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处”还是“深处”?杜牧的这句诗歌让网友们陷入了争论

杜牧有一首诗歌大家都很熟悉,叫做《山行》

,光看题目很多同学可能还不眼熟,但内容很多同学肯定都知道,因为小时候我们都背诵过这首诗歌。

作品如下: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处”还是“深处”?杜牧的这句诗歌让网友们陷入了争论

那么问题出现在哪里呢?

就是第二句的“生处”,第二个版本写做“深处”,大家不要小看这一字之差的区别,对于古诗词来说,可谓是一字之差,而谬之千里,最终带来的意境也不相同。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能直观的感受到了,譬如李白的《将进酒》大家都很熟悉,开篇第一句就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但你知道吗?《将进酒》包含有古今三个版本,就这第一句就有三种,分别是:

  1. 君不见黄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岸不复回;(敦煌版)
  2.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人版)
  3.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今版)

还有那句最著名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它的原版为“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尽还复来”,还有那句“古来圣贤皆寂寞”,原来的两个版本都叫做“古来贤圣皆死尽”,而且根据敦煌出土的史料显示,《将进酒》最初的名字叫做《惜罇空》。

“生处”还是“深处”?杜牧的这句诗歌让网友们陷入了争论

也就是说这首《将进酒》已经被后世文人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改动,但是我认为这种改动是非常成功的,比原来的版本更加朗朗上口,意境也更加优美酣畅。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改动个别字眼,就让整体诗歌的意境得到了提升。

譬如像李白原本是写“古来贤圣皆死尽”,这属于一种唯物的手法,但是后人把“死尽”两个字改动为“寂寞”,这属于从唯物变成唯心,圣贤为什么寂寞啊?你看陈子昂是这么说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还有我们的孔夫子也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仅仅把“死尽”的客观现实改为“寂寞”的唯心感受

,读者的目光便从圣贤都已死去的现实转移到圣贤们孤独寂寞的精神世界,你想啊,每个人都会死,不管是圣贤还是凡夫俗子,这并不能够引起人的共鸣,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但是说圣贤感到寂寞,大家就会去感受圣贤的精神世界。

你看这种改动是不是非常的成功?

之所以给大家谈这些,就是想告诉大家,由于诗歌受制于它的体裁,每个字眼的运用都要讲究巧妙,说白了,写诗歌就是要“抠字眼”,字眼抠得好,整首诗歌的意境就完全不同了。所以你看古往今来人们赏析一首诗歌的时候,会对诗歌里的一个个字眼进行长篇大论的解读。

“生处”还是“深处”?杜牧的这句诗歌让网友们陷入了争论

大家有时可能觉得这是在过度解读,吃饱没事干,其实真不是这样。你看就没有人对小说啊,文章啊抠字眼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杜牧《山行》中一个“生处”和“深处”仅仅存在一字之差,但是整个意境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个人更加支持“生处”这样的说法,这里的“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诞生的意思,清晨或者黄昏的时候,云雾在山峦之间形成,居住在山区的朋友可能更容易理解,每天早上起来,就会看到远处的山巅上、峡谷里漂浮着一层淡白色的云雾。

这属于时间上的一种描写,在那群山之间,云雾升腾诞生的地方,几户人家孤零零的坐落在那里。你看这句诗的前一句是“远上寒山石径斜”,说的是作者在很远的地方,看到远处已经笼罩在深秋里的山峦里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的延伸着,在云雾缭绕的山峦里还坐落着几户人家。

那么“深处”是否不妥呢?其实不能说不妥,“深处”属于空间上的描写,作者在很远的地方,在朦朦胧胧的云雾里看到有几户人家,有的人说这样的描写是错误的,因为作者不可能站在很高的地方,其实这就是很肤浅的认识了。

“生处”还是“深处”?杜牧的这句诗歌让网友们陷入了争论

难道深只能指一种自上而下的姿态吗?而不能用来指平视所看到的云雾的深处,因为有的人认为“远上寒山”证明杜牧曾经登高望远,所以才有“白云深处”,但如此一来又怎么和下文的“停车坐看”联系到一起呢?

实际上只要坐过火车的朋友就会明白,当你透过车窗眺望远方山峦时也能呈现出空间感,因为你首先看到的肯定是群山,然后才是山峦上那条比较显眼的山路,再仔细观察原来云雾里面还隐隐坐落着几户人家。所以这里的“上”我认为是对应下面的“石径”。

意思就是说远处有条弯曲的小路通往笼罩在深秋里的山上,因为风景太美了,所以作者才停下车静静观赏。但是一直以来既有支持使用“生处”,也有支持使用“深处

”的人,那么人家杜牧本人是用的哪个字眼呢?

