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銀行職員自己從來不買銀行理財產品?

用戶99998284468


銀行職員是最先接觸銀行新出的理財產品的人,而且往往買這些理財產品最多的就是這些銀行職員,不買是因為他沒有錢,有錢的銀行職員在理財的時候必然不會少了自己銀行的理財產品。

銀行職員也屬於銀行理財產品的客戶。

一個銀行職員也許他的工資不高,但是他背後的親戚朋友卻是有很多的,而這些親戚朋友都會成為他的潛在客戶。我們中國人幹什麼事情都有找熟人的習慣,去銀行存個錢買個理財也得找熟人。而在銀行上班的這些職員就成了他們要找的對象,銀行在發行新的理財產品時都會給職員有分配任務。比如一個人要拉到100萬或者500萬的存款,然後額度到了就會有多少的獎勵,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想想就知道銀行的職員有多努力的拉儲戶了。自然而然的自己機會首先買這些理財產品,因為只有自己買了才好給別人推薦,才好讓身邊的親戚朋友也跟著買。因此說銀行職員不買銀行理財產品的說法根本站不住,銀行職業只會買的更多買的更全。

銀行職員也有理財需要,而且他們收入較高。

金融行業是所有行業中收入最高的行業,銀行也是金融行業,在銀行上班的職員工作不累而且還有不錯的收入。他們本身就有理財需要,和高風險的股票,期貨相比我想多數人都會選擇銀行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的。銀行職員也是一樣,他們對自己銀行的產品是最瞭解的而且也是最先接觸的,有好的理財產品他們自然會先下手為強。銀行的職員基本上只要自己所在的銀行網點出的理財產品他們都會選擇購買,或者讓身邊朋友購買。在銀行上班有較高的收入自己理財也非常合適,給親戚朋友介紹賺錢了還可以落個人情,兩全其美的事情他們當然原因去做了。


所以,銀行職業只要有錢必然會買自己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即便是自己沒錢也會給身邊的親戚朋友介紹這些理財產品。總是銀行職員是銀行理財產品的忠實客戶,也會為銀行理財帶來更多的客戶。


投資觀


前幾年我們這裡流行投資公司,基本上是一萬元月息150元。一次我到家門口的民行投資公司存錢,前面一個西裝革履的正在存,看著很面熟。仔細想想,原來是對面中國銀行的櫃員。後來這些公司都倒閉了。銀行員工這麼大風險的事都敢做,可能不買理財產品嗎?


心如止水1011111


和人有關和他工作無關。

我自己做外匯投資,之前認識一個銀行職員想和我學習,然後我教了他很多東西,他自己也炒匯(他們銀行可以開戶炒匯)。炒匯本身就是風險很高的理財產品。並且前年我和一個外匯團隊對接,我們資金託管給這個團隊炒匯,收益很可觀,這個人也一直跟我投,我們這個項目做到了現在一直都穩定的收益。所以買不買理財產品和本人對投資這件事情有沒有意願有關。

有的人因為窮,我見過無數經濟情況不好的人,這些人基本沒有投資意願。沒錢的人更擔心風險,更怕出事情。問題是,任何賺錢的機會都有風險。沒有風險想獲得大筆收益還是很難的。

有很多優質的理財產品,一下來都直接被銀行職員搶光.有很多信託理財,有優先和劣後級的,產品是劣後補優先的。很多優先級的優質產品分分鐘都被銀行自己人買走。我們都沒接觸到而已。


布林以交易為生


誰說銀行職員自己從來不買銀行理財產品?我自己在銀行工作,我們銀行的理財產品在本地是最高的,不僅我們自己同事都買,我們的家人也買。我給我兒子的積蓄也買了。有的人不是不買銀行理財產品,是他的錢投資在了別的地方,比如房產。


Nico0815


真的不知道你們是怎麼得出的這個結論,問題顯然是不成立的。

我,以及我周圍的很多同事領導,以及我大學時期的同學們,分佈在祖國各地各家銀行的各個崗位,深深的感覺你的問題,壓根兒不是事實。


明明就是我1992


題主你到底要問什麼?

