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隶不练曹,楷不练欧”?

四为堂主人


中国书法,本是文人的基本功,后来变成艺术,也就有名种各样玄妙的说法,相互予盾,各种崇拜,各种鄙视,相互攻忓,各种利益,各色人等,不一而足,活脱脱一个延续了上千年的江湖。

曹也好,欧也罢,先练也好,后练也好,不练也好,没有啥定论,顶多是某些人个人经验的总结。王佑军龙飞风舞的时候,楷书还没定型呢,这理找谁去说呀?

就现代人而言,书法已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不过是一种爱好,修身养性,消磨时间,喜欢啥就练啥吧。哪种体,哪种派不下功夫也写不好。

就练字本身,最好找到同好,相互交流。如能有一位老师,最好,他能指出你的问题。但最好找一位开明开放的,如果是位罢黩百家,唯尊自己的,大家都是成人,就不用我教了吧。

另外抖音,头条上有好多不错的书法展示,多看多练多琢磨。

书法不是理论,而重在练习,而且是个慢活,要坚持,毕竟现代人不可能像古人那样,一天就耍写上百上千的字,想写好,慢慢来吧。


嘭滴滴恰恰恰


隶不练曹,楷不练欧,听起来似乎不合常理,其实大有深意。这个说法的意思,并不是否定隶书的《曹全碑》,楷书的《九成宫》,恰恰相反,是对它们艺术成就极高的肯定和推崇!

既然如此,为什么劝世人不要练呢?很简单,众所周知,艺术这东西,是需要天赋的,而且若再论成功,那么天赋的占比甚至要在99%以上,也就是说,在100个人里,至少会有99个无论再怎么比别人努力十倍百倍,都注定难成大器,因为在艺术领域,天资所限是神仙都没办法的事。而作为隶书之兰亭的《曹全碑》、和唐楷之巅的《九成宫》,其笔法之精微、笔端之才思、包括作者人格之气象,对于大多数的凡夫俗子来说,都是可望不可及根本无法领会其万一的。用句俗话说,那些旷世奇才们的巨作,你们这些俗人,看看就好,妄想邯郸学步就太自不量力了,唯一的结果只能是穷极一生落个画虎不成反类犬。就像马拉多纳踢球是艺术,你们却只是踢了个球。。

唐代的另一位书法家李邕也说过类似一句狠话:似我者俗,学我者死。现在看来,并不无道理。以欧楷为例,历史上学欧有成就的少之又少,近现代更是几乎一个都没有。清代的姚孟起黄自元,也仅是中下之资,除模仿外并无任何高明之处。现代的田氏二兄弟,更是中等都不入流,写的字不仅外形单一,笔法神韵简直无一是处,从艺术的审美考察,连一丝一毫的亮点都绝无仅有,笔划气息恹恹,半死不活,横弯竖虚,撇浮捺呆,通篇看去犹如病危之际的一个猥琐小人……既便如此,仍有大量粉丝匍匐在地极尽崇拜吹嘘之能事。由此可见,凡夫俗子们所代表的大众审美,水平之低有多么的惊人!


另一方面,田氏兄弟虽资质平平,但至少是从小接受家学,经过了数十年的严格训练的专业写手,几乎耗尽一生都在写着所谓的欧楷,结果不照样连欧楷的皮毛都没学到吗?欧楷之难,由此也可见一斑。至于《曹全碑》,当然也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隶不学曹、楷不学欧,其实是无数失败者、过来人、用无数惨痛教训换来的一句警言和忠告。用意是给基数巨大的普通爱好者一个警醒,在艺术的世界里,如果没有点天份和悟性,那么千万别钻牛角尖,有些东西,并不是你想碰就能碰得了、拼命努力就会有所得的,一介俗人,学什么都难免市井之气,但把艺术巅峰的封神之作练成俗不可耐的东西甚至传播于世,那就不仅是在浪费自己生命,而简直是在侮辱前贤、流害人间、罪莫大焉了!

