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军队是什么样子的?种类越多越好?

扬杨刘


唐代的军队应该是历史上比较强悍的武装力量。全面的解析唐代军力,我们来分析了解大唐的军队制度、军队数量、军队种类、武器装备。

一、唐朝的军队制度

大唐开国主要以“府兵制”为用兵国策,府兵制并非李世民首创,它酝酿于北魏、创建于北周、成熟于隋朝、兴盛于唐朝。

府兵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兵农合一,平时务农、农闲训练、战时成兵。府兵制度的优点是维护了皇权,分离了调兵权和统兵权,相比较募兵制减轻了国家的负担。缺点:将不识兵,兵不识将,战斗力不如募兵!府兵制的基础是田地,封建皇朝发展到中期皇族贵戚,功臣后代越来越多,土地都被这些人兼并了,府兵制度犹如虚设。

贞观时期,太宗再次改革府兵制,改军府为折冲府,折冲府设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各一人以及长史、兵曹、别将各一人,全国总共设置634个折冲府。

唐朝的武官制度,从正一品至从九品下,天下兵马大元帅(正一品)直到末尾归德执戟长(从九品下)共65种。

二、唐朝的军队种类数量

根据资料显示贞观年间,天下月300万户,以每户5口人统计,当时天下人口约在1500万。

唐代军队的主要作战集团是中央军和藩镇军。根据相关资料,唐朝藩镇军常年保持在49万上下的规模,在役战马8万匹。该数据为玄宗时期统计数据,只用来做为参考。

成建制的军种

十六卫将军衙门

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

皇家禁卫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为皇帝亲卫部队、北衙六军又称北军。

京师地区戍军、北衙禁卫六军


卫军是朝廷从府兵中选拔善战者组成的野战部队,边军则相当于现代的世袭边防军,府兵为各地守备部队和卫军的后备兵源,都属常备军


三、武器装备

唐朝的步兵,骑兵均有四样制式装备,唐刀、长枪、弓箭、铠甲。

唐刀:主要有包括横刀,陌刀,斩马刀,环首刀等!

弓箭:臂张弩,蹶张弩,床弩,复合反曲弓。

骑兵武器:具有代表性的是长枪、槊,以及斧。


铠甲:明光甲



结论:整体来看,唐朝前期的军事力量,相对较弱。后期唐朝军事力量强大了,在编制人数装备上都非常强悍。




贪恋长安韵


唐军,中国古代战斗力最为强悍的军队之一。在李渊父子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和稳固江山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唐军也成为了唐朝后期动乱的源头之一。

唐朝军队的兵役制度——府兵制、募兵制

  • 起源于西魏的府兵制: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兵不识将,将不知兵

府兵制起源于南北朝时的西魏。西魏大统八年(542年)权臣宇文泰将关中地区的六镇军人仿照鲜卑旧有的“八部大人”,将部队平分,由八位柱国统领,从而使得整个军队部落化,也可以说整个部落军队化。北周武帝时改府兵军士为“侍官”,成为皇帝自己的亲军,一家只要有一人充员府兵,那么全家都要编入军籍。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年(590年)下诏:“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成为“兵农合一”的制度,府兵制正式形成。唐初承袭隋制,初置十二军。贞观十年又设置折冲府,分布在全国各地,折冲府内的士兵要自己准备兵器和粮饷,诗圣杜甫的《兵车行》诗:“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就是描写当时府兵的真实写照。根据岑仲勉的《隋唐史》记载当时唐朝设置的折冲府最多的时候有六百余处,总兵力高达68万人。折冲府有木契、铜鱼(即“上下鱼书”),朝廷需要征调兵力之时,便要下敕书与木契、铜鱼,要由都督与郡府参验合符,确认无误后才能发兵,而领军的高级将领全部临时委派,直到战争结束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 安史之乱的源头——募兵制:士兵只知将帅,不知朝廷

募兵制是唐初创建、唐玄宗天宝年间盛行的一种兵役制度,起源于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是一种职业兵制度。唐玄宗后期边患逐渐增加,用兵不断,戍边的期限无限延长,再加上军队腐败日益严重,边军将领侵吞士兵的财物,强迫众多士兵为自己服苦役,因此再也没有人愿当府兵。唐朝政府没办法,不得不停止征发府兵,改行新的兵役制度——募兵制。唐朝初年曾在局部边地少量的募兵,在唐玄宗时开始盛行,开元年间,京师宿卫、边镇戍兵和地方武力基本上都是募来士兵。士兵由朝廷招募而来,长期服役,军器衣粮都是由朝廷供给,交由专门将领统帅,改变了府兵制以来“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现象。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边镇掌握兵权的将领称为节度使。专门设置将领来统领军队虽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能力,但是使得士兵只知道领军将帅,却不知朝中皇帝,募来的士兵逐渐私有化。边镇的节度使更是掌握了军队驻地的各项权力,逐渐的脱离了中央的管制,形成地方势力割据,安史之乱中的安禄山便是这么发展而来。而且,士兵的兵器粮饷都是由国家中央供给,地方上的税收又被节度使掌握,大大的增加了中央的军费开支以及财政负担。

