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崇禎與皇太極面對災荒的不同舉措,看出明末大清崛起乃天命所歸

對於明朝的滅亡,現在諸多說法認為,明朝乃是亡於李自成之手。然而在翻閱了大量史料記載之後,會發現李自成即便是不起兵造反,遼東局勢的狀況也依舊不會有太大改觀。甚至可以說明帝國,在面對迅速崛起的女真時,其結局在薩爾滸之戰後就決定了。

同時通過一項舉措,也可以看出明朝在面對女真時,就如同一個守著金山的老人,面對一個一窮二白的小夥子。而這項舉措,就是在公元1627年,面對普遍性的饑荒時,皇太極和崇禎各自下達的一項舉措。

從崇禎與皇太極面對災荒的不同舉措,看出明末大清崛起乃天命所歸

皇太極與崇禎


一場饑荒,兩位新主共同面臨的挑戰

據《明史》記載,崇禎元年,當時氣候反常,嚴重的旱情導致了北方等地,皆是出現了大面積的糧食產量銳減,許多地方是顆粒無收。而旱情過後,由於糧食的缺乏,自然是引起了大範圍的饑荒。

而巧合的是公元1627年,東北也出現了大規模的糧食銳減,天災也導致了關外後金出現了安定後的第一次動盪。據悉當時被擄去遼東的漢人,皆有復歸大明的企圖。

且此時大明同關外的後金相比,姑且算是一個比較平衡的階段,也就是後金的實力,還不敢過於的同大明撕破臉皮。甚至可以說這個階段,雙方其實都是有機會的。

這一年崇禎剛登基,而皇太極也剛剛繼承汗位不到一年。這場遍及北方和東北的旱災,也就成為了是位新主共同面臨的第一個執政挑戰。

如果說這是兩人的第一步的話,那麼毫無疑問這第一步,註定會影響兩個帝國日後的軌跡。而如果從後世的情況來看,這一步可以稱得上是蝴蝶效應的誘因!

從崇禎與皇太極面對災荒的不同舉措,看出明末大清崛起乃天命所歸

崇禎


崇禎的舉措——皇權在手,方有所為

估計不少了解過明朝歷史的人都會疑問,為何崇禎登基之後,會這麼迫不及待的去除掉魏忠賢!從當時的狀況來看,魏忠賢實在是不能殺!因為災情至此,當時只有魏忠賢有能力去撲平。

從萬曆年間的巡礦制度開始,太監這個群體,稱得上是抗衡了地方官!所以當時明朝的太監,其實是已經下到了地方,他們雖說也有腐敗的現像,可這些太監卻是抗衡世族和文官集團的一把利劍!

只要魏忠賢這個太監頭子有權力,那麼底下的太監,基本可以完美的執行魏忠賢給出的任務。據《明實錄》記載,當時的魏忠賢面對災情,其作為還是可圈可點,無外乎是逼著世族交出糧食,逼著富商交出錢糧!

從崇禎與皇太極面對災荒的不同舉措,看出明末大清崛起乃天命所歸

魏忠賢

這種對策看上去沒有任何新意,可偏偏在當時是最行之有效的。為什麼呢?因為大明末年,國庫裡難以拿出一兩銀子!錢大部分入了官員和世族的口袋,稅收制度也是千瘡百孔,皇帝就像是被矇住了眼睛,捆住了手,雖明白貪汙嚴重,可賬面上卻是比什麼都乾淨。

然而當魏忠賢人頭落地,閹黨勢力一垮,平衡便是被打破。從此崇禎想要在建立起平衡,已經沒有可能了,崇禎能做的,不過是扶植一個文官集團去同另一個文官集團鬥,可這種平衡,並不能起到真正的牽制作用,反而是使得黨爭愈演愈烈!

從崇禎與皇太極面對災荒的不同舉措,看出明末大清崛起乃天命所歸

明末天災

後來不少史學專家分析,崇禎殺魏忠賢,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加固皇權!魏忠賢死後,權力確實落到了崇禎手裡,可是那又能如何?崇禎照樣治不了文官,照樣拿不出改革的方案來應對日益腐敗的朝政。他更沒有能力把兩京一十三省給治理好,只能在紫禁城裡,望著一堆奏摺暗自神傷!

