总书“故指挥千百户卫所镇抚之灵”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和十七年(公元1384年)分别改扩建功臣庙,但并没有增加或改变功臣次位。

第二种,太庙配享,太庙配享在《明太祖实录》有记载:

洪武二年春正月丁未,享太庙。以功臣廖永安、愈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赵德胜配享。设青布六间于太庙庭中,内设配享功臣位。

洪武三年三月壬辰,太庙配享,增常遇春一位,八月定功臣配享仪,常遇春以下凡八位,于庙西庑各设排位,东向。

洪武九年十月乙未,新太庙城,以功臣开平忠武王等一十二位侑于西庑。

是哪十二位配享太庙?《大明会典》记载:

洪武二十六年初定仪,(太庙)功臣配享十二坛,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宁河王邓愈、东瓯王汤和、黔宁王沐英、虢国公俞通海、蔡国公张德胜、赵国公胡大海、梁国公赵德胜、泗国公耿再成、永一侯桑世杰。

从上面的记载来看,功臣庙入祀功臣和太庙配享功臣虽不尽相同但却又密切相关。太庙配享功臣中桑世杰不在功臣庙。而功臣庙中的冯国用、丁德兴、吴良等10人不在太庙。但太庙配享的11人(除桑世杰)外也是功臣庙的主体。

明初开国,武臣最重,这可以从功臣庙和太庙入祀和配享的功臣来看,这些人都是随朱元璋攻城略地、夺取天下的得力干将,而且两庙中没有文臣,这也反应出明初“重武贱文”的历史背景。

虽然明朝太庙只有武将而无文臣,而明朝武将的地位却越来越低?

朱元璋画像

二庙功臣的位次都以爵位高下为序,即二庙的入祀标准主要是根据功臣的功勋而定。二庙功臣又有所不同,功臣庙是“死者塑像,生者虚其位”。太庙则无生者配享,所祀为功臣庙中勋爵显要者。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明太祖实录》、《大明会典》所记载的二庙功臣入选有着值得怀疑的地方,《明太祖实录》经建文、永乐三次修订,已不是原貌,并且《实录》中记载的功臣庙祀及功臣太庙配享,采用了“追书”之法,对洪武朝事是后世以事实为依据却又改撰,所以后人对此多有辩驳,在此不多叙述。

洪熙年间,明成祖朱棣取代建文帝,成为了大明帝国的主人,随着改变的还有太庙配享功臣。永乐皇帝朱棣初为燕王,就藩北平,史称“智勇有大略”。在公元1399年起兵“靖难”,经过四年多的战争,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

朱棣用武力夺取帝位,“靖难之役” 让朱棣登上皇位,也产生了一批“龙兴之臣”的功勋武将。洪熙元年,以功勋武臣河间王张玉、东平王朱能、宁国公王真配享永乐帝于太庙。

与洪武年间,只是武将配享庙祀不同,洪熙年间与这三位武臣配享太庙的还有一位文臣,他就是姚广孝。姚广孝初为僧人,法号道衍,在建文帝实行削藩后,密劝朱棣起兵,道衍虽然没有亲临战场,却对朱棣的胜利有决定性的作用,朱棣称帝后,让他复姓,赐名广孝。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去世。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太庙。

姚广孝身份特殊,是配享太庙中的唯一一位文臣。不过,姚广孝虽然是文臣,却运筹帷幄,多武功,类似于武臣。这表明洪熙年间在决定配享功臣时,虽然稍有变通,却还是基本恪守了“太庙专以武臣配享”的祖制。

随着张玉、朱能、王真和姚广孝配享太庙,洪武朝功臣与永乐功臣各自以爵位而序,排定位次,太庙西庑增加了河间王张玉、东平王朱能、宁国公王真、荣国公少师姚广孝。至此,太庙共有八王、七公、一候共计十六人,这样的格局一直保持到嘉靖年间。

<strong>此次太庙功臣的变化,反映出了朱允炆和朱棣的政治斗争,最终以朱棣胜利告终。

虽然明朝太庙只有武将而无文臣,而明朝武将的地位却越来越低?

