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却政治、感情色彩而言,汉字和英文哪个更先进?

中华老宪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毫无疑问的。汉字比英文更先进。如果是文字学家,大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说出多方面的道理来。由于时间关系,我这里只从一个方面说明一下。大家就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了。

之前在网上听过北大教授王岳川先生的一个讲座。莎士比亚时期,英语的词汇量大约五六万,而现在,英语的词汇量已经大约在一百万以上。而汉字全部也就几万字,常用字也就几千,如果能认识三至五千字,一般的阅读和书写就不成问题了。汉字从55年简化之后到现在,几乎没有新字创造出来。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思想,新事物,新概念,用已有的汉字组合,全部可以定义。这样,初学汉字可能觉得太难,但是,学会之后的使用效率远远高于英语。

一个认识三五千字的人,不断可以阅读现代文,稍加训练,就可以读古文,读一两千年前先人留下来的文字。这样,使的中国人可以轻易的做到与古人对话。可以轻易的领略祖先留下的文化财富和智慧。可以使现代的中国人身上,凝聚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使中国人称为中国人。可以说,汉字就是中国的文化符号,如果取消汉字,中国人将不成为中国人,五千年的文化必将中断。

由于英语不具备汉字的这种扩展能力。所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事物,新思想、新概念不断的出现,而每一个新的东西出现之后,英语都要造一个新词来定义它,这样,就使得英语的词汇量迅速扩张。从莎士比亚时代到现在,短短五百年间,英语的词汇量扩大了几十倍。一种上百万词汇的语言,让人怎么掌握呢?所以,现代人学英语,不可能把全部词汇都掌握,只能掌握与自己专业和生活相关联的部分。这样,就会使得同是讲英语的人,由于专业不同,相互不懂得对方话语的意思。

另外,当时代发展了,一些词汇不常用了,就会被时代所忘记,但它还会存在语言数据库里。成为半死的语言。这样,就使的当代的人,很难读懂过去的文献。

仅仅上面这一点,汉语就比英语表现出强大的优越性。其它方面,不需要一一再提了。欢迎方家一起讨论补充。


七月流火140400643


我是中国人,当然喜欢汉语。我是老师,曾经教过9年的初中英语,然更多的时间是教语文,也曾语文英语一块儿教。

语文语文,语言文字也。我们的汉语,既古老又先进。为何这么说?我们的汉语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其音形意完美和谐,是世界上其它文字无法比拟的。这世界上具有音乐美感的文字只有汉语,具有建筑之美的也只有汉语。我国旁边的语言,如日语,还不是受了我们汉语的影响及同化。试问,英语有这种美感吗?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达数千年。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到现如今的简化汉字,它的演变,它的发展不正说明了它的先进吗?因为文字的先进,才使得我们祖国的文化得到传承,上下五千年的有文字的历史是如此栩栩如生历历在目。

中华文化灿烂辉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就让你目不暇接受益匪浅。先秦散文唐诗宋词,直到元曲和明清小说,你能领略多少祖国文化的精髓。



我觉得,抛开了政治和感情去谈文字的先进与否没有意义。不要以为西方的先进就认为其文字也先进。如果真这么认为,那么等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日,我们的汉语不就是最先进的吗?


含山唐


英文原文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普通翻译版

你说你喜欢雨,

但是下雨的时候你却撑开了伞;

你说你喜欢阳光,

但当阳光播撒的时候,

你却躲在阴凉之地;

你说你喜欢风,

但清风扑面的时候,

你却关上了窗户。

我害怕你对我也是如此之爱。

文艺版

你说烟雨微芒,兰亭远望;

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

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

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

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

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

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

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

诗经版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离骚版

君乐雨兮启伞枝,

君乐昼兮林蔽日,

君乐风兮栏帐起,

君乐吾兮吾心噬。

五言诗版

恋雨偏打伞,爱阳却遮凉。

风来掩窗扉,叶公惊龙王。

片言只语短,相思缱倦长。

郎君说爱我,不敢细思量。

七言绝句版

微茫烟雨伞轻移,

喜日偏来树底栖。

一任风吹窗紧掩,

付君心事总犹疑。

七律压轴版

江南三月雨微茫,

罗伞轻撑细细香。

日送微醺如梦寐,

身依浓翠趁荫凉。

忽闻风籁传朱阁,

轻蹙蛾眉锁碧窗。

一片相思君莫解,

锦池只恐散鸳鸯。


仰望星空等48人


不带情感色彩可能吗?大部分回答哪里看得到客观?汉语在逻辑性、严谨性上不如英语是个众所周知的问题,如果能理解语言哲学的皮毛,就能明白逻辑性对思维有多重要。

发音

从发音角度,汉语是单音节,所有的字音加起来只有415个,算上全部的声调,也就1324个。因此同音字特别多,同音字会造成听众的歧义,举例:打赢防疫站与打赢防疫战,在读音上完全一致,意义完全不同。谚语“无毒不丈夫”,也是同音字的误用所造成(应是无度不丈夫)。

