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恐懼、悲傷、焦慮…對待這些情緒你需要這麼做

情緒智力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一個人調節困難情緒的方式,但並非所有的情緒調節策略都能起到好的效果。

憤怒、恐懼、悲傷、焦慮…對待這些情緒你需要這麼做

情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預測因素。我們的情商是指我們感知、調節和表達自己情緒的能力,以及理解和巧妙地回應他人情緒的能力。調節情緒,特別是那些大而難的情緒,需要多花些時間和經歷來照顧並練習調節技能。情商不是每個人天生就具有的,但它可以通過後天學習科學有效的方法和訓練相關的技能來獲得,而這些方法中大都包含正念因素。

請注意,並非所有的情緒調節策略都能起到好的效果。

例如,情緒抑制策略,旨在“抑制你內心情感的外在跡象”。從事高壓力工作的專業人員(醫生、警察、軍人等)大都習慣用情緒抑制的方式。研究表明,壓抑情緒實際上會危害你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用情緒抑制的方式,如緊繃上嘴唇,“將苦水嚥到肚子裡去”,可能會減少情緒的外在表達,但並不會因此而減少情緒在內心的體驗。換句話說,壓抑並不會讓情緒消失,它只會滯留在你的內心和身體裡,造成更多的痛苦。

怎麼調節情緒才是不壓抑的健康方式呢?

憤怒、恐懼、悲傷、焦慮…對待這些情緒你需要這麼做

對於困難情緒的調節,大多數人有兩種常見反應方式:表現出來或壓抑。可如果你將某種強烈的情緒,比如憤怒,表現出來的話,很可能產生不良的後果,對人際關係、工作、友誼等造成破壞。表現出來的連鎖反應通常是,會激起你周圍更多的憤怒,進而導致更多的困難。

然而,抑制這些強烈情緒的後果可能更危險。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對待情緒,我們還有另一種選擇:實時感受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情緒就像能量波,形狀和強度不斷變化,就像海浪一樣它們的本性是像所有的自然現象一樣,很快地出現和消失。如果你試圖通過行動或壓制來中斷這個過程,往往會致使其朝著你不希望的方向去發展。可悲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努力“讓自己遠離情緒”,往往會導致“更多的思維反芻和情緒的持續”

。換句話說,你會不斷地思考和抓著那些你試圖避免的情緒不放。

如果你曾經做過深層組織按摩的話,你會對“身體是如何保存那些被壓抑的感覺的”深有體會。被壓抑的情緒感受會在身體中留存,併產生大量的下游效應,包括焦慮、抑鬱、壓力相關的疾病,甚至藥物濫用和自殺。

正念如何幫助你“實時感受”情緒

對情緒調節的研究表明,基於正念的干預(MBIs)是有幫助的。我曾有幸向醫護人員等高風險高壓力的人群教授基於正念的情緒適應課程。

憤怒、恐懼、悲傷、焦慮…對待這些情緒你需要這麼做

這些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經常會抑制、否認或隔離那些具有挑戰性的情緒,以期工作不受情緒的影響而正常開展。這些參與者經常自豪地報告說,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家,他們都有能力完全“關掉”自己的情感。

同時,這些職業與高自殺率有關,儘管相關性並不意味著因果關係,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特定人群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他們會暴露於各種不良情緒中,而他們又通常用抑制來處理情緒,從而承受著極大的內在痛苦。

當我們向這些訓練有素、壓力大的專業人士建議他們“只是實時感受自己的情緒”時,我們的確遇到了不少質疑。我們邀請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來檢驗,事實勝於雄辯,之後發現,那些持續練習正念或將正念運用於生活的人們,睡眠明顯改善、工作滿意度提高、與同事關係更融洽、頭痛減輕,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的工作表現更佳。

對於具有挑戰性的情緒,如憤怒和恐懼,運用正念去進行探索,可以增加對這些不斷變化的現象的接納度和耐受性,減少對這些現象的抑制和不必要的干擾。

其實,不僅僅是這些高壓力的職業人群,很多人都已習慣於用壓制和隔離的方式,好讓自己免於不良情緒的影響,可時間久了,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身體不適甚至病痛(如肩頸疼痛、消化問題、腸痙攣、偏頭痛等)或嚴重的焦慮、抑鬱、驚恐。

那麼,你是如何應對那些消極情緒和感受的呢?從現在開始,我們一起練習換一種更開放而友好的方式吧。

當然,知道不等於做到,但知道了就已經邁出了第一步,然後我們可以一起攜手、相互陪伴、支持與鼓勵,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斷踐行新的更健康的方式方法。

願你我被溫柔以待,願你我的所有情緒都被我們溫柔以待。



@ App:這裡有你走出焦慮抑鬱的力量、方法與同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