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的时候4岁女儿问我,为什么所有的泡泡都是圆的,怎么没有三角形的?我该怎么回答?

詹斯姆哈登


我说泡泡是圆的,它就是圆的,你记住泡泡是圆的就好了,别管为什么?

就像……

你惹老娘生气了,会揍你一样一样的,天经地义!

记住了吗!!!


丫的篮球梦


我儿子也经常问一些类似这样“离经叛道”的问题。

比如这个泡泡形状的问题,我可能回答:当然有三角的了,只要你愿意,五角星,小刺猬一样的都有。闭上眼想一想,看看的天空,软软的草坪,你在阳光下吹出各式各样的泡泡,是不是很美啊?

然后接下来一两天,我会尽力搜一些相关知识的动画片给他看,看完了小家伙回来找我旧账,说爸爸说的不对,什么什么里说,什么东西是什么样子的。我问为什么啊,他会把动画片里科普内容三三两两说一遍。我再把系统的东西给他复述一遍,最后告诉他那是作者的观点,他没见过三角或者五角星一样的泡泡,没准这个世界上有呢?

个人认为,孩子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咱们家长千万可别去代劳。


玩儿在张家口


养小孩的乐趣就在于等他们问这些问题,并绞尽脑汁想怎么回答🤪。

我儿子4岁时候问我:人为什么有两个鼻孔?为什么小猫是四只脚走路而我是两只脚?为什么鸟儿的翅膀一动一动的才能飞,飞机的翅膀不动也能飞?还有老多这类的问题了。

我一般都是脸上三条黑线思考10秒,沉默,然后反问他:嗯,这是个问题,到底为啥啊?你觉得呢?

他给出的回答:因为一只手抠鼻噶噶的时候另一个鼻孔就可以呼吸。小猫不穿鞋,我得穿鞋而且只有两只,所以用两只脚走路。小鸟是活的飞机是死的,活的就要一动一动的。

根据他的回答,我再尽量发散出科学解释,效果特别好,他不仅愿意听能听懂,而且现在偶尔也能自己理智地推理。


季白石


看到评论区大家的答案,说的太深奥孩子根本听不懂,我家孩子小时候问我,妈妈我的翅膀呢,是不是你把我的翅膀剪掉了?!如果从人类基因突变开始讲,我想她会有更多的问题等着我,如果是我娃问我,我只会告诉娃,因为泡泡自己喜欢圆的,它不想变成其他形状,就这么简单!


貳叁伍什


原理上,这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是在任意方向一致均匀的。当然,这句话小孩子不可能听懂。

在图像上,气泡的形成是因为空气钻进了水滴里,把水滴撑大了。这句话小孩子可能听懂。听不懂的话,可以做进一步解释:

空气是有压力的,可以把很重的东西顶起来。

空气的压力不仅向下顶,也向上顶,向左和右顶,空气的压力是向四面八方的。

空气钻进了水滴里,空气的压力就会把水滴向四面八方顶,也就是向外撑,水滴就会被撑大。

水滴被撑大以后,外面有一层水,里面全是空气。

水滴被撑得越大,外面的水层就越薄,里面的空气就越大。

这就形成了气泡,气泡的外面是薄薄的一层水,里面包着一团空气。

因为空气的压力向四面八方是一样大的,所以空气把水滴撑大以后,各个方向撑得也一样大。各个方向都一样大是什么形状呢?就是一个球形。

接下来,孩子可能会问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气泡里面的空气为什么会变大呢?为什么不是缩成小小的一团?

——那还是因为空气压力,空气总想向外顶,水被空气撑开了,空出了空间,空气就会散开来占满空间。

那空气和空间有什么关系?

空间就是装任何东西的地方,可以装水,可以装空气,也可以装土,石头,人,和小兔子。空气特殊的地方,就是它向四面八方都有压力,所以哪里有了空出来的空间,空气就会占满哪里。

空气有个特点,同样多的空气,占的空间越小,压力越大,占的空间越大,压力越小。就好像人穿的衣服,衣服小,会觉得紧,衣服大的话,就觉得宽松了。

第二个问题:

空气把气泡撑大了,那会撑到多大?会不会撑破?

——气泡外面的水层,原本只是个小水滴,它是被空气给撑大的。但是水滴也有自己的力量,它不是任由空气给撑大。对空气向外顶的压力,水也会抵抗。

水的这种抵抗,其实也是一种力,它叫做表面张力,也就是在一个东西的表面上存在的力。比如把手从水里往外拿,在最后离开水面的时候,会觉得手在水面处卡了一下,这就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我们说的蜻蜓点水,或者用小石头打水漂,都是因为水有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就好像是四个小朋友拿一张床单,一人拉着一个角,用力把床单绷直,这时候床单上就可以放东西了,比如能放一个枕头。用这种办法,工程师发明了悬索吊桥,靠着悬索的张力,吊桥可以支撑很重的东西,比如火车和大卡车。所以说,表面张力是一个东西受到压力以后,它的表面被撕扯或拉扯的时候出现的,表面张力使东西的表面不容易因为受压力而断裂或撕裂、让它的表面尽量保持固定。

那气泡外面的水层是怎么抵抗空气压力的呢?当水被空气往外顶的时候,水滴表面就会被拉扯,这就像是把橡皮圈向外撑一样。这时候水的表面张力就有用了,它会抵抗空气这种向外撑的力量,让水滴表面不被撑破。

