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的孩子在教育中无优势?德国人是这么看这个问题的


德国教育新问题


在传统意义上,德国的教育曾被视为现代教育的典范。不论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还是现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福禄贝尔,亦或是威廉洪堡在柏林大学的教育改革,无不显示出出极强的公益性、公平性和科学性。


这种科学性体现在初等教育阶段对于家长的指导与敦促,体现在中等教育阶段的因材施教与人才定,同样体现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术与技能教学的“分离与融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历史原因,德国各联邦州都有着不同的教育结构,这使得德国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和多样的教学系统,即使是在1990年教育系统合并后,各洲在教育理念和细则上依然保留了许多特色,前前后后,德国从未停止教育改革的脚步。


在国际化进程日益完善的今天,作为欧洲一体化的主导者,在国际学生、移民和社会融合问题面前,德国的教育系统正在面临着新的难题。


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融合过程中维持教育的公平?


增加招生规模是否等同于增加弱势群体孩子教育机会?


弱势群体是否能从中获取和优势群体相同的回报?


毕业生数量的增加是否会导致学历教育含金量的下降,弱势群体的孩子是否面临更多竞争?


留学生(移民)群体在竞争中是否与本国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他们需要哪些支持?


这些似乎正在困扰着我们的问题,同样也困扰着德国的教育者,其中就包括了今天的主角、德国社会学家、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社会学教授——阿拉丁·艾尔-玛法拉尼(Aladin El-Mafaalani)


弱势群体的孩子在教育中无优势?德国人是这么看这个问题的

教育研究者、畅销书作者 Aladin El-Mafaalani曾担任教师多年


在欧洲范围内也是同样如此,2019年癌症死亡人数达到141万,致死率最高的是肺癌。在德国,由于德国社会老龄化,癌症新发病例数目自20世界70年代以来已经增加了一倍,每年确诊新发病例达到近50万人,每年约有23万人死于癌症,仅次于心脏病,癌症是德国第二大死亡原因。由于生物的多样性、癌细胞的扩散使得癌症难以被预测、极易复发,导致癌症完全治愈率很低。

在癌症治愈上,由于先前人工检索癌症转移灶时间长、精度低,大大的拖长了新药物的研发周期,使得癌症治愈相关研究的进展极为缓慢。直到不久前,在德国一个科研团队的研究下,这一周期有望大幅缩短。

“沉默螺旋?”


弱势群体的孩子在教育中无优势?德国人是这么看这个问题的

德国教育系统为每个人创造了机会

但是贫穷的孩子正日益落伍


在德国时代周报(ZEIT)的一次采访中他曾表示,德国的弱势群体对于德国教育的弊端看的非常明白。


"Die sind nicht dümmer"(他们并不傻)


他说(对于是否公平)其实不难找到答案,这个道理很简单,通过简单的计算就能发现,如果按照当前的结构把学生的数量翻一倍,他们之间的差距自然也会翻一倍。虽然学校容量的增加似乎是在为所有人提供更多机会,但是由于不同群体学生的背景和起点不同,不平等的现象并没有减少。


弱势群体的孩子在教育中无优势?德国人是这么看这个问题的


玛法拉尼1978年出生于鲁尔地区。上世纪70年代,他的父母从叙利亚来到德国,他的教育生涯始于一所福音派幼儿园,离房子只有五十米远(他的父母很务实)。两年前,他出版了一部关于社会融合方面的书《整合悖论》,轰动一时。当下他将注意力集中于德国的教育问题,出版了新书《神话的教育:不公平的社会、教育体制和未来》。


在传统眼光中,德国一直在不同领域实行公平、开放的发展策略,但是由于移民的增多德国的社会阶层进一步细分,个别阶层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


用玛法拉尼的话来说,德国社会就像是一个房间里,有人坐在桌旁,有人坐在地上。如果大多数人坐在地上的话问题并不大,但现在的问题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人获得了机会坐在了桌旁,还有极少数人坐在地上。主流群体间的差距看起来是小了,但是对于那些坐在地上的个别群体来说,困难似乎比以前更大了