是為什麼銀行職員不買銀行理財?還是為什麼銀行職員買銀行理財?

算了,老白我就是銀行的,就都回答回答吧,挺好理解的。

為什麼銀行職員不買銀行理財?

包括老白在內,身邊的在銀行、證券工作的朋友同事,99%的人通常都不買銀行理財產品。為什麼?因為利息低啊,因為不靈活啊,因為沒技術含量啊!大多數人都是選擇投資於股票、基金,來獲得更高的收益,有一些人,還會去做一些期貨投資。有的高級玩家,還有投資實體的。總之,大家都不太喜歡做銀行理財產品。

為什麼銀行職員買銀行理財?

上面老白我提到是“99%的人通常不買”,還有1%和不通常的機會買呢。什麼情況下,銀行職員要買銀行理財呢?業績壓力大的時候唄。季度末、半年末、年末,任務完不成了,為了完成任務,為了順利拿到獎金,為了不被領導罵,為了不被淘汰掉,大家只能自己買自己銀行的理財了。

現在,明白了吧,原因就那麼簡單。


雜談金融


這個問題剛好適合我來回答,我本身就是銀行職員,其次我也在做投顧方面的工作,正好兩方面都符合,一個是自己以身說法,第二我對於產品或者投資還是有一點研究,正好來回答這個問題。

對於你的問題和描述似乎有點矛盾,但是我有點理解你的意思,你是想說銀行職員能夠最先接觸到某些不錯的產品,很多人都內部員工都在買,但是依然有一些人從來不買,是他們有更好的投資渠道嗎?你大概是這個意思吧。對於你來說,你更想了解的是,這部分人是不是有更好的投資渠道,這些渠道是什麼。

據我觀察,就銀行職員來說,主要投資方式有存款,理財產品,國債,各種類型的基金,股票,紙白銀或紙黃金,黃金T+D,期貨,房產還有比如字畫等另類投資品。

首先我先告訴你,銀行職員是買理財產品的。並且可能大部分銀行職員都只是購買理財產品而已。對於大部分銀行職員來說,他們的投資水平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太大區別。

對於大部分銀行職員,他們的風險偏好是相對較低的。雖然每個人都期望獲得一個高收益,但是絕大部分人是不能忍受本金損失的。這大部分人就成為了理財或者貨幣基金的擁躉。他們的大部分資產也就成了這種雖然不承諾保本,但是風險很低的資產。

其次,有部分銀行職員的風險偏好是比較高的。這其中就包括一般投資者和高手了。對於銀行職員來說,他們能夠接觸到的投資方式較一般人來說要多很多。無論這是由於開戶任務,作為被動入場者進入,還是因為工作原因可以瞭解到更多的投資方式。

對於風險偏好高但水平一般的投資者,他們也是市場中韭菜中的一員,他們也屬於被收割的那一部分。很多人銀行職員並沒有形成自己的投資邏輯,沒有系統的邏輯框架,由於工作的原因,他們可能聽到的風聲會早一點,或者他們對於市場的關注是長期的,所以難免會成為市場中的一員。他們也是聽風就是雨,各種道聽途說,這個黃金做一點,那個股票做一點,甚至還有些去做期貨啊黃金T+D等產品,大部分人是虧損的。但是相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銀行職員無論是虧損程度還是虧損人員的比例都會低一點。因為對於市場情況他們關注的時間比較久,對於行情能夠敏感一點,先知先覺一點,這會比一般人水平高一點。