汉字由于原本没有规范的注音系统,因此传承过程中读音转变特别大,百里不同音的方言就是因此而来。但由于文言系统是读书人的专属,所以文字传承很坚挺,不过这是科举制度的功劳,跟语言性质无关。言白分离的问题造成文化割裂,教育普及障碍,所以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并从英文读音里引进了拼音系统,规范汉字读音。

表意文字的局限

汉语是表意文字,也是目前唯一还在广泛使用的表意文字。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表意文字传承极为困难,古文明里其他文字都已经消失。表意原本的优势是形意结合(表音是形音结合),但随着人类要表述的意越来越多,几个笔划根本不能完美呈现出来。而且抽象概念的意本身就极不明确,所以汉语里抽象词汇远少于英语。由于汉语形意结合的优势已经丧失,所以汉语学习时必须搭建形、音、意三者之间的联系关系(并要记住同音字和多音字),而英语是表音文字,它的形与音有一套联络系统,也就是固定的发音规律,所以只需要学习形与意这一种联系关系就够了。这就是表明汉语学习难度远超英语,汉语种儿童的自主阅读期迟于英语语种儿童。

表意文字的拓展边界很有限,汉语词汇量远低于英语,后者几乎是前者的十倍左右。汉语的造词逻辑是用单个的字组成新词,一般词控制在四个字以内。我们常用的汉字约三千多,在此基础上能造出的词汇非常有限,所以用有限的词汇描述无限的客观世界,常常捉襟见肘。

字面歧义

汉语里的字面的歧义太多,比如“我喜欢一个人”,这句话就有两种不同的意思。还有一个段子,“你兄弟老婆出轨你会告诉他吗?答:是我就不会。”这里同样的话包含了两种意思。孔子名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争论由来已久,不同的断句能得到截然不同的信息。这种歧义是极难消除的,必须在言辞外扩充释义,或者把长句拆短。

字面歧义的产生主要来源两处,一是多义词。汉语词汇大部分是多义词,只有少量的单义词。不要说特殊用语,就是天天见面的常用字,不管是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副词,十有八九都是多义词,为此还有专门的《多义词字典》。比如逻辑一词,包含了形式逻辑、客观规律、观点或规则等等多种含义。多义词导致汉语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分辨清楚。

第二就是句子成分省略,汉语里经常省略大量的句子成分,最初是为了节约纸张等书写材料,后来渐渐成为定式。

缺乏逻辑和语法

汉语最开始没有语法这一说,但近代发现这样不重视语法使得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很难描述。汉语里没有单数复数,没有动名词,没有被动词根,所以词汇的信息是不能通过一些简单变换来实现(类似英语加ing)。

而由于一词多义和语法不严谨,导致逻辑性缺乏。古代的“白马之辩”就是完全因为一字多义所造成的歧义,没有区分部分和整体。

语言对文化的影响

曾有个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科技那么发达,为何没能转化出现代科学体系来?其中很多学者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汉语在逻辑性的缺失,而科学定义的逻辑严密性要求非常高。

由于汉语的模糊性,中国文化崇尚的是意在言外,交流说话常常模棱两可,留有转圜余地,不作精准论断。思维是承载在语言的基础上运转的,语言的模糊也影响了人的哲学观(或许反过来说是这样的哲学观影响了语言的进化),这种哲学观就是不可知论(道可道,非常道)。而逻辑思维的缺乏,使得中国人感性重于理性,集体主义高于个人主义。

当然,汉语的单音节和省略性在古诗词创作上具有特别的美感,文字笔划在书法上具有特别的美感,这是英语所不如的。但如果说先进性,那必然是英语。如果英语不如汉语先进,那整个新文化运动里我们所做的转变岂不是徒劳?语言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辞达义,如果言辞不准确,交流产生的误会也就难以消除。尤其是科学技术领域,对严谨的要求更高。


乐学读书会


表音文字、表意文字

世界上的文字有两种,一种是表音的,比如英文;一种是表意的,比如汉字。当然也有文字是两种造字法都用的。

在早期出现的文字里,两种文字都很多,但随后的发展逐渐表音的文字成了主流,表意文字越来越少,汉字成了“中流砥柱”。为何呢?因为表音造字要简单的多,更容易快速创造出一套文字。因此,当近现代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需要创造时,都是走表音道路。

