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心理防禦

疫情之下的心理防禦


Psychology

心理預防

什麼是“替代性創傷”

疫情之下的心理防禦


疫情之下的心理防禦


疫情之下的心理防禦


這段時間,你是否每天都會關注疫情的新聞?體驗了恐慌、焦慮、傷心、感動、憤怒、失望、還有腎上腺素激增帶來的應激性亢奮等情緒?這些複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後,有沒有遇到一件讓你困擾的事:雖說時不時也有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傳來,但是我記憶中的“壞消息”總是揮之不去。

比如你可能看到的,一位武漢患者家屬講述一家三口感染肺炎,最終失去母親的悲痛經歷。這個故事後來像“閃回”一樣,不斷在你的腦子裡播放,讓你感到非常難過,而且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突然想起來。

其實,有類似感受的不止是你一個。面對當下的疫情,很多人都容易產生這種心理現象。

而這種心理現象屬於“替代性創傷”。

疫情之下的心理防禦


疫情之下的心理防禦


什麼是“替代性創傷”?

替代性創傷指的是,一個人看到、聽到其他人經歷大量的災難性、痛苦的事件,自己雖然不是直接受害者,但卻因為感同身受,而出現了心理異常。

一般來說,像是醫護人員、救援人員、記者這類從業者,屬於替代性創傷的“易感人群”。因為他們在現場近距離、持續性地接觸災害中的受害者,長期暴露在高痛苦的環境下。

很多一線的醫護工作者持續堅守、努力奮戰,眼前記錄了眾多感染患者的痛苦、家屬的悲痛、同行的艱辛付出……每一幀畫面都異常深刻。等他們結束工作之後,一閉眼,眼前就會浮現出那些畫面,被悲傷淹沒,這正是典型的替代性創傷的表現。

除了這類“易感人群”外,你可能會問:“我每天閱讀大量的疫情新聞,也有可能產生替代性創傷嗎?”

有三個標準可以幫助我們判定,自己是否屬於替代性創傷的“易感人群”:

1. 對這些創傷經歷有持續性、高強度、近距離的接觸

2. 你出現了焦慮、閃回等現象

3. 這種情緒影響在沒有相關信息的時候,仍然持續很長時間

所以,如果只是看新聞,一般來說還不至於到創傷的地步,先不用緊張。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在看新聞的時候,常常很容易被新聞中的故事、情緒影響,產生很強的“代入感”,並且這件事對你形成了困擾,那麼可以借鑑一下,替代性創傷的治療方法來管理自己的情緒。

疫情之下的心理防禦


疫情之下的心理防禦


該怎麼辦?

首先,當閃回出現的時候,你在腦子裡把這個畫面固定,並且給這個畫面加一個電視框。

然後,你要開始想象,自己手裡拿著這個電視的遙控器,可以放大、縮小這個畫面,也可以拉遠、拉近。

最後,你要用想象中的遙控器,把電視機關掉。

聽到這個方法你可能會想:這是什麼方法?不可思議,這有作用嗎?

其實這個方法,作用的關鍵是幫助你重建“兩感”,一個是現實感,一個是控制感

增強現實感,是因為這個創傷不是你自己經歷的,而是你的同理心加上想象力構建的“替代性經歷”。所以你需要做的是,讓自己意識到這是別人的經歷,而自己需要回到真實的生活中。想象“回閃”畫面出現在電視框裡,正是這個原因。

增強控制感,是因為大家常常會被情緒淹沒,感到無力。所以這時候需要問問自己:在這些混亂的信息中,什麼是你能控制的?所以,想象對畫面的遙控,起到的正是這樣的作用。

你可能還會想:我沒辦法去想象一個電視框、遙控器。

當然,不可能每個人都去想象一個遙控器,但是治療的原理卻是相似的,那就是回到現實,做自己能做的事

不過,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你肯定也有過這種經歷,意識總是忍不住飄走,剛拉回到眼前,一會兒又去想別的了。

對於這一點,我們建議,回到現實不是不讓自己去想,而是要邊想邊觀察:你可以去觀察,自己的思維到底是怎麼想這件事的,怎麼編織細節,而這些想法又帶來了哪些情緒。也就是說,你的腦子裡要多出來一個小人,你一邊思考,這個小人一邊在旁邊查看、記錄你的思考過程。

觀察的自己會增加自我的控制感,同時因為這種觀察,會讓人意識到,其實情緒和想法只是發生在我們的頭腦中,而不是發生在現實世界裡。

如果你覺得電視框技術自己很難運用,那麼可以嘗試體驗以下方式,或者找到屬於自己的方法。

1.主動學習新型冠狀病毒的科普知識,而不是通過片段的、被動的、零散的各種消息。很多時候恐慌來源於無知,當你掌握了病毒防護知識,並且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護,那麼負面情緒的感受會明顯降低。

2.制定計劃。安排好每天要做的事情,保證規律的學習、飲食、睡眠、鍛鍊。別等到疫情結束後才發現,有的人減肥成功,有的人備考充足,而自己除了遊戲和熬夜剩下的就是被負面情緒吞噬。

3.鑽研一件事情。看以前沒時間看的書,學習一項一直羨慕別人有的技能,提高廚藝,健身塑型……總有一樣你心之嚮往,沉浸在其中,享受這個過程,探索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4.找到一種支持。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是很重要的社會支持。認真地跟家人一起做家務、聊天、遊戲。沒有跟家人在一起的,可以通過電話、視頻聊天等方式跟家人和朋友保持聯繫。

……

其實方法還有很多,找到適合自己的,最終目的是獲得現實感和控制感,並思考自己從這段經歷中獲得了什麼有價值的人生體驗。

疫情之下的心理防禦


心理諮詢中心

諮詢電話:0931-8499171

18393915024

18219819030

13639398129

疫情之下的心理防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