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死前为何给魏忠贤收集骸骨,并且修坟立碑呢?

遥山书雁


崇祯到死前或许明白魏忠贤才是真正能为大明朝办实事的人!魏忠贤虽然喜欢钱,甚至有些把持朝政,但由于明朝特殊的政治制度,太监手中权力再大,最终也只是皇帝的奴才,无法威胁皇权!

太监在明朝属于皇权的延伸,太监权力大得益于帝王信任,这也是为什么崇祯刚继位时不过是个十六七岁的小屁孩,却能一举拿下权倾朝野的“九千岁”!

明朝到了后期东林党把持朝政,这些人满口仁义道德却自私自利全然不顾国计民生,他们是大明朝最肥的蛀虫…崇祯虽有心改革痹症,却被这些人束手束脚,某种程度上说崇祯被东林党给骗了。崇祯年间没有宦官为祸,皇帝信任东林党,可这些人回报皇帝的只有贪婪、自私,最终使得大明朝走向灭亡!

再看魏忠贤,其把持朝堂的时候积极改革税收,重用熊廷弼收复辽东,虽然有些小毛病,明朝在天启年间还算是比较平稳的态势,明朝的太监某种程度上代表皇帝的意志,可以为皇帝办实事,关键时刻甚至可以当背锅侠,可惜这个道理崇祯明白的太晚,最终只能自缢于煤山的歪脖树…





石说大史话


死前被公布罪状、发配凤阳,死后被碎尸万段、悬首示众,崇祯上台后对魏忠贤的这一系列处置,在给当时黑暗政坛带来些许新鲜空气的同时,也让他赢得了圣明之君的欢呼颂扬。然而,十七年后,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祯却下密旨收葬魏忠贤的遗骸,墓址就选在了魏忠贤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云寺。

  每次读《明史》读到这里的时候,笔者总要惊讶一番,沉思一番。惊讶的是,崇祯在李自成大兵压进的危急时刻,不把全部心思放在调兵遣将上,居然还有闲心做一件与御敌守城毫不相干的事情;沉思的是,崇祯在国破人亡的慌乱绝望中,为什么会突然改变自己打倒和否定魏忠贤的初衷,重新审视魏忠贤的价值和功绩,并出人意料地为其收集骸骨、修坟立碑。

  明熹宗临死前曾专门叮嘱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后时刻对魏忠贤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固然掺杂着个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决,尤其是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关键问题上,在事关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政治立场上,所表现出来的深明大义和远见卓识。


小ELEVEN


崇祯密旨收葬魏忠贤的遗骸,墓址选在了魏忠贤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云寺。这就是崇祯帝收魏忠贤骨立碑的事!

崇祯在国破人亡的慌乱绝望中,为什么会突然改变自己打倒和否定魏忠贤的初衷,重新审视魏忠贤的价值和功绩,并出人意料地为其收集骸骨、修坟立碑。

明熹宗临死前曾专门叮嘱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后时刻对魏忠贤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固然掺杂着个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决,尤其是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关键问题上,在事关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政治立场上,所表现出来的深明大义和远见卓识。

平心而论,魏忠贤为巩固个人权势,未免有党同伐异、残忍歹毒的罪恶一面,但从他曾经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不徇私情、果断罢免宁锦一战中畏缩不出的袁崇焕,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还是心系国家、讲求原则的。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这层能力、这种魄力、这份功绩,还是应该被认同和肯定的。

崇祯即位的时候,海内难民揭竿四起、关外清兵虎视眈眈,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魏忠贤这样富有处理军国大事经验和把握动荡时局能力的“能人”来独当一面,虽然无法扭转国势日衰、积重难返的败亡趋势,但也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坍塌崩溃。但崇祯为了整饬内政和平息民愤,更是为了报仇雪恨和独掌大权,借着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势彻底肃清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

尽管崇祯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还频繁地调整官吏,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这种让人噤若寒蝉、如履薄冰的高压态势,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崇祯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无能的太监,最终导致“十万太监亡大明”的历史悲剧。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在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了皇兄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国难当头,非常时期,个人恩怨和个人私欲是不是应该暂时放一放呢毕竟,国祚永存,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最硬的道理。收葬魏忠贤遗骸,既是对魏忠贤价值和功绩的重新肯定!