在他的作品《樊川文集》里,用的就是“生处”,但是后世文人可能觉得这个“生”字用的不好,就把它改为“深”,像明代高棅编的《唐诗品汇》和《御定全唐诗》、清代陈梦雷编辑的《古今图书积尘》都收录的是“深”,《四库全书》也不知道哪个好,干脆两种版本都收录了。

“生处”还是“深处”?杜牧的这句诗歌让网友们陷入了争论

94版教育部重编的国语辞典也引用的是“深”,但是后来部编版的教材都改回了“生”中华书局2008年版的《杜牧集系年校注》也是用“生”。其实并不是说“深”的用法是错误的,只是最后形成的意境稍有不同,按理来说,两种都可以使用。

给大家说了这么多,有的读者可能觉得哎呀写一首诗歌怎么这么多规矩和要求啊,其实啊这主要是因为诗歌的体裁决定的,诗歌的体裁很多我就不多做介绍,简单来形容叫做“短小精悍”,又或者叫做“小而美”,一首诗歌总共就几十个字。

但是你却要把你看到的景象给勾勒出来,可见这对文字的使用和搭配是非常讲究的,一个字眼用得好,整首诗歌的意境就上去了,像黄巢的《不第后赋菊》中写“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一个杀字让整首诗歌充满了凛然杀气,后来朱元璋也写了一首《咏菊》说“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花发时百花杀”。

“生处”还是“深处”?杜牧的这句诗歌让网友们陷入了争论

一个杀字把这两人的所思所想给淋漓尽致的刻画了出来,让人读完遍体通寒。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每一字眼的使用呢?这就要求我们大量阅读书籍,尤其是阅读古人的诗词文赋

,说实话,写诗人人都会写,这是我们的文化导致的,每个人都受到这种熏陶。

但是要写的好,写的妙,写的能够流芳千古,那就需要下功夫了,李白也不是天生就能写出这么多诗词来,他之所以有“日试万言”的底气,就是因为人家喜欢读书,从小就开始读书,这可不是瞎编,《新唐书·李白传》说他:少益以学,十岁通诗书。

李白肯定是个天才人物,但是天才也是建立在读书的基础上才能有更大的成就。因为人的才华就像水管里的水流,但如果你不拿钥匙扭动这个水龙头,再多的水也是不能流出来的,所以即便天才也是要学习和读书的,这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

“生处”还是“深处”?杜牧的这句诗歌让网友们陷入了争论

伤仲永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这个人小时候很聪明,但是不喜欢读书,结果后来江郎才尽,成为了一个废人,可见天才也需要引导和培养。李白十岁就能作诗,这肯定和他小时候看过的书有关,但他这个阶段主要还是处于模仿,到后来经历了一些事,有了人生感受,于是各种金句凭出。

但如果他不看这些书,那么就会有一种想表达却表达不出来的窘迫处境,这也是我们现在很多现代人的现状,看到美丽的风景,明明想吟诗两句,但就是憋不出来,其实这就是感受有了,但是因为没有文字经验,所以无法把景象转变为文字。

那这个问题怎么破解呢?

“生处”还是“深处”?杜牧的这句诗歌让网友们陷入了争论

下面就给大家推荐这套囊括了“唐诗、宋词、元曲、诗经、楚辞、纳兰词”的全套诗词大全,这基本上就是我国古代所有诗词文化的大成了。

为什么要推荐这套书呢?首先它内容齐全,基本上我国古代最出色的诗词文化都收录在这套书里。

“生处”还是“深处”?杜牧的这句诗歌让网友们陷入了争论

其次就是性价比高,划算,这套书总共有七本,大家可以看到这个价格平均下来才二十几块钱,也就是一顿饭钱,可以说性价比是非常高的。

“生处”还是“深处”?杜牧的这句诗歌让网友们陷入了争论

这套书什么人适合读

?最适合小学到高中的学生,因为这个时候他们正处于受教育阶段,而且又是一张白纸,作为家长,当然要拿合适,最有价值的东西来培养他们。而不是给他们买手机、买衣服,因为我们要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仅仅只是提供物质的富足。

“生处”还是“深处”?杜牧的这句诗歌让网友们陷入了争论

当然,这套书即便已经出来工作的人也可以读,并不要求把自己培养成一个“诗词达人”,但是闲暇时刻翻上几页,陶冶一下情操,了解一下古人眼中的世界,岂不美哉?

点击下方直接GouMai,我们将尽快安排出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