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被忽悠?還是另有緣由?戰國時期燕王噲禪讓王位的深層次原因

中華文明的深遠程度要追溯到上古三皇五帝時期,神農嘗百草,燧人氏鑽木取火,大禹治水……這一件件為後人做了巨大貢獻的事情使得我們尊稱他們為三皇五帝。上古之初,這些領袖愛護部落的子民,繼承人擇賢而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禪讓制。

是被忽悠?還是另有緣由?戰國時期燕王噲禪讓王位的深層次原因

然而自從禹傳為啟,公天下繼而變成了家天下,從此開啟了中國數千年的王朝歷史開端。自此禪讓制則變了味道,成為了一個王朝覆滅時新一代王朝興起時對於覆滅王朝的皇權接替——例如三國時期曹丕逼迫漢獻帝的禪讓,從此漢朝滅亡,魏國建立。這種強迫性的逼迫,也被美名其曰的稱為了禪讓制。這種變味了的禪讓相比起上古時期真正的擇賢而立,充滿了冷血與無情。

正是因為這種禪讓制度早就消失了,早在夏商周時期就已經沒了。所以對於戰國時期,燕王噲的禪讓,我們才更加的迷惑,為什麼在宗法制為主體,家天下思想主導下,還會出現燕王這樣的人?他到底為何要禪讓?

是被忽悠?還是另有緣由?戰國時期燕王噲禪讓王位的深層次原因

一、驚天大騙局——禪讓事件的始末梳理

燕王噲這個人,有點理想主義,除了仁慈一點,對於政治一竅不通。整個燕國禪讓事件的始末,其實歸根結底就是權臣子之夥同幾個人把燕王噲哄得團團轉,心甘情願地讓出了王位。

早前,因為子之的精明能幹,所以燕王噲特別重用子之,但是卻也有著作為君王對臣下該有的防範。但是後來受到使者蘇代與大臣鹿毛壽的接連“哄騙”後,燕王噲對子之不再存任何私心,已經心生退意。

而在此時,子之也沒有閒著,他在國內大肆的宣傳禪讓思想,一時之間燕國都城之內禪讓的言語多了起來,俗話說三人成虎,最後連燕王噲自己也覺得禪讓是正確的,於是不顧大臣們的反對,直接把王位傳給了子之。這個時候的子之等人的騙局算是完成了一步,但是卻還沒有徹底完成。

因為燕王再怎麼想當堯舜這樣的聖人,再想得到名聲,但是他的兒子姬平卻不願意,畢竟燕王噲退位之後,應該姬平稱王的,結果子之從中截胡了,擱誰誰都不願意。結果,子之等人繼續營造騙局,讓燕王噲乖乖的將太子黨派的官員印信收了回來,讓子之任命。於是在公元前311年,子之順利執掌大權,接受印信,成為“燕王”。到此,這場哄騙燕王噲的驚天大騙局徹底的成功了。

是被忽悠?還是另有緣由?戰國時期燕王噲禪讓王位的深層次原因

而從上我們可以看出,燕王噲之所以讓出王位,毫無疑問是受到了以子之為首的下面的人的蠱惑,說上當,被忽悠了,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但我們看問題的時候,並不能單單隻看錶因。在這裡,其實被忽悠只不過是表因,燕王噲一個活生生的人為何會被忽悠?那些人怎麼會忽悠成功的?才是問題的關鍵,是更深的緣由。

其實若歸為一個主要層面的話,那就是他們完完全全抓住了當時燕王噲的心理。

二、燕王噲圖強過於急切,這就催生出了“另類”的變法——禪讓

“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論衡·書解篇》

春秋戰國時期,自從秦國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實力倍增,令東方六國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在強秦的威壓之下,各國都紛紛進行了變法圖強——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他的這次改革一度讓趙國成為當時為數不多可以單獨與秦國扳手腕的國家。

是被忽悠?還是另有緣由?戰國時期燕王噲禪讓王位的深層次原因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當其他國家都在歷經變法的時候,燕國卻是個例外——燕國雖然位列七雄之一,但由於地處偏遠,地廣人稀,才能之士過於稀少,從而也就導致一直沒有變法,國力上不去,歷代燕王一直處在心驚膽戰之中,生怕哪天就亡國了。

公元前318年,燕王噲在合縱攻秦失敗後,他自知自己才能不足,無法帶領燕國走向強盛,於是任用精明的子之為相國負責處理國家大事,自己則在旁邊對子之進行支持幫助,後來更是讓出王位給子之。