试想,真正的天才需要像田氏兄弟那样闷头练一辈子吗?王献之七八岁开始学写字,不到二十岁已名动天下。有些东西,真不是只有努力就可以的。重要的事一定说三遍,天赋,天赋,天赋,因为能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太少了。看到评论里那些急眼的人了吧,至少这些人都是连最基本的悟性也谈不上的,包括所有的田氏门人,我敢斗胆在此断言,无论什么名头、无论自我感觉多么良好,但无一例外、百分之百、丝毫不带夸张的说,这些人,都是蠢材中的蠢材,艺术二字,今生与他们不可能有半点缘份。

补充一下:

鉴于近来评论里许多人表示不爽,特作一下补充说明。

1、本回答仅是基于“隶不练曹,楷不练欧”这个说法,所作的一个解释和阐述,本质上来说,所陈述的观点代表的持这个说法的人,而并不是我本人,所以你们不爽就去找发明这个说法的人,跟我急除了证明你们的弱智之外,毫无用处。

2、人家说“隶不练曹,楷不练欧”,本来是一番良苦用心,让入门者少走弯路。就因为涉及到了“天赋”问题,碰到了某些蠢材的痛点,未免让他们恼羞成怒气急败坏了点。但你们的叫嚣本身毫无意义,因为我是不是凡夫俗子、跟别人这种说法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但你们是不是蠢材,从你们的留言已经暴露的再清楚不过。

3、再强调一下,这种说法是一种好意,但你们非要理解成“没有天赋就什么都不要练”,智商如此,我也没有办法。记住,哪怕你真的蠢成了猪,也没有人可以剥夺你吃饲料的权利。人家说隶不练曹,欧不练楷,只是针对初学者、入门者,但除了曹欧,还有大把的碑帖可以练啊,连站都站不稳,你就想飞,不怕摔死吗?

4、曹全碑和九成宫,确实不适合初学者用来入门,就像幼儿园总是先学123,不可能上来就学线性代数微积分吧。另外它们也并不适合用作普及性的专业课题,穷尽一生去钻牛角尖研究。就像不是每一个物理研究生都适合去专攻《相对论》,因为他们不是爱因斯坦、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成为爱因斯坦。

这么说你明白了吧,其实蠢点没关系,别这么敏感和自卑,何况,我只是阐述别人的观点。怎么就刺激到脆弱的你了呢?天才也好,凡夫俗子也罢,都有各自的生活,我并没有褒贬之意,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不挺好吗?觉得有理就动脑子想想,想不通大不了不听就是了。

如果鼻歪眼斜的跳出来瞎咧咧,发牢骚,就能改变人生经历、把一个蠢材变成天才的话,那别提什么写写画画的雕虫小技了,医院和教育部都早争着请你们了。。不是吗?


事了微熏拂衣去


“隶不练曹,楷不练欧”是一些追求所谓“创新”和“艺术”的流行书风崇尚者的观点。这里所说的“曹”是指《曹全碑》、“欧”是指欧阳询的欧体楷书。他们说“隶不练曹,楷不练欧”,完全是因为这两种字体太过完美,而都很讲究法度,练习这两种书法容易使自己的字走向“油滑”和“俗气”。

其实他们不光这样评价《曹全碑》和欧体楷书,对于馆阁体他们也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但真让他们写写这样的正统书法试试,却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了。

所以,我的观点是:初学书法,尤其是儿童或学生初学书法,隶书一定要从《曹全碑》开始,而楷书则应该从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学起。

《曹全碑》是成熟汉隶中最华美的代表

《曹全碑》是汉隶书法的典型代表性字碑。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记述的是汉代郃阳县令曹全率部抗击张角起义武装的事迹,由晋朝王敞、王敏等人立碑,相传碑文由王敞撰写,但碑上的书法是否由王敞所书,则无从考证,这也是汉隶碑帖一般没有书法家名字的通例,确实很遗憾。曹全是汉初名相曹参的后代,用现代的观点看,曹全镇压农民起义是不正义的,但在当时却是朝廷褒奖的功臣。

明万历初年,《曹全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碑下部的裂纹据说是出土时损坏的痕迹。该碑出土后被移到郃阳县孔庙中保存,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文物部门将其移至西安碑林安放,遗憾的是,在这次移动过程中又使下部一个字损坏。但好在及时被国家文物部门保护起来,否则在“文革”那样的浩劫中,这记述镇压农民起义“反动事迹”的碑,肯定会被革命小将打烂的。

《曹会碑》因硬质似玉,刻工精细。字体清秀华丽、飘逸飞扬,是历代喜爱汉隶书法的书家必须临习的重要碑帖。《曹全碑》字体内敛含蓄,比较适合用来写一些装饰性强的中堂、书房联等,也可以用来书写小字隶书作品。我常常用这个字体抄写经书,很有禅意神感觉。