姚广孝和朱棣

二、嘉靖年间太庙配享功臣变动

嘉靖时,“黜姚进刘”是嘉靖时太庙配享的第一次变动,“姚”就是姚广孝,“刘”就是刘基。在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八月,《明世宗实录》记载:

上谕辅臣曰:“廖道南尝言姚广孝弗宜享太庙……但光孝系释氏徒,使同诸臣并食于德祖、太祖之侧,恐犹未安……当撤去,即移祀于大兴隆寺内。”

黜祀姚广孝主要是因为他是佛教徒。一方面,从礼制上讲,佛教徒配享太庙受皇家祭祀,不符合儒家礼仪。另一方面,还在于嘉靖初世宗掀起的灭佛之风,遍及宫廷内外,来势迅猛。比如嘉靖六年十二月,毁皇姑寺,散其党,核僧徒;嘉靖十五年五月,毁禁中大善佛寺,得佛骨万三余斤,毁佛像一百六十九座。嘉靖黜佛,屡屡摧毁寺庙,驱逐僧众。同时出台了强令僧人还俗,严禁僧人设坛说法等措施。

至于嘉靖灭佛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嘉靖醉心道教,好道必定仇佛,也或许是佛教势力与孝宗、武宗以来的政治集团关系密切,嘉靖欲借此达到打击以慈寿皇太后、杨廷和等为首的敌对势力,因此此次,配享太庙的变动是政治权利斗争的一个方面。总之,不管原因如何,结果都一样,姚广孝被扫出太庙的大门。

在姚广孝被除祀后的第二年,即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刑部郎中李瑜上疏嘉靖进祀刘基。在奏章中,李瑜建议让刘基配享太庙。在后续的廷议中,认为刘基在朱元璋起兵时的奇谋和大政方针都依赖刘基,最后由嘉靖裁定,让刘基配享太庙。

黜姚广孝和进刘基,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姚广孝和刘基二人有共同之处,两人都是文臣且兼具韬略,以文臣而建军功,类似于武臣。二人之间的相似性使刘基成为代替姚广孝配庙的最佳人选。因建军功,类似武臣,所以符合祖制,又因为是文臣,在廷议时,群臣都能一致同意。如果仅仅只是罢黜姚广孝而没有进补刘基,那么就意味着文臣在太庙中仅有的位置和就不复存在。<strong>文臣群体意识的凸显,表明明初“重武轻文”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改变。

明英宗之后,文臣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出征时由文臣任总督或提督军务,经画一切,武臣只负责领兵作战。从此文臣统帅,武臣领兵,就成了定制。督抚之设本意就是用文臣节制武将,防止其跋扈,结果就是武臣的地位越来越低。正德之后恩泽都是武职,更是被人轻视。

中央有部、科,地方上有督军、总督、巡抚,重重大山压制在武职官员上面。五军都督府的职权越来越轻,将军元帅的地位如同小兵一般。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嘉靖皇帝进行孔庙祀典改制,要去孔子王号,降低孔子的祭祀地位,却遭到了文臣们的反对。嘉靖恼怒的说道:

设使武成王祀典今在,朕下名去之,必翕然封顺,必无一人言之曰,此圣祖所存也。

嘉靖的这一段话,道出了文臣对有关群体荣辱的孔庙祀典的扶持之心,孔庙尚且如此,更何况太庙配享?

虽然明朝太庙只有武将而无文臣,而明朝武将的地位却越来越低?

嘉靖年间的货币


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武定侯郭勋请将其祖郭莹配享太庙,初下廷议却没有通过,郭勋便在嘉靖面前说道:

往年进基(刘基)享,以文臣故,举朝翕然顺从,臣祖英(郭英)武臣,乃纷然阴忌。

从这段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刘基能够配享太庙既是其功勋类似开国武臣,同时也反映出嘉靖对文臣们的意愿。

而嘉靖年间的另一次太庙配享的变动就是添祀郭英,郭英是大明帝国的开国武臣,但在明朝名将如星的时候,他的功绩并不显赫,但他寿命长,历经三朝,所以不肯能在洪武时期配享太庙,因为明朝祖制太庙生者不能配享。然而,作为武臣,郭英却能在“文尊武卑”的嘉靖年间添祀太庙,确实匪夷所思。

而郭勋能够配享太庙离不开他的六世孙——郭勋。郭勋早在正德年间,就开始为郭英配享太庙大造舆论,撰写《三家世典》,把郭家和徐(徐达)家、沐(沐英)家并列,移栽攀附徐家和沐家,为郭英配享做进阶。

