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学问,是学重要,还是问重要?为什么?

Learning200


学问学问,一要学,二要问,都是至关重要。人的一生不管你将来干什么,都离不开文化理论的支撑,那就需要多读书,读好书,一步步地提高认知,随着知识的层层和累,能做的事也就会增加。古人说“不耻下问”,印证了问的重要性,遇到不明的道理,常与别人探讨,探讨的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见识,但还是要多突践,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了,再做怀疑和反思,再去解决问题。只有三番五次地实践反思,才能灵活运用书中的理论和实践中认证的新观念。


魂萦母亲河


学问学问,是学重要,还是问重要,为什么?我认为知识的来源与积累,我们既要学又要问,只有在即学即问的同时才能有更快更多更好的知识收获,如果我们在分界学与问哪个重要的话,那就只能看我们在哪个方面所产生的多少来定,如果只意味着的去学习别人的东西,对不懂的而不去多求问,那这样又能学到多少呢?如果只意味着的去问别人的东西,而又不去虚心学习别人,那问到的知识又何能会牢固呢?我们常说,学无止境,百问无厌,因此我们都要相互的勤学多问,这样既让自己的知识达到境界,又让别人的学问有所进步。

正当我们在《今日头条》这个实在的平台上来讨论回答这个很有知识性的问题,我们采用的就是随学随问随答和多学多问多答的方法方式,把学到的,问到的和回答的东西又及时的回馈在平台上,让大家共同欣赏和探讨。在知识的学,问与答之中,网友们都是勤学勤问勤答,都是毫不保留,毫不自私的倾吐知识,虽然有学问和水平的高低,但我发现大家都没有彼此此意之分,都是在相互学习,支持和帮助。

学与问,我们永远在走不完的路上,会永不停歇的去探索知识的学与问!


龙腾虎跃242050831


学问学问,是学重要,还是问重要,为什么?

一.学的重要性

提到学,我们小时候快到周岁的时候开始学步走路,在妈妈引导下开始迈步,从艰难的第一步开始,一步,二步开始,从妈妈撑扶下慢慢学步,不到一个月的学习,妈妈会故意放手,让孩子慢慢学会平衡,摔倒了妈妈扶起再次放手,一次次的摔倒,一次次的扶起,孩子就会学会开始独立步行,从学会一步或二步开始,一次的跌倒与爬起孩子就学会走步,这个过程就是大家认为的“学”,从完全的陌生到接触最后熟悉掌握。

二.问的重要性

孩子咿呀学话开始,对所见所闻充满不知与好奇,首先开始就问一些最简单的问题,可能会问到我是从哪里来的,狗狗为何有四条腿,鱼儿能在水里游,这些低级可笑的简单一问,有时真能难倒爸妈,孩子天真的问说明不知道想求来龙去脉,获知原因这就是“问”的含义吧。

综上所述不难理解学与问的关系,要想掌握未知,“学”与“问”都一样重要,无法分清彼此。


蒙湘牛


先有学,后有问。

前期学是基础



我认为在学习的前期学重要,在后期问更重要。

我是在2019年3月份接触到的头条写作。

刚开始我写的乱七八糟,没有什么讲究,就跟小学生写作文一样,密密麻麻的一推文字。找不着文章的中心主旨在哪里,一通懵写。



如果你翻我过去的问答写作,你会看到读者对我的批判:写的逻辑都不通!

为什么?

因为你根本没有学习过写作,基本的原则你都不知道,你说你能写出好的文章?

接触头条写作后,我学习到基本的写作思路和原则。这时候相比较前面写的文章读起来要通顺些,有排版,有配图。

所以我说在学习的前期你侧重的是学。学习底层的知识,搭框架。



后期的学习侧重在问,问是进步。

同样是一个班级的培训,有的同学10w+轻轻松松,有的同学连阅读到1w都很难,这是为什么?

你就要问了,这位同学做了哪些让他的文章10w+?你就要开始去分析,去学习,去反思自己为什么写的阅读量才这么一点?

是这位同学的标题做的好,吸引好奇点击?还是配图配的合适?文章用的什么格式?

你如果想要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你需要侧重问。



我曾经看到一位写作老师分享自己的故事。

他说自己写了1年多,前8个月,天天看别的同学拿青云,拿稿费,自己只能眼巴巴眼馋着,自己的阅读量惨淡,青云也拿不到。但是这位老师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他开始研究青云优质文章,天天研究,还写日记记录这篇文章为什么会得青云,好在哪里?我要如何去提升?研究了1000篇优质文章,后来他也不短地拿到青云,甚至月度优质账号奖励。

问是反思,问是答案,问是进步。

前期学是基础,后期问是进步。


全球选书


学问学问,是学重要,还是问重要?

我认为一个人有学问,是他的才、学、识渊博,自成系统,人也善于学习,在学习中问,在问题中学习,懂得教会别人答案是什么,说的东西也让人感觉有道理和水平。学重要,问更重要!