“现在的学生上半天课,这些学生里面有80%的家长受过高等教育,20%的学生家长没有专业学位,家庭教育的质量、就业几率和人脉,从各个角度来看,他们之间的鸿沟正在加大。学校(在教育公平上)发挥的作用正在减小。”


这样的情况同样体现在就业上,由于贫穷导致很多学生选择了师范专业,20%的师范类毕业生家境贫寒,但即便选择当一名教师,这些弱势群体学生的竞争力依然与对应群体有明显的差距。


玛法拉尼认为,如果要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必须要有专业的团队,针对不同教育阶段进行有重点的加强。


比如在学生健康、社会工作、学生心理、艺术教育、文化教育上、升学(生涯)规划,对弱势群体的学生有所支持。


同时面向弱势群体,扩大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占的比重,以弥补家庭教育水平差异所造成学生能力上的差异。


从目前德国的情况来看,玛法拉尼最担心的教育改革阻力来自于社会的沉默。他认为似乎每个人都在说应该改变、表示应该为教育做些什么,但实际上没有人真正的关心它。


“没有受到公平问题影响的群体,并没有改变问题的动力。相反,弱势群体更多是为了生活疲于奔命,没有力量为自己发声”。


德国教育改革的深化


这并不能说明德国政府做的不够,事实上,它们已经关注于这一问题并做出更多改变,比如对于留学生群体的学习与就业帮扶。


在德国,有超过280万大学生,其中约有十分之一来自海外。对于教学质量的坚持造成了一个奇葩的现象,德国大学国际学生的辍学率高于本国学生,这与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状况截然相反(通常认为,这三个国家留学生更容易毕业)。


弱势群体的孩子在教育中无优势?德国人是这么看这个问题的

DAAD总裁Margret Wintermantel


德国官方机构DAAD(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显然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该机构总裁Margret Wintermantel表示


“我们必须确保外国学生(留学)成功率提高。不能让年轻人来到德国后放弃学业,沮丧地回家。”


她补充说,留学生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咨询。她认为这些支持首先体现在语言上,对于留学生来说,对语言课的需求是硬性的且规模庞大的。


弱势群体的孩子在教育中无优势?德国人是这么看这个问题的

马格德堡大学的学生们 国际化程度高是这所学校的优势之一


在德国中北部萨克森-安哈尔特州马格德堡大学就是这样,此前学校为留学生开设了免费的德语课但供不应求,即使是排满了课程,学生依然需要排队上课。


弱势群体的孩子在教育中无优势?德国人是这么看这个问题的

马格德堡大学校长Jens Strackeljan


该大学的校长Jens Strackeljan非常清楚这个问题。在DAAD支持计划的帮助下,他扩大了预备班的数量,并为外国学生提供支持,这使得学校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


弱势群体的孩子在教育中无优势?德国人是这么看这个问题的


马格德堡大学由马格德堡理工大学、教育学院和马格德堡医学院于1993年合并而成,是一所年轻的大学。


目前学校拥有9所学院,大约14000名在校学生,其中超过3,000名来自106个国家/地区。学校位于马格德堡市的中心地带,有3个校区,一个主校区,一个文学院校区,一个医学院校区(包括大学附属医院)。


对于这所大学来说,校方更加希望学生选择德语授课的本科课程而不是英语授课的硕士课程,原因在于就业。


“如果我们不能提供足够的语言课程,我们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能力实际上等于没有了,”Jens Strackeljan说。


换句话说,如果高素质人才因为语言和文化问题无法在德国就业,这代表着高校并没有达到社会所要求的教育目标(德国老龄化,需要高素质移民)。


马格德堡大学校长Jens Strackeljan表示,学校正在与马格德堡市合作,在市中心建立一座面向国际学生的信息和服务中心(欢迎中心),帮助留学生融入德国社会。他认为这不仅是大学的责任,而且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结语


固然,无论是以社会角度,还是单纯以教育的视角来看,德国教育所面临的困难都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瑕不掩瑜,这并不会影响德国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的体现。相反这些发展当中的问题如得到解决,必然会使德国的教育系统迈上更高的台阶。


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应该以发展的方式来解决,幸运的是德国人正是这么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