嘉靖初年,郭勋又仿造《三国志俗说》及《水浒传》,撰写《英烈传》,说郭英生擒张士诚,射杀陈友谅,这本小说甚至传入内廷,让人动容。

当然,最主要的是郭勋备受嘉靖崇信。嘉靖初年,郭勋支持“议大礼”而获得嘉靖的青睐,嘉靖九年郭勋领导修建天坛和地坛,而且郊、庙大礼除了嘉靖亲行之外,都用郭勋代行大礼,从这些来看,嘉靖对郭勋的信任和倚重。郭勋卖力,嘉靖满意,在这种背景下,郭英配享太庙才能得以实现,虽然廷议没有人支持郭勋的提议,但嘉靖却能力排众议,使郭勋遂了其祖配享的心愿。

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郭英配享太庙后,太庙的功臣位次也得到了调整,此前,二庙功臣,以王、公、候、伯的爵位为排序,洪武朝功臣以徐达等各自为序,永乐功臣以张玉为各自为序,而刘基作为伯爵却在列于六王之后,群公之上,在这次郭英配享太庙后,礼官根据上意,把次序做了调整,郭英位于桑世杰之上,刘基调在了末位。

虽然明朝太庙只有武将而无文臣,而明朝武将的地位却越来越低?

郭英画像

三、从太庙功臣配享分析明朝朝堂上的文武之争

纵观汉、魏、唐、宋诸朝功臣配享都有两大特点:一、文武兼备,二、君臣相对。其臣配其君,如房玄龄、杜如晦配唐太宗,王安石配宋神宗,这就使得功臣配享随时增加,处于变动之中,不仅仅限于开国功臣。

而明朝却与前朝不同,由于洪武开国、永乐靖难,武臣尊崇,遂形成了太庙配享以武臣为主的局面。而武臣名将却在洪武和永乐年间最多,后世萎靡不振,所以太庙功臣只有明太祖和明成祖年间的武臣,明仁宗之后就没有武臣再入太庙。

武臣从祀与太庙,所以彰武功;儒臣从祀与孔子庙,所以表文治——《明神宗实录》

这就话虽然出自万历年间,却是对明代配享太庙功臣的总结,代表了朝廷对功臣配享象征性的认识。刘基、姚广孝能够入太庙,对文臣来说,两人是文臣的代表,对朝廷来说,两人虽是文臣却多军功,与武臣类似。刘基能够在嘉靖年间入享太庙,实际上是两个原因都有。

随着明朝转入太平盛世,文臣的地位得到了提高,要求改变后世文臣不得配享太庙的呼声越来越高。弘治时期,文臣丘濬上书,建议选一个“正经”的文臣配享太庙,却未被弘治采纳。

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九庙建成,时任礼部尚书的夏言上书,建议选文臣入享太庙,其建议实际上是继承了丘濬的思想,一方面代表了文臣,提出应该以汉、魏、唐、宋为法,太庙配享不必皆用武臣,文臣也应该配享,另一方面,主张不必只配享开国之君,守成之君也应该有配享之臣。

虽然明朝太庙只有武将而无文臣,而明朝武将的地位却越来越低?

夏言画像

但无论不管怎么建议,两者的思想都一样,就是文臣要配享太庙,但夏言的这一建议并没有被嘉靖采纳。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太常寺少卿李宗延也上书建议文臣配享太庙,明熹宗也未采纳。

结语: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武臣配享太庙”成为明朝一个相沿不变的“祖制”,即便后续的变动也是在恪守“祖制”的前提下进行的,比如姚广孝和刘基,虽是文臣却都是以军功而入太庙。

尽管配享太庙的变动是在“祖制”的约束下进行,但我们还是能够从这些变动看到明朝政治活动的变迁和文武之争,比如权利斗争对明朝宗庙祭祀的影响,比如“靖难之役”、“嘉靖灭佛”等,从明初的“武尊文卑”到明中后期的“文尊武卑”。<strong>总之,配享太庙功臣的变化,不止是增减一人那么简单,能够清晰的反映出明朝国家祭祀制度的政治特征。

参考:

《明史》

《三家世典》

《国史考异》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