對於高手。那就不僅僅投資某一項資產了,專門去做理財產品是不可能的。這類人可能就是做投顧這方面工作的,或者是做理財工作的,並且對於投資非常有興趣,可以長時間保持專注的對投資進行研究,經驗非常豐富且一定形成了自己的投資邏輯框架。這時候就不會僅僅關注理財產品了,理財產品算是一種被動投資方式,這部分人一般會選擇主動投資,當然如果有好的理財產品,他們也會買入。他們更注重的是資產配置以及對於宏觀經濟的把握,哪裡的確定性機會大一點,哪裡的收益高一點就去做配置。無論是什麼資產,可能房子的價格出現低點,具有投資價值,就去買房。股票具有了買入價值,就去炒股。這就很難限定了,主要看外界形勢了。

無論做什麼行業的人,員工個人能力都是參差不齊的。做一行,對於本行業可能認識和了解的多一點,但這並不就意味著就可以成功。主要看個人興趣,個人能力,以及個人的堅持與努力了。其實購買銀行理財沒有什麼不好,憑藉這種省心省力的方式,獲取的收益足以秒殺A股中80%以上的投資者了,說起來還是挺心酸的。


留於白寫的一點東西


大錯特錯,銀行職員不但會買自己家的理財,而且比外面的人風險意識更強。

很多人都覺得,銀行人自己學金融,一定都是激進投資者,其實呢,很多銀行人,尤其是女性,是標準的穩健型投資者,更偏向於購買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

一個典型的銀行員工的工資是這樣打理的——

因為工資卡就是自家銀行的,直接在手機銀行購買,連轉賬的力氣都省了——日常將自己的銀行賬號簽約一個現金管理產品(貨基、類貨基、智能活期),工資一進賬,立馬滾收益,一分鐘也不停。

關於每天計息的產品開發——銀行人其實比普通人想的更周到,畢竟貨基只限週一到週四申購,錯過這個時間不算收益,銀行人設計了365天計息的存款產品,錢過個夜就有利息,企業都非常喜歡這種產品。

卡里不足一萬的時候,銀行人自己會買一點預期年化4左右的產品,過了萬,那盯著每週發佈的理財就成。

銀行人可能真的沒在魚鵝煲裡放錢,因為將銀行儲蓄卡綁定第三方支付,一樣隨時劃款消費,而且自家捆綁的貨基收益也未必低。

銀行人不會輕易到第三方平臺借錢,因為“萬三萬四”打動不了銀行人,更看不懂為了一個手機就把自己滾成百萬負債的年輕人。

銀行人也不會輕易做第三方平臺提供的分期消費,雙十一就要到了,誰家分期利率低,銀行人怕是早就自己算好了,支付的時候會勾選信用卡支付,然後回頭到信用卡髮卡行做分期。


醒韭客


不知道你這個消息是從何得來?作為一名資深的銀行狗,可以肯定的告訴你,銀行的職員夠買自家的理財產品是最積極的,這是為什麼呢?

銀行理財

有購買過銀行理財產品的人,應該都知道,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遠遠高於定期存款,舉個簡單的例子,目前一年期的理財產品收益率達到4%以上的不再少數,但是在銀行裡,比如四大行,三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還沒有4%,所以投資理財比投資定期存款是更加划算的。


對於部分人而言,之所以不敢購買理財產品,主要在於不熟悉、不瞭解,總是盲目的以為理財產品隨時會虧損似的,所以堅決以及決絕的選擇了定期存款。但是對於銀行人而言,這個疑惑就不存在了,因為銀行人對於理財產品是瞭解的、熟悉的,人對於陌生的事物可能還會存在恐懼感,但對於自己熟悉瞭解的則不會,銀行人知道理財只要你不是買R3級及以上的產品,沒有遇到所謂的飛單或者虛假理財,那麼出現風險的概率可以說百萬分之一都不到。所以銀行人是夠買理財比例最高的一個群體了。

為什麼有的員工從來不買?

