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中的儒生情怀,浅谈北宋早期宰相范质的价值追求

引言

北宋在建立的过程中基本完全继承了后周的中央政治体制,其开国的重要官员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之前后周的重臣,这些人都在北周以及北宋的发展和建立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其中北宋开国的宰相范质就是曾经后周的宰相。

乱世中的儒生情怀,浅谈北宋早期宰相范质的价值追求

后周世宗柴荣

在周世宗去世之后,由于即位的周恭帝年纪尚轻,因此范质成为了后周最重要的治理者之一,但也正是他的决定给了赵匡胤篡位的机会。当时他在没有确定军情的情况下就让赵匡胤离开了京城,之后就发生了陈桥之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而后周恭帝也只能被迫让位。

在北宋建立之后,范质被赵匡胤委以重任,身居宰相之职。从晚唐时期开始,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体系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导致文化不兴,有足够学识和政治能力的人才十分稀缺,而范质自小就勤奋好学,并且在后周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政治经验,在北宋建立初期为行政体系的建立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但是作为前后周臣子,他没能帮助恭帝保住权力,也没有为此死节,成为了其心中挥之不去的心结,在其去世的时候,他也拒绝了谥号和立碑,这是他对于儒家学子气节的最后坚持。

乱世中的儒生情怀,浅谈北宋早期宰相范质的价值追求

北宋宰相范质



乱世中致力求学,忠心耿耿辅佐后周

范质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年代之一,当时的国家处于长期的分裂状态下,军事实力成为了取得统治权的唯一条件,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几乎中断,很少有人能够专心学习儒家文化,因为加入军队参加战争是更加容易谋取功名。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范质却从小就刻苦学习,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已经熟读《尚书》,之后又对其他儒家文化典籍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很早就在当地教授生徒,具有了一定的声望。之后范质参加了科举考试并成功进士登第,成功入仕后晋。

乱世中的儒生情怀,浅谈北宋早期宰相范质的价值追求

北宋风格建筑

在刚刚入仕的时候范质主要从事文书的处理工作,其能力极强,可以一个人完成大量的文书处理工作。在契丹入侵的时候,后晋少帝召集学士们起草文书,范质向少帝建议认为这样有可能会导致机密泄露,便一人承担了起草文书的任务,得到了少帝的赞赏。在之后的时间里,无论是处置军事还是起草文书,范质都能出色完成,被认为有做宰相的能力。此事在《宋史》中有如下记载:

"契丹侵边,少帝命汉祖等十五将出征。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独具草以进,辞理优赡,当时称之。"

乱世中的儒生情怀,浅谈北宋早期宰相范质的价值追求

赏识范质的后周太祖郭威

在郭威起兵之后,范质为了躲避战乱藏匿于民间,后来被后周太祖发现,盛情邀请其重新入仕。范质也接受了他的邀请,逐渐成为了后周政府中的重臣,屡次跟随周世宗出征,并为其出谋划策。

但是范质最重要的贡献还是在文治方面,在五代时期,由于中央政府的衰弱以及文化传统的衰退,导致国家的管理体系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尤其是在军政当道的时间里,刑法普遍更加严苛,这对于稳定的统治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范质等人便对于晚唐以来的律令进行了删减和整合,并且废除了大量的酷刑,降低了刑罚的程度,为后周法治的建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这部《刑统》也是后来北宋律令的重要来源。而作为一名文臣,范质也有传统儒家学子刚烈的一面。

在周世宗出征淮南的时候,其身边的文臣窦仪因为顶撞了柴荣而获罪,周世宗想将其处死。周围的人没有人敢前去劝谏,但是范质认为窦仪罪不至死,如果周世宗杀死窦仪,那么就会落下处置失当的恶名,而自己作为宰相,在这种情况下不出面制止皇帝,就是自己的问题了。周世宗接受了他的建议,而窦仪也保住了性命,并且之后为后周和北宋的政治工作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乱世中的儒生情怀,浅谈北宋早期宰相范质的价值追求

后周,北宋名臣窦仪

范质早期的仕官生涯是在政治环境较为混乱的时期,他也先后仕官于后晋,后汉和后周。这在乱世之中是十分常见的情况,但是在后周时期,他受到了郭威特别的礼遇,这也让他对于后周格外忠诚,这份忠诚也是他之后心结的来源。在范质的政治生涯早期,他就显露出了出色的政治能力,这也是他在后来的北宋继续身居高位的最重要原因。

定礼制,举贤才,范质对于初期北宋政府的贡献

在周世宗去世之后不久,禁军首领赵匡胤就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的皇位,成立了北宋王朝。而范质等一批后周老臣也被赵匡胤收入北宋政府,保留了他们的职位,继续为北宋的工作。

范质也在这些重臣的行列之中,在北宋建立不久之后,赵匡胤就完成了南方的统一,中国的大部分区域终于再次归于统一。这样以来皇权对于礼制的要求就更加迫切,因为只有建立了合适的礼法制度,才能有效抑制五代以来将领以及地方官员们跋扈的行为方式,缓解其模式政府的现状。

