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是秦儈殺的?錯,功高蓋主不講政治埋禍端,秦儈只是借刀殺人

岳飛之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悲劇!儘管在歷史上,秦儈揹負了殺害岳飛的罵名,但是仔細分析歷史的細節不難發現,是當時的大宋體制、宋高宗以及岳飛的政敵共同發力要了岳飛的命,秦儈只是一個借刀殺人的小人而已。岳飛之死,具體有以下幾個原因:

岳飛是秦儈殺的?錯,功高蓋主不講政治埋禍端,秦儈只是借刀殺人

一是不講政治,兵權過重,反對議和,干涉皇族家事,讓宋高宗感到威脅。

北宋初年,為了防範武將擁兵自重,趙氏君主竭力削弱武將兵權,其真實想法是寧可偏安於江南,置大片失地於不顧,也要收回大將手中的兵權。

紹興七年春,高宗曾有意將淮西軍交由岳飛統領。岳飛聽後非常興奮,上章渴望出師中原。這卻與高宗和議主張相違,高宗還擔心岳飛實力增強,遂收回成命。岳飛一怒之下,憤筆上書,乞罷帥職,並且不等趙構覆文就棄軍上廬山為母親守孝,高宗三次詔令岳飛回軍,岳飛均不予理睬,後在大臣李若虛的反覆勸說威脅下,才勉強下山,岳飛竟敢居功自傲、視君主為無物,為其冤死埋下了禍根。

另外,在此事之前,岳飛曾向高宗建議儘快確定皇儲,這也違背宋代禁止軍人干政的家法,更是犯了政治大忌。

為了收復中原,岳飛制定了“連結河朔”的策略,與北方義軍聯合抗金.只要岳家軍一有北伐舉、動,北方義軍就開始行動,支援岳飛北伐,他們大多還打著岳飛的旗號。岳飛在北方人民中有很大的影響力,在趙構看來,難免有震主之威,更害怕大將與人民聯合起來,割據一方。這些也是趙構所無法容忍的。


岳飛是秦儈殺的?錯,功高蓋主不講政治埋禍端,秦儈只是借刀殺人

二、抨擊大罵秦儈的投降政策,與秦儈結下樑子。

岳飛堅決要求抗金,是秦檜投降的一大障礙。當時,秦檜因主張議和,又是金朝的代言人,才得到高宗的重用,升遷為相。宋高宗議和、投降的動機,被秦檜摸得一清二楚。

秦檜挾金人自重,趙構要想向金屈膝求和,必須依賴於他,離開他和議難以成功。所以高宗將議和之事全權委託於秦檜,只要是有利於議和之事,高宗全不干涉秦檜。

儘管管秦檜第二次人相後,權力日盛,但還是害怕主戰派在朝中獲勝。一旦主戰派佔了上風,影響了趙構,恐怕又會倒臺,秦檜第一次罷相,就是因為形勢的發展,高宗需要對金作戰,主戰派佔了上風導致的。這件事不能不在秦檜心中留下深刻的陰影。

所以秦檜再相後,不僅嚴厲打擊主戰大臣,更要打擊主戰大將。因為前線的勝利,只會加強朝中大臣抗金決心,不利於議和。特別是岳飛,在秦檜眼中更可怕。岳飛在諸將中,最有才華,治軍有方,英勇善戰,屢敗金兵,以致金軍認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可謂聞風喪膽。秦檜是金朝的奸細,不能不為其主子謀想。

紹興九年,議和協議成功後,岳飛大怒,直接上奏大罵秦儈。由於岳飛掌握重兵,秦檜一時難於報復,不得不暫時壓下這股怒氣。紹興十一年,趙構、秦檜企圖陷害韓世忠,分解韓家軍,但遭岳飛的反對、陰謀未逞,使得秦檜怒火中燒。

自此,岳飛、秦儈兩人關係已勢成水火。


岳飛是秦儈殺的?錯,功高蓋主不講政治埋禍端,秦儈只是借刀殺人

三、得罪了皇帝趙構,得罪了權黨秦儈,滿朝文武不敢出聲,註定了岳飛必死的悲劇。

當時宋高宗趙構要確保自己議和的大政方針得到落實,就必須依仗秦儈跟金人談。秦儈要保住相位,就必須仰承主子的意志,保證和議成功,以得到金人支持。

趙構與秦檜都想殺掉岳飛,但二人在殺害岳飛一事上均有著棘手的方面,使他們很難單獨動手,而必須相互配合。

在宋高宗看來,不殺岳飛,難解自己心頭的顧慮,以及自己的議和大業就不可能實現。在秦檜看來,不殺岳飛,難成和議,難使主子滿意。更何況,秦檜對岳飛恨之人骨,必欲殺之而後快。只要徵得宋高宗點頭,殺掉一個小小的岳飛易如反掌。

趙構既然不想承擔殘暴專橫殺害大將的惡名,就必須借刀殺人,所以就採取慫恿態度,並假裝對秦儈秘密殺害岳飛一事驚訝,以示自己與此案無關,避免群臣將矛頭指向自己。當時的群臣,在政治大環境下,出於自保,也只有任秦儈肆意妄為、不敢吭聲了。

在殺害岳飛的問題上,既不是趙構左右秦儈,也不是秦檜要挾趙構,而是兩人互相依重。談不上誰是主謀,只不過兩人同時有心,合力而為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