欧体楷书的典型代表《九成宫醴泉铭》是唐楷学习的首选碑帖

《九成宫醴泉铭》碑成碑于唐贞观六年,即公元632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该碑现存于陕西省麟游县。碑高247cm,宽120cm,厚27cm,碑阳为铭文正文,共24行,每行50字,共1200字。 碑阴记述建碑筹款人情况,字迹较之碑阳率性。这面碑由欧阳询76岁高龄时书写,代表了其书法的最高水平,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楷书”、“天下第一正书”,而欧阳询的楷书在当时被冠为唐楷之首,由此,《九成宫醴泉铭》当之无愧的应为楷书碑帖天下第一了。

学书之初,我曾经专门跑了一趟西安,想一睹原碑的风采。当时我以为这块名碑一定也被收藏在西安碑林之中,但去了以后才知道它被收藏在九成宫的旧址麟游县,并专门建设了博物馆,被当地政府作为镇馆之宝珍藏。虽然至今我没有见到这块碑的原貌,但感觉它被专门收藏于独立的馆内,倒也是它应有的归宿,不似在那碑林里数千块千古名碑挤在一起,被人看得眼花缭乱、显不出他的珍贵地位的好。

《曹全碑》和《九成宫醴泉铭》虽然是两种不同书体的碑帖,其成碑年代也相差甚远,但其华美的风格却是一脉相承,建议学习者将这两个碑结合起来学习,会收到相得益彰之效。


方圆居文化


"隶不练曹,楷不练欧"。说法不全面,但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

比如说《曹全碑》:

字体秀丽纵逸,看着秀润,其实内含筋骨 ;而且要求笔法有篆书中锋用笔的功力。对于初学者来说,以为入门容易,其实难以驾驭和临写,写出绵里藏针,秀外劲中的笔力更难。

所以,从历代直到当今,学此碑者不少,但能如学《张迁》《石门》《礼器》《乙瑛》那样,得到书坛认可,或者我们能一提起某某名家,是《曹全碑》的风格,使人一看就知道他曹全写的好的名家,寥若星辰。

都说《石门》难,《张迁》难。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大家如何清代何绍基,邓石如,近代梁启超,康有为,当代林散之,龔望,甚至当下风头甚劲的张继,都接近追求以上碑帖风格临摹。还有现在的国展,作品会,也大都是写上面碑帖风格的居主流,而很少有写《曹全》的体式。

因此"隶不学曹"还是有一定根源和传统经验在里面。有人就问为什么?原因在开头已经说了一点。下来还有一个关键原因,特别针对开始学隶书,如果没有一定基础和功力,直接上手《曹全》,笔法架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拳绣腿的花架子,很容易学。但是学到一定阶段,就会难以深入,特别是普遍出现越写越老练,以为用笔过熟而张扬,不自觉的流于油滑,柔媚无骨,逸态媚而流俗的习气。而这种定式本人很难看出,大多是盘观者清。

另外由于笔力不到,出现当纵时放不开,当收敛笔时止不住,易写得轻飘,使整个结体失去情趣,看起来柔弱无力。

然而这并不是说就不能学《曹全》,而是我们知道以上学习的坑和漏洞,然后在学习过程中勤于练习,及时修正,那进步肯定就快了。在这一点上说,喜欢《曹全》想学就学。没那么多清规戒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持之以恒,没有学不好的书法。

再说"楷不练欧":

是自古以来的特别是清代到近代的看法。主要来说就是从唐以来,讲究"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就是说唐楷基本把楷书已经规范化,精准化,用现在流行语将书法"套路"化了,按理这样更好,对于初学者一笔一划,没有不好的,但这里面最规范极致的就是欧阳询的字体,俊俏险劲,用笔达到了黄金比例尺度,无懈可击。

但凡事都是过犹不及:由于太规范,考试,公文,学习都要提倡欧阳询风格,几百年下来,逐步完善成了固定的字体格式,就像现在的美术字,仿宋体,失去了书法艺术的创新,趣味,变化的灵动性。所以为书法家们群起而攻之,贬之为"馆阁体",所以饱受诟病,就出现了约定俗成的"楷不学欧"。

客观说无论《曹全》还是"欧体"字确实俊美精致

初学阶段明白了一般人对它的顾虑和评判,心理有了底,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且它们本身就是高度成熟的用笔结体,我们只要喜爱,可以在初学阶段临摹欧阳询的《九成宫》,汉隶《曹全碑》。打下较好基础后,再转益多师,再旁通百家,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张劲逸