但是,表音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看文字会读出声,但却不懂啥意思。表意文字相反,可能看到文字不会读,但大致意思却懂了。

成吉思汗的国师八思巴喇嘛创造了八思巴文,就是一种音标文字。当时的蒙古大军已经吸纳了各方民族的军人,相互间很多语言不通。如果一道命令用八思巴文写就,派某个其他民族的传令兵或官员,带到某个远方军队然后宣读,传令者不知道什么意思,听令者已经知道是啥意思了。

两种造字法并不对立,在汉字和英文中都是混用的。

实际上看看我们的汉字,会意字多还是形声字多?当然是形声字。因为要造字还是表音容易。英文中也有大量的形声词,因为创造新概念,总是要把概念归归类的。

先进是相对的

两种文字的出发点不同,表意文字,很多都是从祭祀活动中的符号发展来的,它注重记录一件事情,或者一件东西。比如埃及法老的墓穴,其墙壁上的文字,都是为了表述他生前的业绩。这样,有时一个象形文字代表了一串发音,可能是一个词,或者半句话。

表音文字,主要是为了把说过的话记录下来,注重点是语言的声音,而不是语言表述的事情。当语言发生变化后,即使有文字记载,后人也可能不知道记录的是啥东西了。

表音有一个好处,就是学习容易。一个中国人要从文盲到能读报写信,不知道要学习多少年。而一个英国文盲,如果开始扫盲学习,我想,可能仅几个月就行了。日本的孩子都觉得汉字难学,喜欢片假名,老师总是要费些口舌引导。

在普及民众读报写信这个层级上,英文这样的表音文字明显优于汉字这样的表意文字。

表音造字容易,但意思的明确性降低。因此,当新事物出现后,因大量的新名词、新概念出现,英文这类表音文字很容易造成新文盲,他能读报,但不懂报纸讲什么。

而对于一个有基础的中国人来读报,他看文字,用望文生义也能猜个大概。也就是说,入门难了点,但以后跟随新事物变化要容易点。

当下世界的特点

汉字出现了几次危机,历史上一直有人要废除汉字,认为,是汉字造成了我们科学技术的落后。比如民国时期,就有一批知识分子倡导废除汉字,改为拼音文字。鲁迅就是支持汉字废除的。那时一开始仿造日语片假名造拼音,后来还是改用拉丁字母来表达汉语拼音。我们今天知道,其实那时的争论只能算笑谈。

但是“汉字落后”的观念深入人心,韩国、越南去汉字化,创造自己的文字,也是走拼音道路。现在他们知道这是文化灾难,但当时可是认为是壮举的。另一个国家是土耳其,也是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文字,改为拼音文字,也造成了文化传承问题。

当下世界进入到了知识爆炸时代,新概念层出不穷,新名词如过江之鲫,同时,计算机的发展又非常快,原来认为26个字母是优势,现在觉得汉字输入比英文还快。因此,用英文更适合计算机时代就有牵强了。也许中文更适合AI时代?


海螺008


汉字和英文哪个更先进?这个问题在我脑海回荡了许多年。经过多年的研究对比,我觉得英语比汉字更先进。下面谈谈我的感想。

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而不是语言方面的工作者,为什么我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呢?在我的工作中曾多次参于从国外引进设备和技术。在我们单位也有专门从事外事联系和翻译的机构,而且是有一定专业知识翻译人员,引进的技术资料由他们翻译。但他们翻译的文件,我很少能明白的。翻译出来的句子,常常是前面一长串的定语叠加定语,分不清主次关系,弄不明白具体的意思。我曾认为我专业能力比他们强,翻译技术资料比他们强。我也试过自己翻译,结果发现我虽然完全明白其中的含意,但确无法用汉语清晰无误地表达出来。后来在工作我都只看原文而不看译文。由此产生了英语是不是更适合科学技术方面的表达和描述这种想法。因而常将两种语言进行对比,而且还引申出我对我国科学技术为什么落后于西方的思考。我国有延绵不断的5000年的历史,如果按科学技术成果积累来说,我国应该走在世界的前面,都事实并非如此。西方研究者对此也倍感困惑,我国学者对此也争论不休。他们从政治、经济、体制、历史、文化各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此我从语言对比方面来论述我的观点。

