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21天,娃在家裡雞飛狗跳?只因孩子缺乏這項能力

2020年的春節就這樣過去了,為了自保,也為了不給政府添亂,不管願不願意,我們多數人都選擇了宅在家裡。宅家這21天,你家孩子都是怎麼過的?

01

昨晚,在同學群裡睿睿媽大倒苦水,說宅在家裡20天了,自己快要崩潰了,孩子不能出去玩,沒有課外班,寒假作業早做完了。她不得不想著給孩子安排點活動,但孩子總讓她陪著……總之一句話,只要孩子醒著,她就得圍著孩子轉。睿睿媽說,還不開學,沒等到被病毒打垮,就要被這漫長的“全陪”打倒了!

睿睿媽的吐槽,引來群裡媽媽們一片附和,這個說,“我家那個也是百無聊賴,不知道宅在家裡做什麼?!”那個說,“我家孩子發了好幾次脾氣了,因為實在太無聊”,還有說“我家孩子在家看電視/打遊戲玩得不亦樂乎”。

大家一番感慨下來,睿睿媽發現家有小學霸的萱萱媽一直沒說話,就問她,萱萱在家怎麼樣啊?萱萱媽悠悠地回答一句,“挺好的啊,她都自己看書、做手工,有時也看看電視,我稍稍提醒她不要看太久就行了,基本不用我管太多”。大家又感嘆,“你這孩子果真是來報恩的啊!”順其自然地,大家就問起了萱萱媽是怎麼做到的,萱萱媽說了句,“其實也沒啥,我們家很早就讓孩子一個人玩”。此言一出,大家都沉默了,不再說話。

宅家21天,娃在家裡雞飛狗跳?只因孩子缺乏這項能力

02

萱萱媽的話,讓我不禁反思,我們總在孜孜不倦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卻忘了培養孩子的獨處能力。

在我們很多人看來,喜歡獨處的人是孤僻的、寂寞的,甚至“孤獨是可恥的”。如果孩子愛獨處,我們都擔心他不會交際、人際關係會較差。然而心理學家確認為:積極的獨處不僅能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並有益於心理健康。心理學家戴爾·卡耐基曾說,“獨處對我們的心靈運動十分有益,就好像新鮮空氣對我們的身體極有幫助一樣 ”。叔本華也在《獨處的藝術》中反覆告訴我們:獨處是一種更為深刻的自我成長。中國也有古話說“定能生靜、靜能生慧、慧生萬物”,可以獨處的重要性。

那麼,什麼是獨處的能力?心理學家溫尼科特這樣回答,“一個人與自己融洽相處的能力”,尤其是指在沒有外界他人存在的時候,仍能很好地回應內心的衝動與需求的一種能力。

善於獨處的孩子更專注

喜歡獨處的孩子,他們做事通常很專注,他們會有自己的節奏和目標,專注一事。獨處可以讓孩子學會如何排除外界的干擾,專心致志地投入到自己的事情當中。

2012年,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拿到了普利茲克獎。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拿到這個國際建築獎項。當記者問他,成功的秘訣時,他說:

“我得謝謝那些年的孤獨時光。

小時候我因為孤獨,所以愛上了畫畫,對建築有了一種懵懂概念。

畢業後因為喜歡獨處,能夠靜下心來思考,很多設計靈感都源於那個時期。”

獨處,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最佳時刻。

另一方面,其實孩子天生是有著很好的專注力的,大人卻通過不斷地去打擾孩子,不讓(擔心)孩子獨處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

比如孩子自己一個人在搭積木,搭了推倒,推了再搭。有些大人就會看不下去:“來,媽媽教你怎麼搭”“你這樣不對,看我給你搭個”……其實,孩子在獨自搭積木的過程中,他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他或許正充分享受著專屬於自己的時間。如果你不時去插一句,就是對孩子專注力的破壞了!