这可能是某些人的偏见,亦或是为了推崇自己最擅长的书体而排他的一种观点。在其他地方并没有看到有这个说法。不知来历。

不可否认,有些字体确实存在不适合一些不同阶段的书法爱好者临摹练习,特别是青少年小朋友。比如草书或大篆。因为不易辨别,也不属于社会主流通行文字。在学习上的理解难度也比较大。

不过,单纯就《曹全碑》和欧体楷书来说,其他地方并没有这样的说法。

《曹全碑》和欧体楷书,可以说都是最经典的,有代表性的书体如果我们学习隶书和楷书,应该是首选字帖。

就拿《曹全碑》来说,还是比较适合初学隶书的入门字帖的。


上图是今人硬笔临摹的《曹全碑》

这是集字帖。对于《曹全碑》的临摹教程的字帖还是非常多的。

我们看下图,横向点画要比其他隶书点画平直许多,竖画也比较直,可以说横平竖直。最具代表性的隶书特征点画蚕头燕尾特征鲜明。显然最适宜初学人群的临摹练习。

在结构上也是非常规范美观的。



比如《石门铭》这类作品就不适合初学入门临摹练习,因为点画结构跌宕多姿,变化莫测。

初学书法要先学的规矩然后才能出于变化。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领进门就要以规范经典为主,在形成自己的风格阶段,就要出新求变。

至于欧阳询的楷书,有欧颜柳赵四家之说,一直都是初学书法的首选字帖。




翰墨书道


咋一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有点晕乎,为什么会有“隶不练曹,楷不练欧”的说法呢?

隶书也叫“隶字”或者“古书”,是汉字中比较端庄的字体,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而在隶书中比较经典的就是《曹全碑》。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立于汉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在西安碑林。内容为王敝记述曹全生平。属于国家级文物,此碑帖记录草全生平,保存较为完整,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

现在许多书法班学习隶书都从《曹全碑》入手,更有“隶书不摹曹全碑,耗尽笔墨也枉然”之说,所以我不太明白题目中“隶不练曹”是什么意思?

而楷书欧体是欧阳询书,欧阳询是楷书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吸收了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融合了六朝碑书,采众家所长,形成自己的字体风格,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也为很多书法班所推崇。他的作品中楷为多,主要有《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等。所以我也是不明白为什么会有“楷不练欧”的说法。

当然 人生百态,各有各的喜好,有人不喜也是有可能的,希望大家都能畅所欲言,共同探讨……。




年轮读书


为什么有人说“隶不练曹,楷不练欧”?为什么我没有听说过这种说法呢?之前有的人说柳楷不能练,因为太难,很难练出来;有的人说颜楷不能练,很容易练的笔画臃肿,形如墨猪;有的人说赵楷不能练,赵孟頫的字没有骨力,软俗、柔媚;现在又有的人说欧楷不能练。那我请问:我可以学谁的书法呢?难不成只能学田楷吗?

欧、颜、柳、赵楷书四大家,哪一个都是需要我们顶礼膜拜的,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经典。有的人说某某的书法太难学了,学不好如何如何。可笑,还没学呢,先想学不好如何。再学不好也比你现在的好,学书法就是为了学好,练好书法本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我们学习书法是因为三个字“我喜欢”,不是因为学习书法“容易学”,轻松容易得到的东西是没什么价值的。

欧阳询的《九成宫》、颜真卿的《多宝塔》、柳公权的《玄秘塔》、赵孟頫的《胆巴碑》这些都是经典法帖,经典的意思就是人人都可以学的东西,哪有那么多这个不能学,那个不能写的,只要你喜欢这位书家的字,你就可以大胆地去学,好歹练练都比你不写好。

隶书是书法中的一种书体,而历史留下来的众多隶书的碑刻当中,风格多样,一碑有一碑之风格,而《曹全碑》作为汉代隶书的代表作,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曹全碑》是明万历年间出土的,因此保存的比较好,是目前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可以说是我国汉碑、汉隶的精品佳作。《曹全碑》碑文清晰,结字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力,风格秀逸多姿,充分展显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它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书风的隶书作品,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

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孙承泽评其书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兴《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

这么一件汉隶中的经典作品不知为何还有人说:不能学。怪哉!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哦。


翰墨今香


对于这个问题,本人并不认可“隶不练曹,楷不练欧”这种说法。

为什么会有人提出这种偏见呢?