禁军——南衙禁军、北衙禁军

  • 南衙禁军——唐朝十六卫‎:卫戍京师的禁军兼职统领天下“府兵”的领导机构

唐朝初年沿袭隋朝旧制,把卫戍京师的禁军仍称为十六府。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在修改百官称呼之时﹐开始正式的把卫戍京师的禁军定称为十六卫。在中央设置十六卫,其中有十二卫成为为府兵在中央的领导机构: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和左右金吾卫;又在全国各地设置“折冲府”;“十二卫”遥领天下间657个折冲府,分领诸军府到长安上番宿卫的府兵,居中御外,卫戍京师,是府兵和禁军的合一,称之为卫府制。

十六卫中另外四卫是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其中左右监门卫是掌管京师诸门的禁卫,左右千牛卫(就是李元芳经常炫耀的千牛卫)统率千牛备身等成为皇帝侍从、仪卫。因为十六卫官衙设置在皇宫的南侧,所以十六卫又被称为“南衙府兵”、“南衙禁军”。

  • 北衙禁军——唐皇帝怕被杀害而创建的一支军队

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义的军队之中选拔出了三万比较忠心的禁军,用来负责皇宫的守卫工作,被称之为“元从禁军”,因为官衙在皇宫的北面,所以又被称之为北衙禁军。唐太宗时,又从大户人家(有种人质的感觉)挑选健壮的青年,用来扩充北衙禁军,称之为飞骑,再精中选精从中挑选善骑射者,称之为百骑。

  1. 左右羽林军:唐高宗时期,取府兵越骑、步射置左右羽林军,大朝会则执仗以卫阶陛,行幸则夹驰道为内仗。
  2. 左右龙武军:武则天时期,扩大北衙的百骑为千骑。唐中宗时期,又扩为万骑。唐玄宗李隆基以万骑发动唐隆之变剿平韦皇后,即位后改万骑为左右龙武军。
  3. 左右神武军: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西奔四川,当时才有一千余人的禁军士兵陪驾护卫,唐肃宗赴灵武时也仅仅只有禁军一百余人随驾。唐肃宗即位后,才开始调拨补充北军。至德二年肃宗征调旧属及随从官员子弟,再抽调其他军队士兵,置为左右神武军,又曰“神武天骑”,编制同左右羽林军,此时与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总称“北衙六军”。元和二年时裁省左右神武军。
  4. 左右神威军:肃宗置左右神武军同时,又选择善于骑射士兵千余人成立“衙前射生手”,又被称之为“供奉射生官”、“殿前射生手”,分左、右厢,总号曰“左右英武军”。宝应元年,张皇后欲杀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李辅国命程元振率领射生军入宫平乱杀张皇后、越王,肃宗受惊崩逝,李辅国拥立太子灵前继位即唐代宗。事后代宗赐射生军“宝应功臣”名号,故射生军又号“宝应军”。贞元五年,射生军左、右厢改称左右神威军。元和三年裁并左右神威军为“天威军”,元和八年再废除天威军,兵员分隶神策军。
  5. 左右神策军:神策军原为哥舒翰成立用以抵御吐蕃的部队,后由鱼朝恩趁机控制逐渐成为禁军。

唐军装备

  • 铠甲——唐十三铠

  • 兵器——仪刀,障刀,横刀,陌刀、骑兵马槊

  • 弓弩——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

唐军阵形


本问题回答者是@俗人俗语俗评 ,本文所有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在评论区进行讨论。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俗人俗语俗评


俗人俗语俗评


您好!