乱世中的儒生情怀,浅谈北宋早期宰相范质的价值追求

宋太祖赵匡胤

而前面提到过,自从晚唐以来,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当时有能力完成礼制建设的官员十分稀缺,而久历官场又学识渊博的范质自然成为了最好的人选。于是宋太祖将范质封为大礼使,让他带领卤簿使张昭,仪仗使刘温叟等一起制定新的礼制条文。在范质的带领下,他们完成了《定南郊行礼图》,帮助北宋政府建立起了完善的礼法体系,这对于皇权的加强是有重大意义的。

乱世中的儒生情怀,浅谈北宋早期宰相范质的价值追求

仪仗使刘温叟

作为传统礼制的坚决拥护者,范质还帮助赵匡胤下定了分封的决心,当时范质上疏向赵匡胤力陈分封诸王的好处,希望赵匡胤能够分封赵光义和赵光美,这样可以稳定北宋的政治环境。赵匡胤接纳了他的建议,这让北宋皇室直接控制了北宋的大量国土,减少了皇权面临的威胁。范质的上疏在《宋史》中有如下记载:

"自古帝王开基创业,封建子弟,树立磐维,宗戚既隆,社稷永固。伏见皇弟泰宁军节度使光义,自居戎职,特负将材,及领藩维,尤积时望;嘉州防御使光美,雄俊老成,修身乐善,嘉誉日闻。乞并行封册,申锡命书。皇子皇女虽在襁褓者,亦乞下有司许行恩制,此臣炎愿也。"

除了上述政绩之外,范质还向北宋政府推举了不少贤才,包括未来宰相赵普在内的官员都得到了他的推举,这些人也为北宋的早期建设做出了不少的贡献,范质也完成了宰相举贤能的职责。

乱世中的儒生情怀,浅谈北宋早期宰相范质的价值追求

北宋名相赵普也曾得到过范质的推荐

按理说范质在北宋建国之后为北宋做出了不少贡献,尽到了良相的义务,也没有任何不良的作为,是可以获得谥号的,但是范质在临死的时候却让自己的儿子千万不要为自己请谥号,也不要在墓碑上刻字。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请求,主要是他觉得自己辜负了周世宗的信任,无颜面对前朝皇帝。

决策失误放出虎狼之臣,性格怯懦拱手送出帝位

在周世宗弥留之际,由于他深知年幼的儿子绝对无力控制时局,于是为他安排了几名顾命大臣,而范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在当时的后周政府中,范质是文臣之首,而赵匡胤则是武将领袖,按理来说范质应该将赵匡胤控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防止其发动叛乱,让五代时期的乱世再次出现。

乱世中的儒生情怀,浅谈北宋早期宰相范质的价值追求

赵匡胤入范质府

但是范质却没有这么做,在他接到北边国境传来的契丹人入侵的消息之后,就决定派赵匡胤前去平定。他既没有甄别消息的真伪,也没有派出亲信随军监视赵匡胤的行动,终于让赵匡胤及其武将集团拥有了叛变的机会,发动了陈桥之变。

但实际上此时周恭帝依然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范质还有机会制止赵匡胤的叛乱行为。但是在赵匡胤回到京城面见他的时候,让却被宋太祖身边的部将罗彦瑰吓破了胆,没能劝说制止赵匡胤,只能眼看着其逼少帝退位,没能完成周世宗的托付,守住后周的江山。此事在《宋史》中有如下记载:

"及太祖北征,为六师推载,自陈桥还府署。时质方就食阁中,太祖入,率王溥、魏仁浦就府谒见。太祖对之呜咽流涕,具言拥逼之状。质等未及对,军校罗彦瑰举刃拟质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太祖叱彦环不退,质不知所措,乃与浦等降阶受命。"

作为一名传统的儒家弟子,此时的范质应该为周世宗死节,但是他却退缩了,成为了北宋的重臣。虽然这样的做法在那个乱世中是十分常见的,但是范质对自己有着比较高的道德要求,这件事也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污点,这也是在其去世的时候不让人起请谥号与刻碑的根本原因。可以说虽然范质没能帮助周恭帝守住江山,但是他临死前的举动还是让人们看到了古代文人的气节。

乱世中的儒生情怀,浅谈北宋早期宰相范质的价值追求

后周恭帝柴宗训



结语

在五代这个乱世之中,军事实力成为了各个政权的首要追求,文化建设在这时是很少被人们提及的无用之物。但是在这个时候还是有人坚信文化的力量,为中央政府的政治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范质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他自小就醉心于儒家文化,拥有了丰富学识的同时也养成了自己的文人气节。他不但帮助后周和北宋建立起了完善的法制制度与礼法体系,更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儒生的道德追求。

虽然他确实要对后周的灭亡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他死后不请谥号,不刻碑的请求已经向人们表达了他的忏悔。在五代时期人们以苟全性命于乱世为最高追求,曾经与其共事过的冯道就是其中典范,范质与其相比已经是十分难得的了。也正是有这样的人存在才为北宋后来的儒学复兴提供了条件,让儒家文化得到了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宋史》

2《旧五代史》

3《资治通鉴》

4《续资治通鉴长编》

文章内容为本号10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