本人认为原因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曹全碑和欧楷都比较规范,接近于美术字范畴,书写时间长了容易养成习气。

其次:在隶书中,曹全碑表现有些阴柔,不利于锻炼笔力,而欧楷又过于方正,字体结构缺少变化。

最后,无论是曹全碑还是欧楷,在现在的书法比赛中都不太受接见,所有导致了好多人不练这两种字体。

但墨客却不这样认为,为什么呢?

我们经常练习书法的同仁会明白,某一种书体在我们的学习之中只是一个阶段,我们段不必把字写的和某家一摸一样,这样就失去了我们学习书法的目的,最后也会沦为“书奴”,很难形成自己的风格。

无论是曹全碑还是欧体,都可以作为我们借鉴的一种书体,所谓“集众终能成自家”。纵观历史上大多书法家都不是固守一贴,而是临习诸帖,最终化为我用。

所以我们学习书法时也要去除偏见,如果喜欢某种书体,就要坚持下去,吸收其精华,化为我用,这才是学习书法的根本。




梁园墨客书法


《曹全碑》是汉隶的经典,欧体是四大楷书之一,可题目中说“隶不练曹,楷不练欧”,此说法较为片面,放大了其不足,忽略了其优点。

题目中主张不练《曹全碑》,不习欧字,其原因我估计无外乎下面两种:

1、学习欧字和《曹全碑》者众多,竞争激烈,一般人不容易脱颖而出。

在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选择比较冷门、比较少见的碑帖练习的人不在少数,比如写杨维桢、写谢无量,这些非主流书法学习者少。

在这个展览至上的时代,书法练习者很多时候是带有很大功利心的,很多人一门心思就是想入展,想加入中国书协,所以他们想抄近道、走捷径,这可以理解,但不应提倡。

2、欧字法度森严,尤其《九成宫》,是为皇家所书,一笔一画,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的字容易把人学板、学死。

写过欧字的人应该知道,写欧会越写越拘谨,如果由欧字过渡到行书,十有八九会遇到问题。

至于《曹全碑》,华美秀丽,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是典型的汉隶风格。

学习了曹全,如果以为这就是汉隶的全部,那就容易出问题。我就遇见过一些这样的人,他们看了现在的一些隶书作品,直摇头,说蚕头燕尾都没了,这还是什么隶书?

以上大约是“隶不学曹,楷不学欧”说法的原因,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错误之处在于:



1、书法是一门百花齐放、百花争春的艺术,风格各异,门派众多。

楷书中,有古拙质朴的钟繇小楷,有典雅秀丽的二王楷书,有险劲挺拔的欧楷,有端庄雄放的颜体,等等。

隶书中,有华贵完美的曹全、礼器,有法度严谨的乙瑛、史晨,有高古浑厚的衡方、西狭,等等。


练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学习。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来到。

2、任何书体、字体,任何流派、风格,都有其优点,也有其长处。

就楷书而言,欧楷骨力强健,但练习者易写呆板;颜体宽绰大气,但练习者易写臃肿;柳体华美端庄,但练习者易写露骨;褚体活泼灵动,但练习者易写浮躁。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就连书圣之字,还有人认为其过于媚俗。所以我们要正确面对古人书法,书法史上,没有一种十全十美的书法。而我们学习书法,是要学习各种书法的长处,尽量摒弃其不足。

最后,提个问题:学欧字容易把人学拘谨,对于行书的学习不利,于是有些书法家提出,学了欧体,在学行书之前,最好学一点另外一种楷书,你认为这种过渡性的楷书应该学谁的?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我们学习书法有两个原则,一个就是纯粹的写字,不涉及书法艺术。例如,为了写好汉字,我们学会行书和楷书就可以了,我们也没有必要学习草书和隶书或者篆书。所有书法艺术,都与写字无关。古代馆阁体书法,就是基于这样的原则。


  • 《曹全碑》开张气势的字例

第二个原则是,书法是艺术的追求,所有汉字艺术,都是书法学习的内容。这是大家非常清楚的。除了精通真、草、隶、篆、行,追求书法艺术,也包括那些在一两个字体里深入学习研究书法艺术的书法家。例如,像苏东坡也只擅长楷书行书,尤其是行书。

所以,从纯粹的写字来说,唐代以后就没有多少练习隶书的人了。唐代到明代1000年的历史上,写隶书的书法家少之又少非常罕见。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要说隶书大千世界之一的《曹全碑》不必学,什么隶书也不要学的。因为,唐代以后的各个朝代,都是以楷书、行书和草书为主流的。篆书作为文字学知识要学,但是,也只是学学,没有实用的要求。


  • 何绍基临摹的《曹全碑》

我们看看唐代以后到明代这一阶段历史,有学习隶书的大书法家吗?有学习隶书的书法作品和成绩吗?基本上没有!