文理札记


不请自来,我来回答

首先;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自缢身亡,大明灭亡历经276年。死前披发掩面,留言曰,任而分朕尸体,不可伤害百姓,诸臣皆可杀,为何崇祯死前如此痛恨自己的臣子!

反过来我们在看一下魏忠贤。

魏忠贤此万历年间进宫,历经万历,天启,崇祯三朝,东厂厂公,阉党之首,权倾朝野,只手遮天,结党营私,惨害忠良,使得朝堂之上人心惶惶,只知有魏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崇祯二年,魏忠贤被崇祯皇贬为庶人,发往边疆路上自缢而亡,其党羽亦全部遭到清算。

魏忠贤虽恶贯满盈但其有一优点那就是他出生底层,对百姓苦难深有了解,对官商勾结极为痛恨,所以掌权之后严厉打击士大夫阶层,增加南方富商税收(这在万历年间富商受到士大夫阶层的保护,一直未曾交一分赋税)军事方面也绝不糊涂启用毛文龙,重用袁承焕等等——魏忠贤把持朝政时期虽祸乱朝廷但也同时打压了士大夫阶层,朝廷四面开战但军费从未短缺。简单说就是小事睚眦必报,大事从不不糊涂知道孰轻孰重。

魏忠贤一死,士大夫从新掌权,用兵不减,南方赋税取消只能增加农民赋税,百姓苦不堪言,陕北地区率先起义

农民军李自成和辽东金军两面作战名庭缺财政逐年吃紧,最后甚至到了发不出军饷的地步,

崇祯本想和金军议和大臣们反对,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祯想要南逃大臣们不语,此时的崇祯帝才想起魏忠贤,死之前大骂;诸臣误我

而明朝灭亡前几年崇祯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命人收集魏忠贤遗骨,重新葬之

贴身太监曰;忠贤在事必不会如此!




外太空的首富


不知道题主从哪里得到的资料,我翻阅了能够找到的书籍,都没有找到这个记载。 首先,先看正史的记载。

本纪二十四,庄烈帝第二原文,丁未,昧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城中大乱,皇帝百官都在仓皇逃命,竟然还有时间去给魏忠贤迁坟,于理不合,也不符合崇祯的性格。

其次,再看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计六奇撰写的《明季北略》中的记载。丁未五鼓,上御前殿,手自鸣钟,集百官,无一至者,遂散遣内员,手携王丞恩,入内苑,人皆莫知。上登万岁山之寿皇亭,即煤山之红阁也。时上逡巡久之,叹曰,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己而太息曰,想此辈不知,不能遽至耳。遂自经于亭之海棠树下。

再看无名氏编的《崇祯长编》残本,仅剩下崇祯十六年十月到十七年三月的记录。也没有记载。

即便清朝张廷玉编明史时年代久远,可信度不大。作为明朝遗民的计六奇所写的明季北略,可信度应该很大。

再分析崇祯皇帝的性格,刚愎自用,即使错了都不会认错,何况推翻自己最大的功绩呢。


最后的守门人


崇祯死前已经丧心病狂,头脑完全糊涂了,比如崇祯亲手砍杀女儿,逼后妃以及力主立他为皇帝的皇嫂张宝珠自杀。

至于崇祯为魏忠贤修坟立碑完全是精神错乱的表现。崇祯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铲除权倾天下的九千岁魏忠贤与天启帝乳母客印月为首的阉党,甚至比秦始皇铲除嫪毐,秦王子婴铲除赵高,唐昭宗铲除杨复恭,康熙铲除鳌拜,嘉庆铲除和珅更加英明神武。


