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舒服的瞬间 是N95从耳朵拿下的那一刻

现在最舒服的瞬间 是N95从耳朵拿下的那一刻

“现在最舒服的瞬间,是N95从耳朵拿下的那一刻。”2月7日晚10点,正在驰援武汉“红区”袁兴斌,结束了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后,在朋友圈上发了这样一条信息。

“我一定不能感染”

来自嵊州市中医院的袁兴斌是我市第一批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紧急医疗队成员,被分配在武汉天佑医院,而他所在的科室,需要直接面对“新冠”危重症患者,也被称为“红区”。

戴口罩、穿防护服、带护目镜、套手套和鞋套……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每天上班前,袁兴斌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完成这一套复杂而繁琐的流程。为保证医护安全,每天有6个班次轮班,每班进去只能工作4小时,后来防护服的紧缺,又不得不改成每班工作6小时。

“里面的工作环境比较闷,再加上防护服密不透风,里面就算只穿短袖一动还是会流汗,所以每次下班都是汗流浃背。”汗流浃背还能忍受,最让袁兴斌感到痛苦的,是勒得脸部生疼的N95口罩,但尽管疼得脸都麻木了,他还是不敢把口罩松开一秒。

“我一定要做好防护,不能让自己感染,因为我一旦感染,就意味着整个团队就不安全了。”所以每次下班后,袁兴斌不管多累,在脱下各种防护物品后,都会花半小时以上洗热水澡,并将自己的贴身衣物放在沸水和泡腾片中充分浸泡消毒。

“只要大家康复 再辛苦都值得”

虽然艰苦,但袁兴斌说比起那些患者,自己承受的不适根本不值得一提。

有一位30多岁的患者,忽然昏迷进了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一片茫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足以让人畏惧,而躺在重症病床上的患者更甚。”袁兴斌认为面对疫情,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工作极为重要。在工作中,他总会及时给与病人们一些回应。“可能是一次握手、可能是一句安慰,这样都会让他们好受些。”袁兴斌说,由于怕更多人被感染,在工作中,患者都没有专门的照护阿姨,每一位患者从治疗到生活护理,都需要医护工作者处理。“只要大家能康复,我们再辛苦都值得。”

由于地域差异,天佑医院里使用的呼吸机、监护仪等各种设备都与嵊州市中医院完全不同,但这并没有难倒袁兴斌。“多看看、多学学就是了。”一到自己的轮休时间,他就会上网找资料,照着视频认真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个星期不到的时间里,袁兴斌对新环境中的各种仪器、设备均能灵活应用了。

“我抗压能力还是比较强的。”袁兴斌说,此次抗击疫情,同事们都很乐观,医院的防护工作也做得很扎实,紧急医疗队后勤保障也有持续补充,这些都让他对于战胜疫情信心满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