唐代就唐玄宗、徐浩写隶书,按理他们也是书法大家。

唐玄宗的行书,徐浩的楷书都非常有名。

但是,在中国书法史上,这是微不足道的,唐玄宗要不是因为显赫的帝王身份,他的隶书书法家的名都难留下来。

徐浩是大书法家,他的隶书作品有一个墓碑,也有一些唐隶的特点,但是,书法成就太难被认可,与汉隶的成就差距太大。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中国所有书法字体无一不精,但是,他也没有留下隶书作品的艺术成就。

书法这个东西就是这样,与兴旺发达和流行无关,只要你有那个成就,就是时代精神。

例如,唐代并不流行篆书,但是,篆书反而比隶书应用多一些。例如碑刻的碑额绝大多数都是用篆书书写的,只是书写水平非常有限,但是,就是在唐代,也产生了李阳冰这样的篆书大书法家。


  • 《曹全碑》“俯首蚕头”的笔法

所以,我说,书法成就与时代是否流行这种书法是没有关系。

再举例说明,清代流行隶书、篆书吗?当然不流行。但是,清代的金石学研究,推动了书法艺术意义上的隶书和篆书,所以,清代产生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篆书大师和隶书大师。

我们再从书法实用角度来说,楷书是唐代以后的书法主体,欧阳询被历代列为必学的书法范本,什么叫不能学《九成宫》?从唐代到今天,欧阳询的书法一直是书法范本,怎么就叫不能学?

至于我们今天学习书法的选帖问题,一直是没有禁区的,也就是说,真、草、隶、篆、行任你喜好选择,你愿意学什么字体、字帖,都没有任何限制。

为什么被清代书法大师推举的十大隶书之一《曹全碑》就不能学了?


  • 明代拓本的《曹全碑》

为什么被明清时代推举的四大楷书之一的欧阳询的代表之作《九成宫》就不能学了?

这不是很荒唐的说法吗?

隶书是从草根中产生的书法,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从民间而来的书法创造。

例如,篆书是贵族集团创造的书法,因为最早的汉字就是篆书,篆书第一次普及也是首先在贵族中普及的,然后,文字才真正登上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舞台,再然后就是普及到中下层贵族和知识分子群体,这时已经进入到春秋时代了。

战国后期就有隶书了,秦代隶书已经在草根文人中流行,西汉后期隶书成熟,然后到东汉中后期蔚为大观。逐步有高层知识分子加工改造。我们认为,像《曹全碑》这样优秀的书法作品,肯定是很有修养的高层知识分子的书法。


所以,隶书的风格的精粗差别是非常大的,只是因为隶书的师承高下差别很大。

我们再看看楷书,就完全与隶书的兴起不一样了。楷书是由一个高层次的垄断传播体系的。

大家都知道,钟繇、王羲之是楷书的创始人,就他们的地位我就不多说了。不但贵族,而且是大贵族都不过分。

后来,钟王这个书法体系就基本上是嫡系化垄断化发展的。所以,楷书的多样性风格风格与隶书的多样性书法风格比较,那就太相形见绌了。

这是因为,楷书的书法宗师就基本上是以钟王为典范的。

而隶书在历史上基本上没有典范的师承体系。


汉末蔡邕的《熹平石经》是一个隶书典范,可惜蔡邕产生的时代,是隶书已经在向退出历史舞台的方向走去,所以,蔡邕的隶书对中国隶书的影响也是非常有限的。

《曹全碑》是一个例外,它在汉代有多大影响已经不可知,但是,自从明万历初年间在陕西郃阳旧城莘村出土以后,就得到了书法家的欣赏。特别是清代书法家对此碑的评价越来越高了。

明代王澍书法家在《竹云题跋》说:

