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實施省會、膠東、魯南三大經濟圈區域發展戰略

近日,山東省委、省政府印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的實施方案》,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的實施方案》內容如下: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現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牢把握“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目標要求,堅持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立足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和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堅決破除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到2020年,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在建立區域戰略統籌機制、區域政策調控機制、區域發展保障機制等方面取得突破,在健全產業發展機制、區域合作機制、區際利益補償機制等方面取得新進展。到2035年,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在顯著縮小區域差距和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中發揮重要作用。到本世紀中葉,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在完善區域治理制度、提升區域治理能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等方面更加有效。

二、建立區域戰略統籌機制

(一)強化區域聯動發展。支持濟南、青島市建設成為國家中心城市,提高綜合承載和輻射帶動能力。以同城化為方向,培育發展濟南都市圈和青島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山東半島城市群。實施省會、膠東、魯南三大經濟圈的區域發展戰略,推動形成全省區域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省會經濟圈包括濟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濱州、東營7市,重點發展教育醫療康養、高端裝備、量子超算等產業,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全國動能轉換區域傳導引領區、世界文明交流互鑑新高地。膠東經濟圈包括青島、煙臺、威海、濰坊、日照5市,重點發展現代海洋、先進製造業、高端服務業等產業,打造全國重要的創新中心、航運中心、金融中心和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魯南經濟圈包括臨沂、棗莊、濟寧、菏澤4市,重點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商貿物流、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打造鄉村振興先行區、轉型發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經濟隆起帶。制定出臺三大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指導意見。健全突破菏澤、魯西崛起的協調推進機制,支持菏澤推進鄉村振興。

(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聚焦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等領域,抓緊出臺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2020年啟動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創建工作。持續實施鄉村振興“十百千”示範創建工程。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到2020年建成50家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推進50個試點縣重點事權綜合改革。

(三)推動陸海統籌發展。建立陸海全方位協同發展機制,深入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建設山東國際航運中心,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群。建設青島藍谷、威海、日照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新認定一批海洋特色產業園。加強海岸帶保護利用,開展小管島保護利用試點,編制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

三、創新產業發展機制

(四)優化產業佈局。統籌高端裝備、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十強”產業佈局,促進產研融合,推動錯位發展。建立“雁陣型”產業集群及集群領軍企業培育庫,對認定的產業集群,明確在土地供應、資金安排、能耗指標、重大項目等方面支持政策。優化調整鋼鐵、煉化、焦化等高耗能行業佈局,到2022年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城市鋼鐵產能原則上全部退出,日照—臨沂—青島沿海地區鋼鐵產能佔全省比重提高至50%以上;對位於城市人口密集區和煉油能力在300萬噸及以下未實現煉化一體化的地煉企業,2022年年底前完成產能分批整合轉移;引導鋼焦一體化佈局,從嚴控制煤炭產區焦炭產能,其他區域逐步退出。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支持濟南、青島等市加快完善數字經濟產業生態。

(五)推動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深化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儘快完成試點任務,出臺開發區優化整合實施意見,引導督促開發區開展畝產效益改革,建立開發區統計體系,2020年編制完成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

(六)突出重點項目建設。強化全省統籌,建立“四個一批”項目推進機制,完善專班工作機制,全面落實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產業基金落地、產業集群培育。出臺建設項目審批、核准流程再造辦法,健全重大項目庫動態調整機制和項目落地服務機制,搭建重大項目督導服務平臺。對“獨角獸”“瞪羚”“專精特新”等企業實施重點培育扶持。

四、完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機制

(七)構建綜合交通體系。推動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建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推進魯南高鐵等10個鐵路項目建設,開工建設濟鄭高鐵等5個高鐵項目。推進青蘭高速泰安至聊城段等27個公路項目建設,儘快實現高速公路通達除長島外所有縣(市、區)目標。推進臨沂等4個機場改擴建項目建設,到2022年,全省運輸機場達到12個。加快青島港董家口等新港區建設,形成以青島港為龍頭的現代化沿海港口群。

(八)加快重點水利工程建設。2020年新開工煙臺老嵐、菏澤魏樓水庫,論證實施峽山水庫戰略水源地配套工程。完善防洪抗旱減災工程體系,實施水庫、水閘出險加固和塘壩、溝渠整治;建設南四湖湖東滯洪區防洪工程、恩縣窪滯洪區,2020年年底前完成小清河等跨市骨幹河道防洪隱患治理既定建設任務。

(九)提高能源發展質量。實施“外電入魯”工程,建設山東—河北特高壓交流環網,爭取將“隴電入魯”新通道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2020年年底前啟動海上風電試點示範項目建設。推進LNG接收站建設,到2022年全省沿海LNG年接卸能力達到2500萬噸。加快榮成高溫氣冷堆示範項目建設,2020年年底前在運在建核電裝機規模達到570萬千瓦。制定核能、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科學佈局公共加氫站,打造高速公路氫走廊。

(十)推進5G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基建設施,搞好總體設計和產業規劃。佈局濟南、青島、煙臺等核心城市和重要節點城市5G基站等網絡基礎設施,加快建設青島5G高新視頻實驗園區,2020年年底前實現各市中心城區重點區域5G網絡連續覆蓋,5G基站力爭達到2.8萬個以上,同步加大謀劃各類場景應用力度。

