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屬阿里系,速賣通的成功對Lazada有哪些啟示?

速賣通是阿里旗下的跨境電商平臺,和亞馬遜、eBay、Wish並列為四大傳統跨境電商平臺,發展至今,覆蓋了全球多達230個國家和地區,開通了世界18個語種站點,海外買家數超1.5億。速賣通是俄羅斯、西班牙排名第一的跨境電商平臺。

而被阿里團隊後期接手的Lazada,得益於紮根東南亞本土經驗,在獲得助力後更是突飛猛進的發展,發展至今,覆蓋了東南亞經濟排名最前的6大市場,是東南亞跨境電商領域的佼佼者。

同屬阿里系,速賣通在俄羅斯的成功經驗對lazada有什麼啟示?

同屬阿里系,速賣通的成功對Lazada有哪些啟示?

誕生於2010年的速賣通,2013年正式轉為全球性跨境平臺,由C2C過渡到B2C。

速賣通在剛進入俄羅斯市場時,舉步維艱,跨境電商的2個要害:跨境物流和支付的條件相當落後,且在一定程度上受限於同時期的其他電商巨頭。薄弱的基礎設施滿足不了不斷提升的消費者需求,這使得速賣通在剛剛起步的階段遭遇了重重困境。

這也是東南亞跨境電商目前所面臨的發展難題,去年“雙12”Lazada泰國站點買家支付遭遇卡頓的情形相信大家還記憶猶新,影響了很大一部分訂單的成交轉化。

阿里集團擁有一批極具前瞻性的資源整合“專家”,速賣通在感受到俄羅斯龐大的消費體量後,果斷在物流和支付方面發力。

速賣通通過與俄羅斯政府、國內各大物流進行多方溝通合作,開通了中俄專線,大大縮短了中國跨境商品到達俄羅斯的時效,並不斷完善物流網絡,滿足更大範圍的消費者需求。

同時與當地支付企業、銀行進行合作系統升級,並打造了國際版“支付寶”Escrow,由此,實現了跨境物流和支付“兩條腿走路”。

在打通市場“經脈”同時,速賣通還為了提升平臺競爭力,對平臺賣家實行KA(key account)賣家扶持政策,不斷過濾小賣家,緩解“價格戰”、“同質化”及惡意跟賣等問題,維護平臺的良性發展環境。

“馬太效應”是電子商務向上發展過程中的常見現象,表現為平臺賣家“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一些小賣家單純只想在上升期的平臺上“蹭一波紅利”,沒有完善的供應鏈支撐,發展速度緩慢,有的甚至利用惡意競爭的手段侵犯其他賣家的權益,不僅引起平臺賣家之間的“鬥爭問題”,還會直接導致消費者對平臺的投訴。

所以,速賣通在轉型B2C後,利用類目年費及年費返還政策,提高賣家准入門檻並刺激賣家經營積極性,從而篩選出類目經營優質賣家。

而Lazada目前還沒有限定經營範圍的政策,但在資質審核環節會進行第一階段賣家嚴選,對於許多缺乏經驗的賣家來說,要在平臺開店也並非易事。


同屬阿里系,速賣通的成功對Lazada有哪些啟示?

速賣通經歷從擴招到收緊的階段,發展到今年,速賣通再次實行“免繳年費”政策,轉而採用繳納保證金的方式,期望在新一年招收更多優質賣家,擴充平臺資源。

跨境電商領域,不只是新興平臺和傳統平臺之間的競爭,傳統平臺之間也在努力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許多平臺之間看似處於競爭狀態,實際背後是同一個東家。Lazada和速賣通同屬於阿里;eBay併購了Wish和Qoo10;無邊界擴張的亞馬遜將會以什麼方式搶奪東南亞市場份額呢?

憑藉母公司在國內成熟電商經驗,速賣通已發展為比較成熟且成功的跨境平臺,是Lazada的前輩,Lazada獲得支持後的發展歷程,也或多或少遵循著速賣通的成功軌跡。

但,東南亞是一個極具特色且形勢複雜的市場,從目前所覆蓋的6個國家的不同消費習慣中可以有所感受。

這就要求Lazada一方面要根據不同市場的需求對症下藥,幫助完善市場開發建設;另一方面,還要不斷創新和推出特色服務,提高平臺賣家質量和水平,互助成長,才更有利於實現更高層次的跨越。


林超Mike:跨境電商實戰賣家,專注東南亞電商市場,分享有用運營選品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