汉隶有三种,

古雅者,《西岳》是也;方整者,《娄寿》是也;清瘦者,《曹全》是也。

这是从外形来区别艺术风格的。

清初书法家万经(1659-1741)评论《曹全碑》说:“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 万经的书法作品

孙承泽评论说:“字法遒秀逸致,翩翩兴《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论说:“《孔宙》、《曹全》是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

甚至有人把《曹全碑》比作“隶书之《兰亭》”。

但是,也确实有一些书法家对《曹全碑》评价不高,谓其纤秀柔靡,如女郎所书。我觉得这很正常。唐初四大家之一,虞世南的书法不也是被李嗣真比喻为“如罗绮娇春”的女儿吗?难道虞世南的书法就不好了?

雄壮和秀美都是艺术典范的极则,也都是很高的美学境界,正如中国哲学的阴阳调和统一和谐。没有只有阳刚没有阴柔的和谐统一的大千世界。


所以,不免有些书法家不主张以《曹全碑》入手,也不主张多习。只不过是个人爱好而已,这与《曹全碑》的艺术成就毫无关系。清代书法家万经说的比较好,要“去其纤秀,得其沉雄”,这才是善于学习的态度。

《曹全碑》固然秀逸绝美,但是,也不乏雄秀兼备的内涵。有些笔法就是用方笔写出来的,而且多在收笔处。这种委婉的笔意才是真正的大家笔意。任何一个大书法家,没有纯粹的阳刚,也没用任何一个大书法家是纯粹阴柔的。


  • 《曹全碑》中的方笔

就像宋代词人,李清照有雄健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苏东坡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婉约。

《曹全碑》确实是隶书中的秀逸经典,有些笔画非常有特色,结体婀娜多娇。例如,个别横画的“蚕头”,是一种“俯首蚕”的形象,非常像俯首而食的蚕,这是艺术家的匠心独运。但是,又不是滥用,真正做到了妙在其中,相遇大笑的高超艺术境界。


  • 《曹全碑》中的“俯首蚕头”之笔法

我们学习《曹全碑》就应该喜欢画欣赏它的精彩之所在。

当然,有人认为《曹全碑》初学难,我们也理解,但是,认为隶书之中的《曹全碑》不可学,这就不可取了。毕竟古人评为名列前茅的隶书,这不是信口开河的。

这里说到一个问题是:我们不能把择帖与“不可学”混淆起来,这是严重的艺术偏见和书法偏见。

欧阳询的《九成宫》是历代楷书的基本典范,《九成宫》都不可学还学什么?

欧阳询是初唐四大家,也是历代楷书四大家之一。


你可以建议学生暂时不学《九成宫》,但是,把暂时不学与不能学混为一谈,这样的书法教师肯定不是好教师。

最后谈谈书法是不是有特别难学不宜学的?

千里马经常在文章中说:学习任何书法碑帖都不存在难易的问题。学习一般水平我们就不谈了,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所有经典书法作品的学习难度都是一样的。


但是,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宜学的的书法。这个问题在古代,是不存在的,因为古代,的书法学习有经典,大家都学经典,当然,不存在经典书法作品不宜学的问题。

问题就出在我们现代。现代书法家为了艺术而艺术,为了展览而展览,所以,不择手段地学习一些很粗糙的书法,这些书法,主要集中在魏碑和隶书之中。

很多书法家因为学习不成熟的隶书和魏碑而获奖,因此,就把一些不属于隶书经典和魏碑经典的书法作品当做经典学习,者其实是一种误导。

书法总是以成熟的经典为典范才是对的,隶书从篆书演变,楷书从隶书演变,都有一些过渡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有朴实天真的一面,但是,毕竟与成熟时期的书法作品无法一较高下。如果把初创时期的书法作为投机取巧的书法学习,只能证明学习书法的目的不纯。


  • 何绍基临摹的《曹全碑》

要想写字无所谓高下,要想学习书法,学习经典作品永远是康庄大道。

在成熟的书法经典之中,无论《曹全碑》还是《九成宫》都赫然在目。千里马一直认为,就书法艺术栩栩如生层面来说,只有不合格的学习方法,没有过时的书法经典。书法经典永远有取之不竭的艺术灵感。所以,历代书法家就是早已成名成家,他们在晚年也仍然在学习经典。例如,何绍基60多岁还学习临摹《曹全碑》、《乙瑛碑》、张迁碑这些书法经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