崇祯铲除魏忠贤是绝对正确的英明之举,而且崇祯重用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使大明王朝一度出现中兴的气象。

如果没有魏忠贤阉党的破坏,天启时期明朝就很可能一举打垮后金。是魏忠贤阉党排挤抗金名将熊廷弼,导致辽阳沈阳被后金攻占,是魏忠贤阉党重用王化贞导致广宁惨败,是魏忠贤阉党陷害冤杀了抗金名将熊廷弼,是魏忠贤阉党排挤了东林党领袖抗金名将孙承宗,是魏忠贤与他的干儿子毛文龙排挤抗金名将袁可立沈有容,导致明朝海上战线压制围攻后金的大好局面被破坏,是魏忠贤阉党在民族英雄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捷与宁锦大捷以后把抗金名将袁崇焕孙元化等排挤出抗金前线。是魏忠贤阉党祸国殃民贪污受贿掏空了明朝的国库。

崇祯死前最不应该后悔的就是铲除魏忠贤阉党,崇祯最应该忏悔的应该是自毁长城冤杀了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以及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等。如果袁崇焕孙元化在,明朝打垮后金收复辽东甚至一统天下实现中兴都是时间问题。

而崇祯把率领九千关宁铁骑救援北京,打退皇太极十万后金军主力的民族英雄袁崇焕千刀万剐传首九边导致明朝将领人人自危离心离德,比如袁崇焕的部下祖大寿杀害抗金名将何可纲投降皇太极,也埋下了吴三桂左良玉等将领消极勤王的致命隐患。

而崇祯一错再错,冤杀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导致孙元化的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带领一万多人的舰队及西洋火炮投降皇太极,使明朝彻底失去了对后金的舰队与火炮优势。

崇祯死前后悔铲除魏忠贤阉党,却没有后悔冤杀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与孙元化等名将,可谓至死不悟。


厚德载物49847


这个问题说简单,就简单;说复杂,就复杂。咱就往简单了说,其实明朝亡于党争。崇祯年间,党派林立,你象东林党以及以朝中大员为首的各地党派,他们互相勾心斗角,党同伐异,毫无原则可言。有的人可能会说东材党人不是以天下为己任吗?是一群忧国忧民的斗士妈?东林党人的事放到后面去说。其实大多数人认为明朝亡于阉党之祸,依我之孔见,不是!其,在朱由校朝就已党争日炽(其实党争张居正是始作俑者),当时干事儿的,不如不干事儿的;不干事事儿的,不如整事儿的;整事儿的事儿,不如坏事儿的。整个朝廷上下乌烟瘴气,那可真是文官贪财,武官惜命!而魏忠贤这个人虽然贪婪残忍,但他对皇帝是忠心的,因为他知道有皇帝在,那他是一个之下,万人之上(阉人直系亲属相对少)。由于魏忠贤在时能够平衡各个党派之争,达到暂时的平衡,朝野上下还没有出现太大的动乱。魏忠贤一死,党争是愈演愈烈,呈火山爆发之势,终于使危如累卵的大厦崩塌!假使崇祯不生性多疑、优柔寡断,重用孙承宗、熊庭弼、袁崇焕(尽管袁有些独断专行、好大喜功),那么满清入主中原就不好说了。简要说说东林党,顾炎武统领东林党时,正如他的一幅自勉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当时东林党人忧国忧民的真实写照,而后来就良莠不齐。甚至是祸国殃民了!


