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脊梁!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武汉捐赠200吨大米


国家脊梁!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武汉捐赠200吨大米

90岁的袁隆平再一次又上了热搜,这次疫情,在情人节这天,为武汉捐赠了200吨大米,用于支援武汉的疫情,简直是雪中送炭。


国家脊梁!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武汉捐赠200吨大米

曾经他带领我们赶跑饥饿,而今,他又为赶跑病毒尽自己最大的贡献。


国家脊梁!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武汉捐赠200吨大米

这位自称农民的清瘦矮小老人,一辈子都在为中国,为人民而做努力。

网友戏言:只有袁隆平能说我胖,因为我真的吃了他的大米!

小时的袁隆平,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因为他的童年,正处于20世纪30年代日寇侵略中国的动荡年代。这让他有着强烈的爱国之情,激发了他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

高中毕业那年,父亲建议他报考南京的名牌大学,将来出人头地。然而袁隆平有自己的想法,他想学农报国。

国家脊梁!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武汉捐赠200吨大米

最终他说服了家人,1949年他顺利考入重庆湘辉农学院,这所学校的前身是西南农学院。

大学时,袁隆平主修专业是遗传育种学。就是这么一个选择,决定了袁隆平的一生,也改变了中国的整个命运。

他的人生因此而多姿多彩,而中国也因此出现了一位蜚声世界的科学家。


国家脊梁!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武汉捐赠200吨大米

1953年,袁隆平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大学生,被分配到偏远的湘西德安江农校教书。

第一学期,他被安排教俄语。当时他还惊讶学校的安排,因为他学的是农学。还好他懂点俄语,于是边学边教,竟然也得到很多学生的喜欢。

第二年,学校就安排他到遗传育种教研组,这才让袁隆平的学识有了用武之地。

最开始,袁隆平研究的是红薯。

在当时,南方的水稻产量特别低,而红薯却有 “红薯半年粮”的说法。


国家脊梁!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武汉捐赠200吨大米

为了提高红薯的产量,于是袁隆平想到将 “月光花”嫁接到红薯上。正如袁隆平所想, 1958年,他嫁接的“月光红薯”获得了大丰收,其中最大的一竹篼“红薯王”,竟有13.5公斤重。

这个收成,在当时,一时间让袁隆平名声大噪。

然而,人生总是起起伏伏,就在第二年,袁隆平就遇到了苦难。

原来他把那些种子种下去,地里却没有长出来红薯,这让袁隆平一时间很是困惑。而且他还做了好几个其他实验,无一成功。


国家脊梁!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武汉捐赠200吨大米

再加上,那时候,袁隆平经常带学生去农村田间地头,支援春耕和双抢。他看到水稻产量很低,而红薯又不经饿,而且吃多了还反胃,农民一年到头总吃不饱肚子。

而且,对此袁隆平自己也很深的感受。他曾说,“当时经常饭碗一丢,肚子就饿了,我现在脚是扭肿了,那时没有扭也肿。”


国家脊梁!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武汉捐赠200吨大米


而且袁隆平还亲眼见过,有个女孩子因吃观音土,不能大便,最后被活活憋死了。

“观音土”指的是以蒙脱石为主要成分的粘土矿物,含大量氧化铝,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所以袁隆平深深地知道“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的重要性。

他作为一个农学系毕业的学生,觉得自己有责任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这个问题。于是袁隆平决定改变研究方向,进行水稻杂交。


国家脊梁!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武汉捐赠200吨大米

之所以搞水稻杂交,是因为当时红薯嫁接实验失败,这让袁隆平开始怀疑“无性杂交”这个理论。

后来,在学习中他接触到了西方的遗传学理论,意识到传统遗传学的可能有局限。因此,他想既然研究水稻,就研究水稻的杂交。

当时的西方国家的专家都是按传统的经典理论研究水稻,可想而知,袁隆平的这个设想,简直是前所未闻。  

从来没有人做过水稻杂交这件事,所以袁隆平一切从零开始,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要靠自己的摸索。


国家脊梁!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武汉捐赠200吨大米


当时他任教的学校外面有块试验田,袁隆平就从这块田开始,研究杂交水稻。他每天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这块田里。