宅家21天,娃在家裡雞飛狗跳?只因孩子缺乏這項能力

善於獨處的孩子更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

心理學權威期刊《心理學家》曾刊發過一篇論文,說:“對於創造力來說,無聊的環境比有趣的環境更有幫助。因為人們無聊時喜歡做白日夢,當思維不受限制、也沒有目的地流動時,創造力更容易萌發。

1999年,德國公共衛生部門曾經實施了一個名為“無玩具幼兒園”的計劃——將幼兒園教室裡的玩具全部收起來,只留下桌椅和小塊的毯子。

第一天, 沒有玩具,孩子們百無聊賴地坐在一起。

第二天,小朋友們耐不住了,自發地動手,用桌子和毯子搭成房子玩過家家遊戲,或者把椅子連起來模仿火車,玩得很開心。

此後三個月,研究人員每隔一段時間向孩子提供少量的玩具,結果,孩子們總是能把有限的玩具發揮出最大的娛樂功能。

越是無聊的時光,就越會大大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獨處時的無聊時光裡,沒有更多選擇和干擾,天性活潑、好奇心強的孩子總會“逼”著自己找些樂子,這一過程中,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令人驚喜的創造力就被挖掘出來了。

善於獨處的孩子更獨立

法國兒童心理學專家阿涅絲.桑託.費德爾曾指出,要給孩子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自己玩耍,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

在幼兒園,你會發現:一些孩子在午休之後都會大聲的哭鬧找爸爸媽媽,老師往往要長時間的安撫才可以;但還有一些小朋友就可以自己安靜的等待老師。有經驗的老師會發現那些能安靜地等待老師的小朋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會自己獨自一個人玩。

紀錄片《零零後》中有一集,講述一個叫“一一”的小姑娘,在幼兒園裡,她總是喜歡獨自一人玩耍。

當人們問她為什麼不跟小朋友一起玩時,她的回應卻讓人驚訝:“我喜歡單獨玩兒,我覺得一個人玩挺好的。”“我有權利這樣。”

經驗豐富的園長經過觀察後,發覺她總能自得其樂:“她能夠很好地打發自己的時光,能夠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去愉悅自己。”對此,爸媽也一直保持尊重、理解的態度。

紀錄片還展現了一一長大後的狀況――非但不孤獨,還有一些要好的朋友,但她還是很享受一人獨處的時光。片中,這個13歲的女孩說,獨處有種“神秘的力量”,讓人很有定力,可以安靜地做自己的事情,不會感覺孤單。

孩子在獨自玩耍時,他會嘗試著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管理自己的計劃,學會了約束自我,變得獨立、自律。

宅家21天,娃在家裡雞飛狗跳?只因孩子缺乏這項能力

善於獨處的孩子能更好的發現自我價值所在

著名的運動員湯米·考德威爾說:我人生中所有最重要的決定都是在獨處中做出的。所以如果我面臨重大抉擇,我就會創造獨處的機會。

獨處能夠讓人沉靜心靈,思考自己的價值,體會人生的真諦。善於獨處的人,總是能夠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遵循自己的軌跡去成長。

上文提到的一一,在紀錄片中還說了這樣一段話:“如果說,朋友是接受來自這個世界的信息的話,那麼,獨處就是整理來自這個世界的信息。”

我們大人總要在獨立一個人安靜下來才能好好地聽從自己的內心,其實,孩子也一樣,沒有了小夥伴們的嘈殺、吵鬧,大人的嘮叨、叮嚀,孩子在獨自玩耍時才能不自覺地梳理、整合、調適著自己的內心;獨處時,他會發現這個世界的美好,並從中感受到喜悅和樂趣,也能不斷地認識自己,從而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獨處時,他能更好地感受到自己與世界的聯繫,從而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宅家21天,娃在家裡雞飛狗跳?只因孩子缺乏這項能力

03

意大利著名導演費里尼曾說,“獨處是種特別的能力,有這種能力的人並不多見。我向來羨慕那些擁有內在資源、可以享受獨立的人。”那麼,我們如何培養孩子的獨處能力呢?