水的表面张力也有一个特点,就橡皮筋拉的太长就会断一样,水面被拉扯的太厉害,也会撕破。

气泡的形成是从小变大的。一开始,气泡还小的时候,空气占的空间小,压力就大,比水的表面张力要大,水滴抵抗不了里面的空气向外顶的压力,就会被撑大。水滴被撑大了,空气占的空间大了,压力就会变小,逐渐可能变得跟水的表面张力一样大,这时候,里面的空气和外面的水层,一个向外顶着,一个向里绷着,谁也推不过谁,形成了平衡,气泡就停止变大,大小就固定了。

有的时候,水滴里进了太多的空气,哪怕气泡已经够大了,空气的压力仍然很大,还是比水的表面张力大,这样气泡就会一直变大,就好像橡皮筋拉得太长会断,气泡撑得太大也会撕破。

所以最后,我们知道了一个基本的道理——气泡是水和空气一起形成的,是空气钻进了水滴里形成的,气泡能长多大,跟气泡表面里的水有多少、里面的空气有多少有关系。吹泡泡的时候要屏住劲儿,不能吹的太猛,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控制好水和空气的比例。


猎户贝塔


看见太阳没?圆不圆?看见月亮没?圆不圆?圆的才能浮在空中。

教孩子要浅,举例子是最好的。

对肥皂泡而言,由于表面张力的存在,肥皂泡的薄膜会尽可能地缩到最小,直到里面的空气被压到不能再小为止。

太阳和月亮其实也是一样,就是表面的张力压缩内部到不能再小为止。

其实原理在某些部分是类似的。


扩散波动


最重要的不是知识。

这个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四岁孩子听不明白,容易越听越迷糊。

不要去硬讲知识,不必非得给出个“正确答案”——总觉得要给出个正确答案,否则就不称职就误了孩子,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

最重要的是保护和鼓励孩子这种思考、提出疑问质疑的习惯,因此,要保持问题的开放性。

讲一堆知识,说:就是这样,就封闭了问题,不好;

不讲原因,只说:它就是这样,你记住就好了,更糟。

面对这一类问题,我更愿意这样处理:

嘿,这个问题有趣!我了解到的解释是这样:…………(可以讲一点知识,不必说太多,关键是,不要有“我说的就是正确答案”的意味)。这事我们还可以查些资料,看看都有些什么解释。来,我们来查查。

然后一起去查。4岁孩子还认不了几个字,没关系,选一些浅显的读给他听。

看了一堆资料之后,再来聊聊,你喜欢哪些解释,我比较赞同哪些解释(注意,是我比较赞同,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而不是扮演一个裁决者,去评判谁对谁错,去评判出一个“正确答案”。)

这个过程,注重于培养孩子保持质疑、思考,并学会查阅资料,借助资料推进思考这种习惯和能力。

这,比记住一些“正确答案”重要多了。


逗爸手记


睡觉的时候4岁女儿问我,为什么所有的 泡泡都是圆的,怎么没有三角形的?我该 怎么回答?

的确,吹出来的泡,无论你用什么形状容具吹来的泡泡,最后都变成了圆形的,那是因为吹泡泡所用的液体表面张力决定的。但这么小的孩子,你这么可说不一定听得明白,更别说理解了。你可以带孩子玩其他形状的泡泡,我想说其实泡泡是可以玩三角形,还可以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换句话说,你用什么形状的容具去玩它就什么形状的。

哈哈,这个玩法我是在我家二宝6岁半自己洗澡的时候无意中发现的,刚开始的时候她总是洗半个钟都不出来,还在里面边洗边哼着小调,听起来在里面非常开心,有天我忍不住了进去看她在里面干嘛?原来洗个澡还能玩泡泡!看我进去小家伙还特别骄傲地说,妈妈,你看我的泡泡!我的天,我头一次到这么大的泡泡,只见小家伙双手抱在胸前,双手一直向前伸至最大距离,泡泡一直在变大,形状也跟着她的手形变化而变化着。她反复地耍玩着,单手叉在腰间,泡泡又变了三角形,玩得不亦乐乎!我问她用什么在玩,她说就用的沐浴露啊!感觉自己白活了这么多年,沐浴露原来还可以这么玩😂😂自己洗的时候也试玩了一下,原来真的可以,不过费了很大的劲才弄成功一两次,还需要很大的耐心😓真不知道小家伙是怎么玩得这么溜的😆后来我知道小家伙每天都玩,大概玩了两三个月,直到玩腻了才不玩了🤭🤭

4至6岁,正是孩子对什么都感到好奇的时候,也特喜欢问这个为什么?那为什么?而我们作为父母,也不可能什么都懂,我当时买了本《十万个为什么》和《昆虫记》给孩子,孩子问的问题我们就一起从书里面找答案,她学了拼音识字之后就让她自己去查找答案。


阳春七妹


因为泡泡五光十色,飘飞在空中,但最终泡泡还是要回家的,会落到地上来!

如果泡泡是三角形,相互碰撞在一起会痛,也会破裂,落下的泡泡砸到孩子的头上也会很痛的,圆泡泡就好多了!你看,泡泡砸到头上一点都不痛!

这世间的万物呀,都是善意地生长,善意地成型,所以呀,宝贝也要心怀善意地快乐长大!






飞龙林


如果是我的女儿这么问我,我高兴死了!即使你一时回答不了,哪怕是翻书也要想办法回答!当然罗,老夫可以帮你一把:你告诉孩子,球形是最能够抗压的形状。道理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注意,千万不要“哄”孩子,一定要认真回答!难得这小家伙这么会动脑子!当年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就想过:“如果我用和光一样的速度伴着光飞行,会是个什么样子呢?”结果被他长大了真的就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