一、首先在唐前期。

军队以府兵为主体,同时还有北衙禁 军、兵募、边防军,以及不脱离生产的团结兵等。

1、 府兵。泛指军府统领的兵士,是唐前期军队的主体。高祖武德二年(619),开始恢复府兵组织,设骠骑、车骑军府若干、贞观十年 (636),太宗整顿府兵制,军府更名为折冲府。全国折冲府最多时有 633(或634)个,其中关内道261个,占全国总府数40%以上,其次 是河东、河南两道,其他各道府数很少,形成了军事上居重驭轻的 局面。中央统领府兵的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十二卫即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谙卫置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左、右卫皆领60府,其他诸卫领40~50 府。东宫六率即太子左右卫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各领3~ 5府。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上等1200人,中等1000人,下等 800人。每府置折冲都尉为长,左右果毅都尉各二人为副。每军府 辖4~6团,团200人(有时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每团辖2 旅,旅100人,旅设旅帅。每旅辖2队,队50人,队设队正。每队分 为5火,火10人,火置火长。府兵总称为卫士,善弓马者为越骑, 余为步兵、排矛手、步射。府兵平时讲武习射,上番前进行试阅,每 年冬季由军府组织教战。府兵的主要任务是轮流到京师长安宿卫,其次是出征作 战或戍守边防 府兵 上番,按距长 安远近确定番 期,如500里 内五番,1000 里七番,1500 里八番,即将全府兵士分成5组,7组或8组,轮流到京师宿卫,每番一个月,期满后返回军府。府兵服役和从事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体现了兵农台 一的历史特点,既减轻了国家经费开支、又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进 行。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高宗以后,土地兼并日重, 均田制遭到破坏,加之士兵逃散,府兵制急剧衰落,府兵土崩瓦解。 兵莫。是唐前期临时征募民丁组建的军队.又叫募人、征人、募 兵。一般选取富户多丁、人材骁勇者充当,举荐前资官(非现任文武 官)、勋官或有才能的人任各级将领。兵募的装备由当地政府供给, 不足则由本人自备或由亲邻互相资助。由于府兵主要分番赴京师宿卫,从事征成的兵员有限,所以多次征战主要征发兵募进行,如 高宗征伐辽东,一次出兵50余万人,大多是兵募。玄宗时沿边镇兵60余万人,其中兵募的比重很大。兵募戍边年限不固定,有时长达 五六年。

2、禁军

除十二卫所领上番府兵(南衙禁军)保卫京城外,还有单独组建守卫宫禁的北衙禁军。北衙禁军原为元从禁军,后来改从卫士简补或召募。太宗于玄武门置左右屯营,号称“飞骑”,挑选其中 骁健善射者百人r名为“百骑,武后再扩大为“干骑”,中宗又改名 为“万骑”。高宗、玄宗又分别建立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官员、 名称与诸卫相同。此后,肃宗置左右神武军。史籍统称左右羽林、 龙武、神武为六军。

3、边防军

各边防军事机构分为军、守捉、镇、戍所辖的屯戍部队。其中镇、 戍各分上中下三等:500人为上镇,300人为中镇,不足300人为下 镇;50人为上戍,30人为中戍,不足30人为下戍。每镇、戍分别置 镇将、镇副,戍主、戍副各一人。军、守捉自高宗起逐渐增多。各置使和副使,所领兵数比镇、戍多。随着边防线的延长和战争的频繁,遂设节度使为边境区域性的最高长官。景云二年(711),首以贺拔延嗣为河西节度使,即军区的固定长官,至天宝九年,沿边地区已有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岭南九节度使、一经略使。节度使所辖军、守捉、镇、戊的边防体制更加完备。

4、团结兵

又称团练兵,土团,是由各州刺史统掌的不长期脱离生产的地方武装。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为防御契丹的需要,始 于山东近边诸州置武骑团兵。圣历元年(698),河南、河北置武骑团防备突厥:每150户征兵15人,马一匹。代宗大历十二年(777)规定,团结兵春夏归农,秋冬追集,服役期间发给身粮酱菜。各地征召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团结兵不入军籍,一般在本境内防守或应调配合作战,军事任务结束即回乡耕种。

二、唐后期的军队

主要是神策六军、藩镇兵。

1、神策军,原先是陇右洮州的一支边军。安史乱起,神策军千余人奔赴中原平叛,屯驻陕州,后进入长安禁苑升为天子禁军。贞元十二年(796年),分神策军为左、右两军,命宦官窦文场、霍仙鸣为左、右神策护军中尉,从此开创宦官统领神策军的固定制度。宦官还进一步控制了人数不多的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等六军。神策军在宦官的统领下,赏赐优厚,其将吏升迁也远超其余诸军,极盛时发展到18万余人,分别屯驻于京师及京西北诸镇,在保卫唐王朝及平定地方动乱中起过重要的作用。至唐末,经过黄巢起义军的打击和朱温的诛杀,被歼灭殆尽,最终被解散。

2、藩镇军,即节度使统领的军队。唐后期,全国有四五十个藩镇,各藩镇节度使都拥有军队,少则数千,多至10万人。各藩锗兵,由 于屯驻地区与担负任务不同,分为牙兵(又称中军、牙中军、牙内兵,屯驻在节度使治所)、牙外军(又称外营兵,屯驻在节度使治所的外城)、外镇兵(屯驻藩镇属郡关津要地)等。牙兵系节度使的亲 兵,人数较多,战斗力强,给唐朝社会、政治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河 朔三镇牙军,长期父子世袭,互通婚姻,享有种种政治、经济特权, 形成桀骜不驯的骄兵集团。动辄发起兵变,驱逐将帅,或支持节度使窃地割据,反抗朝廷,危害极为严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