陈思佳797


明光宗去世后,东林党搞出“移宫案”扶朱由校上台,并借此掌控政权,排斥非东林党人,他们自称君子,把东林党以外的人称作小人。辽东经略熊廷弼不会迎合他们,被搞下台,扶上袁应泰,才一年不到,就丢了沈阳、辽阳等大城,天启皇帝很愤怒,扶魏忠贤上台,在文官系统之外搞了一套宦官监军系统,魏忠贤逐渐的把这套系统伸向财政系统,开始在江南设卡收税

东林党大多出身江南大地主或大商人家庭,过了两百年不用交税或少交税的舒服日子,魏忠贤这么搞他们自然不愿意,开始弹劾魏。魏虽然有皇帝的支持,但是感觉力量还是太小,想要找帮手,而被东林党排斥的那帮人日子也很难过,想要找靠山,但是文官毕竟矜持,不愿意没底线的投靠魏忠贤。

东林党很快把事情做绝,天启四年,东林党利用京察的机会弹劾处理跟东林党作对的“奸邪小人”,人数达330多人,创造有明以来的吉尼斯纪录。非东林党忍无可忍,毅然决然的投靠了魏。

在天启的指示下,魏开始反击,以汪文言为突破口整肃东林党。汪是混混出身,机缘巧合之下成为朝廷命官,做了官之后,不改混混习性,很会钻营,混到内阁中书舍人。中书舍人负责文书上传下达,手眼通天,和东林党大佬的关系很深。东林党也利用他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这次的事情是熊廷弼被逮捕(熊廷弼的事情有机会再写)以后,他家人拿出4万辆银子送给汪文言,要求救熊廷弼一条命,魏调查这个案子以后,汪文言只供出2万两,魏认为另外的2万两被东林党人放进腰包了。

魏根据这条线索逮捕了东林党左光斗,顾大章等人,东林党进行激烈反击,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天启皇帝不为所动,魏忠贤进一步逮捕大量的东林党人,东林党被赶出朝廷。在魏的主持下,天启一朝度过了平静的四年。

但是东林党掌握舆论大权,魏忠贤在民间的形象早就黑得像墨水一样。

这种形象自然影响信王朱由检的看法,他并不理解天启皇帝临终前叫他重用魏忠贤的意图,反而认为皇兄很昏庸,居然被魏忠贤这死太监给蒙蔽了。

朱由检登基以后,干掉阉党,300阉党成员离开朝廷,东林党卷土重来,推翻魏忠贤的政策,江南运转正常的税收系统被撤除,美其名不与民争利。辽东要打仗,国库没有钱怎么办,东林党用了一个办法,撤掉驿站,省出钱财,充作军费。其中西北一个驿站的工作人员失业了,后来带着广大农民兄弟挖了大明的墙角,没错这人就是李自成。

东林党这次又作死,他们推荐的蓟辽督师袁崇焕搞出大事件。

崇祯二年,皇太极帅兵打到北京城下,崇祯问怎么办,满朝的文武官员没有一个出得靠谱的主意,这里可怜崇祯一下,呵呵。

这时候崇祯发现东林党人都是草包,想把这批人换下去,正好被下狱的蓟辽督师袁崇焕招认说他与皇太极议和是和东林党大佬钱龙锡商量过,真是打瞌睡就有人送来枕头,崇祯再次把东林党人赶走。

上台的非东林党人也不干正事,整天斗来斗去,以至于内阁首辅换来换去,除了温体仁做了五年,其他人做的时间都很短,这些人在崇祯看来要么结党营私,要么肚子里没有墨水,他想从翰林院提拔年轻有才干的人,却发现他们只会夸夸其谈。

苦寻人才而不得,崇祯把主意打到新科进士上面,在崇祯七年的殿试中提了八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针对当时的大明难题,如:天津登、莱巡等处都有重兵把守,导致军费激增,有什么办法消灭后金,回复疆土;漕粮和马匹是军队紧缺物资,为何总是被拖欠,有什么办法杜绝此类问题。

没有钱,没有人,崇祯自己一个人再努力又有什么用,一切不过徒劳而已,崇祯到这时候才开始理解皇兄临终嘱托的用意。但是魏忠贤的下场吓坏了所有的太监,没有谁在愿意出面帮崇祯了,他们做的也只是监军一类的工作。