其實他之所以大方將王位讓出,並不僅僅是為了表達出自己惜才,要留住子之這個燕國為數不多的人才;更多是為了讓子之能夠沒有阻礙,大刀闊斧的去改革。

總之,當時他的禪讓我們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變革方式,一個自上而下發起的徹徹底底的變法——因為目的是為了讓子之更好的改革,讓燕國走向富強,自此屹立於強國之列。

是被忽悠?還是另有緣由?戰國時期燕王噲禪讓王位的深層次原因

而也就是因為燕王噲對於圖強太過於急切,這才為蘇代誆他埋下了隱患。

《史記》上有一則關於蘇代誆騙燕王噲的記載,即:

蘇代為齊使於燕,燕王問曰:“齊王奚如?”對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對曰:“不信其臣。”蘇代欲以激燕王以尊子之也。於是燕王大信子之。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蘇代以齊王不信臣子不霸為由,刺激到了燕王噲,燕王噲自此更加依託於子之,這側面反映出了燕王想圖霸的心理。

是被忽悠?還是另有緣由?戰國時期燕王噲禪讓王位的深層次原因

三、燕王噲追求好名聲,一直將遠古先賢作為自己人生的標杆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燕國禪讓事件中的主人公之一,燕王噲。

《韓非子》:“燕君子噲,邵公奭之後也,地方數千裡,持戟數十萬,不安子女之樂,不聽鍾石之聲,內不湮汙池臺榭,外不罼弋田獵,又親操耒耨以修畎畝,子噲之苦身以憂民如此其甚也,雖古之所謂聖王明君者,其勤身而憂世不甚於此矣。”

根據史書中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作為燕國的國君,燕王噲可以說是相當的仁德,不貪戀美色,不遊手好閒,反而是一個愛護百姓親自下地耕種的好領袖。

縱觀中國曆代皇帝,又有哪個君王能夠像燕王噲這樣親自下地耕種的呢?所以說在道德典範方面,燕王噲還是很賢明的。他這樣親民的做法,或許只有遠古時期的三皇五帝能夠做到了。沒錯,燕王噲他模仿的就是遠古的三皇五帝,遠古先賢的做法一直就是他為君的標杆。

是被忽悠?還是另有緣由?戰國時期燕王噲禪讓王位的深層次原因

燕王一直將他們視為榜樣,因為他十分熱衷於名望。在治國無果,不能成為一代明君後,能夠博得一個“近乎先賢”的好名聲也是極好的。

而另一個大忽悠鹿毛壽則是看到了燕王他的這個心理。

《史記》記載:

鹿毛壽謂燕王:“不如以國讓相子之。人之謂堯賢者,以其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有讓天下之名而實不失天下。今王以國讓於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與堯同行也。”燕王因屬國於子之,子之大重。

從上可以看出,當時的鹿毛壽建議燕王,既然人設是先賢的人設,那麼就要學到底,直接讓出國君位置,這樣名氣就直接有了,而且直接是提高到了堯舜的級別。

聽到這話後,燕王噲就更加確信了自己要讓出國君位置的決心。

是被忽悠?還是另有緣由?戰國時期燕王噲禪讓王位的深層次原因


四、總結

可以說,燕王噲之所以會禪讓君位給子之,是被利用了,子之一黨的人很完美的揣摩到了他的心理,知道燕王噲急於圖強與喜愛名聲,於是對症下藥,硬是將國君之位給忽悠來了。

而燕王噲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只看到眼前自己即將唾手可得的利益,卻忽視了其他因素,比如他的兒子。作為王位的第一合法繼承人,燕王噲的兒子太子平自然相當不滿,於是聯合內部反抗勢力對付子之,不過失敗了。而這個時候,齊國看到燕國出現內亂,便發兵攻燕,在戰亂中燕王噲與子之都被殺了,而趙武靈王則乘機扶持二公子登上大位,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燕昭王,此是後話。

可惜,燕王噲本來想著禪讓王位後,燕國會圖強,自己也能收穫好名聲,一舉兩得。但沒料到的是燕國曆經內亂,又被周圍的中山國與齊國乘火打劫,幾乎亡國重建,《史記》記載:“因搆難數月,死者數萬,眾人恫恐,百姓離志”。除此之外,自己也被後世一些史學家們評價為“無道”。

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