有銀行職工不買理財的嗎?有的,為什麼呢?因為窮,在資產新規落地前,銀行理財的起購點為5萬元,不要小看這5萬元,比如對於我來說,存款就是長期保持都在5萬元以下,所以買不了理財產品,只能去買次一級的貨幣基金,因此不買理財的銀行員工,99%都是因為沒有足夠的錢。

總結

理財產品不是洪水猛獸,在我國理財產品的歷史已經有近20年了,只要你沒遇到飛單或者虛假理財(可以通過自助渠道,比如網銀、手機銀行購買,來規避這兩種情況),那麼R3以下的理財產品隨便買,收益妥妥的、安全也妥妥的。


鯉行者


我作為金融從業人員也經常和銀行員工打交道,接觸多了也會和一些銀行員工混熟,銀行員工不買自己銀行的理財產品,這種情況也是存在的。但是,並不是絕對,銀行員工理財嗎?肯定理財,只是他們接觸的投資渠道較多,產品也多,因此在投資前會去做篩選。

銀行員工整體工資收入還是比較可觀的,有些銀行的網點行長一年大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年薪。他們的錢也會去做一些投資,比如炒股票、買理財、買基金。但是他們投資渠道是和老百姓不同的,他們會找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

銀行和券商打交道比較多,因此對券商是非常瞭解,同時也知道券商有些產品是比較不錯的。比如:券商有國債逆回購,每逢節假日收益率非常高,2017年底7天年化收益高達15%左右,銀行的員工很多都會去買國債逆回購,但是他們不會給他們的客戶講這些,因為一般季末、年末都是考核資產的時點,對於他們來講,他們肯定是要把客戶的資金留在銀行系統裡,不願意讓客戶把錢轉走。比如你是一個1000萬的大客戶,可能遇到跨年,國債逆回購收益率超高時,你只知道貨幣基金4%,不知道10%——15%的國債逆回購,一週時間可能就少一兩萬塊錢的利息。這個是銀行員工肯定不會給核心大客戶講的。

其次,在買基金時,比如公募基金,因為銀行也會推薦客戶購買基金,很多基金都是銀行內部有銷售任務,他們必須得賣。這個時候,我建議大家銀行員工給大家推薦基金時,還是要自己多分析,基金的管理人是誰?歷史業績如何?股市目前點位如何?這些都很重要,還是得需要自己多分析。其次,銀行員工夠買基金很多都是在XX基金網夠買,因為手續費打1折,相當划算,一般基金在銀行端夠買不會打折,因為銀行掙的就是手續費收入,員工提成也是從這個裡面抽取。因此,以後大家買基金可以去XX基金網購買,前提是你自己要懂,不懂的話圖基金手續費便宜,買錯點位,買錯產品。照樣虧你20%沒問題,因為想少出1000手續費,最終買了一個不好的基金,虧了1萬,得不償失。

最後,在遇到核心真正的好產品時,銀行很多高層領導都會去購買一些大型的私募產品,有些私募水平比較高,一年10%的收益都很容易。銀行領導就會去購買這些私募產品。但是一般不會給客戶推薦,因為銀行首先是風險性低為主,券商才是以風險性高的產品為主,有的私募產品也是銀行自己內部解決,一般不會和客戶主動銷售。不過,有的私人銀行主要就是給客戶配置產品,當然也會給給客戶講解私募。

還有一個大家要注意,儘量不要在銀行購買保險產品,現在市面上保險產品特別多,有的是壽險、有的是理財險,很多保險品種銀行員工都不會去賣,因為覺得有的保險比較坑人,但是提成高啊,所以為了賺提成,很多員工也會去給客戶介紹。

最終大家在銀行夠買理財產品時,還是自己要多去學習和了解,知道銀行給你推薦的是哪一類型產品。做到自己心理有數,畢竟最後投資決策是自己,不是銀行員工!

最後感謝大家閱讀答,認為對大家有用的可以多多點贊,也希望大家可以將自己觀點表達出來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你把你瞭解的分享給大家,我把我懂得的告訴大家,一起學習一塊進步!大家有什麼問題也可以私信交流,歡迎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