李自成进逼北京,朝廷拿不出军饷,崇祯号召达官贵人捐赠,没有一个出银子,崇祯叫他老丈人带头捐款,他老丈人也很逗,捐了几百两。崇祯很伤心,他身边的宦官说了一句:“忠贤若在,何至于此。”崇祯叫人偷偷给魏忠贤做了一个衣冠冢。

1644年三月十八日,崇祯最后一次敲钟召集官员议事,没有一个前来应卯。这时候,他最后悔的应该是杀了魏忠贤。

十九日,崇祯到后宫安排后事,叫人找来平民的衣服,亲自给几个儿子穿上,对着他们说:“孩子们你们都记住,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民了。将来在外,遇上有身份的人,年长者称‘老爷’,年轻的呼人家一声‘相公’,对普通百姓,年纪大的要叫‘老爹’,与你们年龄相仿的要叫‘兄长’,对读书人以‘先生’相称,对军人就尊一声‘长官’。”

李自成军队,来到皇宫,寻找不到崇祯,最后在煤山一颗歪脖子上找到崇祯的尸体,崇祯早已上吊自缢。

做个总结,晚明党争激烈,天启皇帝靠魏忠贤稳了一段时间,天启去世后,十七岁的朱由检以藩王的身份登基

,做事急躁,先是打掉阉党,再赶走东林党,短短两年时间,朝廷里面处理政事经验丰富的官员一扫而空,提拔的新人要么不顶用,要么参与党争。兜兜转转,崇祯走回他哥哥的老路,大量的启用太监,但是已经找不到向魏忠贤一样可以担纲的人了。

崇祯发现,随着时间推移,文官们的私心越来越大,太监才是帝国的良心。

崇祯最后有没有厚葬魏忠贤,有待考据,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魏忠贤得到了他的认可。


历史回放机999


公元1644年,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明朝中央政府无力抵抗,对于李自成提出的和谈条件,朝中大臣无人表态,更没人愿意主动站出来承担操作和谈事宜。最终李自成发兵攻城,崇祯在农民军攻进北京城后,上吊而死。但他死前下令重新安葬一代权监魏忠贤。



这让很是意外,魏忠贤在天启朝权势熏天,先是极力阻止朱由检登基,后是谋求架空崇祯,崇祯对他可谓恨之入骨。在掌权不久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了魏忠贤党羽,吓得魏忠贤吊死在流放途中。崇祯与魏忠贤可谓不共戴天,那崇祯为何要在临死前重新安葬魏忠贤呢?



这要从崇祯继位后的局势说起,崇祯铲除魏忠贤一党后,完全掌握中央政府大权,并谋求迅速扑灭关内农民起义军和消灭关外女真势力。可是不管他怎么努力,农民起义是越剿越强,皇太极是一天天做大。相反在魏忠贤时期,努尔哈赤怎么厉害,也过不了山海关,最后还被袁崇焕一炮轰死在宁远城下。



在魏忠贤掌权时期文官集团是魏忠贤打击的重点对象,魏忠贤死后,这些人并没有全力辅助崇祯中兴大明,而是为了权势结党营私贪赃枉法,搞得民不聊生,在关键时候只想明哲保身。魏忠贤在时,大家认为天下事都坏在魏忠贤一人,对明朝并没有失去信心。可魏忠贤死后这些人成了千千万万个魏忠贤,让百姓对明朝彻底失去了信心。这样就造成了农民起义军越剿越多,哪怕是清军入关后,一些人宁远投降外族也不效忠南明。



崇祯临死前也许没有看的这么深,但是他一定认为魏忠贤与那帮文人比起来要好得多,最少他能帮天启皇帝控制住局势,承担罪责。所以他不但重新安葬了魏忠贤,还留下了“满朝文臣皆可杀”。


沧海一粟7528


崇祯被东林党人坑的不行,可能比起满朝只会耍嘴皮子不干这正事的文臣,他觉得魏忠贤要靠谱一些吧,至少在政事上和对外方面,魏忠贤要比一些文臣更靠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