1960年那个夏天,袁隆平发现一株植株高大,颗粒饱满的水稻。他如获至宝,小心翼翼的做好标记。第二年他把收获的种子种下去,结果长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并没有如袁隆平所愿。

失望之下,他突然想到:如果它是纯种的话,它不会分离,我推测它是一个天然杂交稻。这一结论,更坚定了袁隆平搞杂交水稻的信心。

从1963年开始,袁隆平开始在农民的稻田里去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终于,经过一年的辛苦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

国家脊梁!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武汉捐赠200吨大米

1964年6月20日,袁隆平用放大镜找到了了三株水稻雄性不育株。

1965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这是他关于杂交水稻的第一篇论文,当时引起人们广泛的争议,更多的人是不相信,嘲笑袁隆平异想天开。

不幸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让袁隆平的研究工作遭到了搁置。

1968年5月18日,他的整个试验田被人给彻底毁了。后来,他偶然间在一口井中发现了培育4年的水稻苗,几乎大部分都死了。幸好飘在水面上的几根又活了过来。


国家脊梁!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武汉捐赠200吨大米

后来,为了加快研究水稻杂交的进程,袁隆平毅然决然告别妻子和孩子,和助手尹华奇、李必湖,到海南三亚去开展艰难的水稻育种工作。

因为海南是热带气候,是研究水稻的理想环境。


国家脊梁!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武汉捐赠200吨大米

从1964年到1970年,袁隆平和助手们用了整整6年,2190个日日夜夜,先后研究了1000多个水稻品种,做了3000多个实验,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这时的袁隆平已经不惑之年了,而且外界的质疑和嘲讽声越来越多。整个研究陷入了瓶颈。


国家脊梁!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武汉捐赠200吨大米

1971年11月23日,袁隆平和助手们终于迎来否极泰来的一天。这天,他的助手李必湖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的天然野生稻。

正是这株野生水稻,打开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袁隆平把它命名为“野败”。

然而,当年的一场台风,把海南变成了一片汪洋。试验田的秧苗面临毁灭性的打击。为了抢救秧苗,即使正在生病的袁隆平也身先士卒。抢救完后,袁隆平几乎晕了过去。

国家脊梁!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武汉捐赠200吨大米

1971年,袁隆平把“野败”的相关资料全部上交,组织全国性的攻关。1973年,43岁的袁隆平研究出来的三系杂交水稻,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每亩500公斤以上,这在在世界上是首次。

十年磨一剑。从1964年发现第一株雄性不育株起,到三系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整整花了十年时间。

这10年,期间孩子出生,他父亲病故,袁隆平都没能在身边。他的体重也从130多斤减到100来斤。


国家脊梁!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武汉捐赠200吨大米

袁隆平年轻时的梦想:“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把那么长稻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和朋友们走路累了就到水稻底下乘凉。”

十年的光阴,袁隆平的水稻高产梦终于实现了。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魔稻”。国际上甚至称杂交水稻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据统计,从1976年到2018年,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约85亿亩,增产稻谷8.5亿吨。每年因种植杂交水稻而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约8000万人口。


国家脊梁!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武汉捐赠200吨大米


“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产产量。高产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袁隆平告诉记者。

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养活了中国14亿人。


国家脊梁!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武汉捐赠200吨大米


袁隆平还说,“我这一辈子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让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造福全人类;第二个愿望是把“超级杂交稻”搞成功。”

在袁隆平看来,没有梦想就没有科学。为此,袁隆平一直在不停地努力。

1974年,袁隆平科研小组培育出第一个强优势高产杂交稻。


国家脊梁!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武汉捐赠200吨大米

多年来,他带领的科研团队不断刷新亩产产量。


国家脊梁!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武汉捐赠200吨大米

目前,超级稻计划的五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

不仅让中国人吃得饱,袁隆平还希望全世界人民都能够远离饥饿。


国家脊梁!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武汉捐赠200吨大米


这就是一个90岁老者的故事。

一辈子埋头苦干,把一生浸在稻田里,为了天下苍生,从不曾停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