良好的依戀關係是基礎,及時回應孩子

良好的依戀關係,是發展獨處能力的基礎。童年時期“好的獨處體驗”,能幫助孩子發展獨處能力。在孩子幼時,如果媽媽和孩子忙著各自的事務時,孩子如有需要,媽媽及時給予了孩子就能得到滿足。這種體驗不斷重複,漸漸的孩子和媽媽就建立了良好的依戀關係,孩子內心就有了安全感。

即使有一天,沒有了他人的陪伴、安撫的時候,孩子內心的這份“安全感”依然存在,它會讓孩子在精神和情感上滿足。

相反,如果孩子和媽媽沒有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孩子的情感常常被忽視,需求總得不到回應,孩子在獨處時,就無法安撫自己的內心。他們很容易空虛、惶恐、孤獨,始終需要依賴別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因此,當孩子因為無聊而請求你的陪伴時,不要一刀切地不管不顧,不要因為厭煩而拒絕,而需要給予孩子適當的回應和互動,引導孩子去找到他自己想做的事情。

宅家21天,娃在家裡雞飛狗跳?只因孩子缺乏這項能力

適度放手,給孩子獨處的機會

有一次,我和朋友們聊天,聊到要不要讓孩子獨處的話題,無論家裡孩子幾歲,大家紛紛表示不行。有的說,如果她孩子(上初一)把自己關在房裡面,她就會一直敲門,直到孩子開門為止;有人說他直接把女兒(10歲)房間的門鎖卸了;還有人感嘆就不應該讓孩子有獨立的房間。我想這是很多中國家庭的現狀。

很多父母會擔心孩子的安全:年幼的孩子常擔心他會不會餓了、渴了,會不會不小心傷到自己,會不會在搞什麼“破壞”;青春期的孩子擔心他有沒有在“虛度陰”,會不會在“學壞”,若情緒不好會不會想不開做出“傻事”來……我們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不讓孩子獨處。

然而只有讓孩子在不被打擾監督的環境裡,做自己想做的事,想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才能讓孩子一點點適應獨處的時間,學會享受獨處,也能擁有獨處的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一歲半左右家長就可以鼓勵孩子學會自己玩玩具,自己玩耍,給孩子創造獨處的環境和空間。對於年幼的孩子,我們可以給孩子佈置一個“領地”,空間不需要有多大,但一定要沒有任何安全隱患。讓孩子可以在其中安心、隨心地在裡面自由探索。

對於大點的孩子,我們應該允許他有自己的獨立房間,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孩關上門,自己呆在房間一段時間。

宅家21天,娃在家裡雞飛狗跳?只因孩子缺乏這項能力


當孩子獨處時,不打擾

現在的家庭普遍孩子少,孩子父母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總是對孩子各種“關心”,尤其是家裡有老人的,幾個大人都“盯”著孩子,讓孩子不但沒有獨處機會甚至在孩子想獨處時還被打擾。

我的小兒子不到兩歲,我發現從7、8個月其至更小的時候開始,他就能獨自玩一小會,獨自玩時,他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無論大人說什麼,他都置之不理。在我們家,平日裡遠在老家的孩子爺爺不與我們同住,這次春節過來團聚,因為疫情的影響,大家相處的時間長了,我發現,爺爺真的是一刻也閒不住,總在不停地逗孩子。

我相信,家有老人的,很多都有這樣的情況(當然,沒老人的也好不了多少)。大人們總怕孩子會受到一絲委屈,怕孩子一個人會孤單無聊,總是試圖給孩子照顧,總是想填滿孩子的每一刻。但是,在孩子想自己獨處的時候,正在自己探索的時候,大人們的這種“關心”就變成一種打擾。

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當孩子在學習獨處、探索時,孩子就是自己時間、空間的主人,他們不需要一大人的幫助和指導,請不要去打擾他。

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胡適先生說,“精神的財富越優越和顯著,留給無聊的空間就越小。”而豐富精神世界的最好途徑就是擁有自己的興趣。

任何一個懂得獨處的人,都會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一個興趣愛好,孩子就會心有所寄、志有所託。我們要引導孩子發展一個有益身心健康的愛好,讓他有效地、快樂地度過空閒時間,在獨處時能自得其樂、陶冶心性,這些愛好可以是繪畫、書法、做手工 、音樂、跳舞、打球等等。

我們不可能永遠陪在孩子身邊。優秀的孩子,都懂得如何獨處、擁有與自己相處的能力。疫情之下,正是培養孩子獨處能力的大好時機,讓我們一起來培養孩子們獨處能力吧,相信待到春暖花開時,疫情也會過去,我們也能收穫更優秀的自己和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