五、構建區域合作機制

(十一)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積極探索黃河流域合作新機制,2020年年底前研究制定我省貫徹落實方案。推動山東半島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融合發展,打造流域協作發展先行示範區。協同推進產業佈局優化升級、生態保護、脫貧和防洪減災,實施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修復,論證並組織實施東平湖蓄滯洪區防洪安居工程、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到2020年基本解決60萬黃河灘區群眾防洪安全和安居問題。

(十二)強化流域上下游合作。依託京杭大運河、淮河、小清河、沂河等流域,建設特色生態經濟帶和文化保護髮展帶。編制提報大運河(山東段)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制定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實施方案。開展南四湖、東平湖流域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機構設置試點,2020年年底前建立流域生態環境監管和聯防聯治新模式。

(十三)推動省際區域協同發展。健全規劃銜接、重大設施建設、環境共治等區域發展協調機制,完善園區共建、產業轉移、科技成果轉化等利益共享機制。健全對接京津冀、雄安新區、長江三角洲一體化等區域戰略工作機制,在北京、上海市籌建對接辦事機構。

(十四)拓展國際區域合作。深度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支持中國—蘇丹農業合作園申建國家級產能合作園區。高標準建設青島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和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創新中日韓、中歐等地方合作機制,推進境外產業園區認定工作。建設曲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範區和以稷下學宮為核心的齊文化傳承創新示範區,打造齊長城文化帶,進一步提升齊魯文化國際影響力。

六、深化區際利益補償機制

(十五)完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樹立誰保護誰受益、誰汙染誰付費的綠色發展導向,實施空氣質量、地表水環境、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對相關環境質量指標達標或者改善的市給予補償資金,惡化的市繳納賠償資金。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省級重要水源地等主要依據人口規模、區域面積、財力缺口等因素確定補償資金。

(十六)建立糧食主產區激勵支持機制。健全涉農資金統籌整合、農業投入增長、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等機制。鼓勵銷區企業到產區建立糧食生產基地、倉儲物流設施,產區企業在銷區建設倉儲物流設施和營銷網絡,打造“齊魯糧油”品牌。

七、優化區域互助機制

(十七)深入實施省內扶貧協作。完善省內“6+6”扶貧協作機制。支持淄博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開展扶貧資產運營管理試點,2020年年底前建立扶貧資產專業化管理運行機制。推行“飛地經濟”模式,對各級政府引導的跨區域投資建設重大產業項目,以及承接省外國家重點發展區域的重大產業轉移項目,實行項目轉出地與轉入地主體稅收共享。

(十八)深入開展對口合作。推進對口支援、東西部扶貧協作,助力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則、青海海北州、重慶等地打贏脫貧攻堅戰。建立創新主體與受援地創新資源共享機制,實施魯渝科技協作計劃,2020年在重慶建立4個聯合創新中心。

八、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

(十九)促進區域間要素自由流動。實施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嚴禁出臺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完善信用監管等新型監管措施,推動形成統一大市場。逐步放寬濟南市、青島市落戶限制,全面放開其他14市戶口遷移限制。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權分置”制度,建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出臺促進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政策措施。完善科技資源共享機制,到2023年培育30個以上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

(二十)完善區域交易平臺。整合共享公共資源交易平臺,2020年年底前將適合以市場化方式配置的自然資源、碳排放權、用水權、用能權交易列入省公共資源交易目錄。

九、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

(二十一)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深入推進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將教育、醫療、養老等8大類17項重大基本公共服務列入省與市縣共同財政事權範圍。完善省級財政轉移支付規模、結構動態調整機制,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向貧困地區、薄弱環節和重點人群傾斜。

(二十二)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統籌層次。加快推進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省級統收統支。實施養老保險全民參保計劃,完善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調整機制。做實基本醫療保險市級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到2022年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市、區)比例超過20%。

(二十三)推動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銜接。制定出台山東省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建立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省內跨區域流轉銜接制度,2020年省內跨省異地就醫聯網結算醫療機構達到2000家左右,省內異地刷卡醫藥機構達到5000家。

十、創新區域政策調控機制

(二十四)實施差別化政策。強化對主體功能區差別化政策引導,實行逐步加嚴的能耗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建立以單位能耗產出效益為導向的分級評價制度。在安排省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和省財政專項轉移支付資金時,向欠發達地區、資源枯竭地區、老工業基地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傾斜。實施省重點扶持區域引進急需緊缺人才項目,加大欠發達地區科技副職選派規模,出臺鼓勵引導人才向基層流動的政策措施。

(二十五)實行均衡性財政轉移支付。深化省財政直管縣改革,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均衡性轉移支付等辦法,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和激勵機制,將常住人口人均財政支出差異控制在合理區間。

十一、強化區域發展保障機制

(二十六)規範區域規劃管理。完善區域規劃編制、審批和實施工作程序,實行區域規劃編制目錄管理制度,健全區域規劃實施機制。建立區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以及風險識別制度,力爭從2020年起發佈區域協調發展指數。

(二十七)加強組織領導。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辦公室牽頭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工作,分階段編制工作方案。省有關部門要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形成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合力。重大問題要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報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