文化科学知识实际上是人们对自然世界的客观规律认识后的归纳和总结。科学的发展不是只靠伟人的智慧闪烁而突然爆发出来。更多地是靠前人不断的对事物观察研究积累起来的资料上发展起来的,是在相互交流和思想碰撞中应运而生。当这些观察研究的资料积累得足够多时,当思想交流和互鉴得足够充分时 ,事物客观规律的轮廓就会显现在面前,然后由某人率先看到了这一轮廓,并把它归纳总结为定律和定理。

资料积累当然是靠文字语言,先进的文字语言更能清晰准确无歧义地表达作者所观察到的客观事物和他的思想观点而不发生走样。后人也能更好地吸收前人思想财富,从而在此基础上作出更进一步的研究探索。语言文字就是创造科学技术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进的语言文字能更好更快地创造出科学技术。若没有文字语言,则社会只能停留在原始的生活状态无法前进,他们无法吸收前人的知识,也无法向后人传递和传授知识。象非洲的一些部落和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如果没有外界的干预,他们依然生活在刀耕火种的年代。他们不是没有历史,他们的历史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晚,只是一个没有历史记录的民族,没有知识积累的民族。

谈完语言文字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再来谈谈汉语和英语(或者西方语言)的区别。汉语是平铺线性式从头至尾一个一个汉字排列成文的语言,是通过从头至尾按序先后理解每个字的含义,将每个字的含义集合起来组成文章语义。字和字之间没什么联系。英语是结构化语言,英语并不是完全按照单词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来表达语句含义的。英语不仅仅是靠单词词义来表达语句含义的,很重要的部分是靠语法结构来完整精确表达语句的含义的。英语每个单词不是简单排列在一起来形成语句含义的,英语单词之间是有相互联系,英语中有许多介词、付词、系词、结构助词。它们的作用是起到联系主语、谓语、宾语这些主体词,并表明这些主体词在句子中的充当什么角色,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是隶属包含关系还是平行并列关系,除开有语态关系外,还有时态关系,还有宾格关系。这一整套结构化语法规则把各主体词精确定位在结构化的语意空间中而不会产生歧义。正象一维坐标只能表示线上的任意点,二维坐标能够表示平面的任意点,三维坐标能够表示空间中的任意点,若加上时间坐标,那还可以表示事物在历史、现在、未来时空坐标中的状态。结构的维度越多,越能表现复杂的事物。英语不仅有一套语法规则,还有标点符号规则,读音规则,造词规则。这些规则对于传播语言,扩展语言表现范围,都有极大的好处。英语不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起来的,它是逻辑结构式语言,文字主要表达的是概念。英语核心部分是简练的,只有26字母。那些表示结构化的介词、付词、系词、助词也是极其简单,英语的一些单词并不表示语义上的含义,而是表示结构逻辑上的含义。掌握了这种语言,容易进行逻辑思维和推理,并能容易准确表达各种概念、关系。英语是沿着逻辑结构这条主线不断发展的,在各门科学中各种符号也是沿着逻辑结构这条主线发展创造出来的。西方在科学技术上领先于不是偶然,他们有着先天的语言优势。中国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没有重大贡献,这与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关。我们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主要是模仿事物演变而来,我们文字的重点放在造字上,把想表达的意思融注在字的造形上,而没有把重点放在文字之间的逻辑结构上。这种文字靠堆彻排列在一起,是一维线性的表现方法,只能表现我们看到的事物的表象,很难表现隐藏在事物表象下的逻辑规律。以前连标点符号,拼音规则都没有,还是上世纪从西方引进的。古时识文断句都困难,连字面上的意思都难以搞懂,别说表达复杂的数理逻辑了。由于没有标点符号,只有通过词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楚辞这些固定格式来断句。因此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著名诗篇,它们的精妙之处在于用词和押韵上。但这只能表现所见事物和抒发感情上。不能严谨系统地阐述复杂的科学理论。现在的汉语吸收许多西方语言的优点,表现手法也比以前丰富多了。


江鸥戏虾


我只想说,高科技产品,软件代码,工程式,科学都离不开英文,你用中文写个代码我看看


比我幸福201056228


这还算是个问题吗?

汉语的扩展性,包容性是无与伦比的。比比英、汉词典的厚度不就清楚了。


用户99506359739


做过几年英语国家的移民文案兼翻译,论语言的丰富多彩,精炼简洁,中文吊打英语。


精神科陈医生


自从汉语拼音使用了罗马字母后,汉语的教、学、用已经离不开26个字母了。

就这个意义上,严格点讲,现代汉语已经不能算是一个独立的原生的语言体系了。

所以,当现代汉语已经离不开26个字母了,而英语却从不需要依赖任何汉语元素的时候。

哪个更先进还值得争论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