所以崇禎這一步走的,直接讓後來賑災成為了難中之難,他再也沒有辦法讓世族拿出一兩銀子,也無法查抄任何一個貪汙的官員。後來李自成打到北京城,崇禎居然不得不求官員們拿出銀子來犒勞軍隊!

真所謂一步錯,步步錯!

從崇禎與皇太極面對災荒的不同舉措,看出明末大清崛起乃天命所歸

崇禎


皇太極的舉措——以危機為契機,革故鼎新

而反觀當時關外後金的皇太極,他在面對如此天災時,想到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賑災,他想到的是推進改革!

他派人丈量土地,將“各處餘地”歸公,發給民戶耕種,不許旗主、貴族再立莊田。又把原來每13名壯丁編為一莊改為每8名壯丁編為一莊,“其餘漢人,分屯別居,編為民戶。”並下令編審壯丁,解放部分奴婢為編民。

這些舉措濃縮成一句話就是推進後金的農耕化!使得在漁獵的同時,後金的農耕得到長足發展。且以此為基礎,皇太極使得漁獵和農耕達到了一個融合點,也就是關外的八旗子弟,他們有許多土地,這些土地都交給漢人來種。

而八旗子弟也不需要在狩獵為生,基本上只要每天進行軍事訓練!如此一來,後金不僅國力有了發展,其動員能力更是趨於高效。且皇太極親自率軍屯田於遼東,直接鞏固了進攻大明的跳板!

從崇禎與皇太極面對災荒的不同舉措,看出明末大清崛起乃天命所歸

皇太極

且由於當時後金人口不多,所以這套高效的行政方式,避免了很多的麻煩。基本上能夠做到精兵簡政,能夠讓後金的管理,由粗獷變為精細合理!

這些政策的背後,也不全是皇太極的考量,更多的是投靠皇太極的漢臣范文程所提出的建議。然而皇太極能夠自有判斷,審時度勢的推進這些改革,著實令人驚歎於他的能力。

當後金整合了內部民力之後,皇太極也就對明朝進行了數次出擊,在此期間,皇太極更是統兵徵朝,直接打的朝鮮稱臣。從此後金便是如同一隻猛虎,這隻猛虎不僅爪牙鋒利,最重要的是還在不斷壯大!

等到十年相持之後,愈發強大的大清,終歸是成為了大明難以平定的外患!即便是李自成奪了天下,面對關外清廷時,恐怕也難以取勝。畢竟這個對手,不是唐朝時期的高句麗,更不是中原王朝所稱的化外之蠻族!

當時的大清,農耕、漁獵、遊族皆有,各類工匠技藝皆有!軍力強大,民心歸附!且最恐怖的就是她的年輕!

從崇禎與皇太極面對災荒的不同舉措,看出明末大清崛起乃天命所歸

崇禎


以史為鑑

大明和大清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崇禎和皇太極的較量,而這場較量中,兩人的任何一個決策,都註定了影響結局。而崇禎顯然是能力不及皇太極,甚至可以說明朝末年,已經不再有人才輩出的情況了,不像新興的清朝,皇太極那一代,簡直是文有謀士,武有猛將!

而反思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說到底就是明朝末年的階級固化,其導致了世家大族壟斷了朝堂,壟斷了話語權。這些利益集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首要保證的就是自己的權力。所以他們通過聯姻、賄賂、結黨等,共同堵死了寒門的上升之路。

如此一來,整個明末社會就成為了這些世家大族的名利場!最可惜的就是崇禎從小接受的教育,肯定是失敗的,因為崇禎的老師,可能就是某個文官集團的官員。滿口仁義道德,終歸暗地裡還是“男盜女娼”。

一個社會若成了如此狀況,其不滅亡,只有改革!可改革所需要的人才,絕對不會出現在這些世家大族的既得利益者中!所以明朝之滅亡,大清之崛起,一點都不意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