一、我对学问的两点理解

1.学与思结合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在孔子看来,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这两句话提出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强调两者要相结合。

学习与思考就像飞机的两翼,相互作用,缺一不行。文学家巴尔扎克说:“打开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地都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该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俄国人普列汉诺夫说:“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孔子作为老师很喜欢答题,因此感叹地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真不知道拿他怎么办了啊!”

疑而有问,已得知识之半。学习中有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过程。只有养成举一反三、深入思考的习惯,才能激发出智慧。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谢皮罗教授,连生活中的问题现象都不放弃思考。他发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向左旋转。他抓住这个问题不放,在实验中排斥偶然性后,深入研究,最后得出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结果证明了他的论断是正确的,学问是思考得来的,科学而执着的追问出来的。

2.学与习相结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这段话概括而平易地表达了孔子乃至每个人人生理想的三个方面,这就是人要学习,终身学习,以学为快事;人要交友处事,以人和为乐事;人要自知自立,不奢求于外。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是很高兴么?学而时习之,是“知”与“行”的关系。《论语》强调学习,“学”是弄清弄懂,是为什么做,让你明理,“习”是运用于实践,是怎么做,是检验你“学”的手段,“学”道而不“行”道,不叫学习,“行”道而不“学”道,也不算完全意义上的学习。

孔子的一生都是学习的一生,他从15岁立志学习,一直到死都在孜孜以求。他发愤求学,常常是废寝忘食,一旦在学问上有所获益,会快乐得忘记忧愁,连日渐衰老的威胁也忘了。孔子的为学精神是永远年轻的,因此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因为终身不倦地学习,他才能时时保持进步的状态,才能达到新的境界。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大学问的人,贵在勤勉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二、我对学问三大特性的认识

1.知识特性

学问是知识,这一点也不错。

曹雪芹写吃是真学问。笔下《红楼梦》中的“红楼宴”,几乎提供了原料、工艺制作、色香味俱全。我们平常人最多知道的就是一些大众菜、路边档,人家曹美食家那可是“酒糟鸭信”、“胭脂鹅脯”、“姥姥鸽蛋”、“茄鲞”之类的贵族阶层的美味佳肴,当然还得报来历、吃法和特点。

当代许多文人把曹雪芹写吃的传统丢了,或许压根就不懂美食,至少不是吃货。《三国演义》里,曹操、刘备、孙权,还有在甘露寺招亲的吴夫人,怎么样吃法,吃些什么,罗贯中都没有交代,此处省略……

2.系统知识特性

学问是系统的知识,那是高大上的学问。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说明诸葛亮的气象学问很专业。曹操也知道“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风?何足为怪!”而孔明却知道运用“冬至一阳生”的气候变化规律。一个是只知,一个是知而能运用,学问境界不同,较量胜败显而易见。至于孔明故弄玄虚,诈称借风,贪天之功,更是为他赢得了行动自由权,这是高明之处的真学问、真谋略。

3.专业和技术知识特性

学问是别人难以知晓的专业技术,那多是战略、商业之类的秘密啊。

苏秦、张仪都是战国时期有名的舌辩之士。都是鬼谷子的弟子,苏秦以联合六国“合纵抗秦”为主要政绩,张仪以让各国与秦国相亲,进而各个击破,一统天下的“连横”出名。一个合纵,一个连横,将他们老师鬼谷子的纵横捭阖之术,演绎到极致。

三、我对如何做学问的三点看法

1.形成主见

子曰:“由子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孔子认为,人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升学入室”或“登堂入室”已经成为成语,比喻学问的程度。

学习最初的成果,不管是心得、体会、还是经验,表明已经形成主见。这是学问者自己最初的判断、体会。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亲切有味,所以能够动人。

形成主见,善于模仿。模仿也是学习,模仿别人已有的成功的办法,跟着别人一起走,会使你成功的几率更大。但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生搬硬套,不然就成了“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了。要注意在模仿中创新。正如齐白石教育学生时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有创新的模仿,本身也是一种创新。

形成主见,善于向榜样学习。向强者学习,是一种标杆思维,要求的是吸取其精华运用于实践中,追求的是神似而非形似。模仿是手段,创造是根本。在竞争中,还要善于向自己的对手学习,超越对手,进而超越自己。人生不是模仿秀,不能只一味的模仿他人,而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潜能,保持自己的本色。

形成主见,要减少跟风。一味盲目跟风,比如跟风出国留学、跟风拿高学历、跟风买房炒股,跟而不学,学而不思,会束缚自己的思维,容易陷入庸俗化、浮躁化,难于创新,难以彰显自己的个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凡事难有统一定论,谁的学问都可以参考,但永不可代替自己的主见,不要被他人的论断束缚了自己前进的步伐。

2.知不足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孔子认为,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加以改正。提醒人们要养成学习踏实认真、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虚荣和骄傲。

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有矛盾,似是而非,又不敢结论。于是就不得不再用心思,即走上求学问的正道了。

走一条新路,通常要遇到很多障碍,要面对更大的风险。对不知深浅的河流得摸着石头过河,在不知方向的十字街头得问路,问能让你避免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弯路。

知不足的境界,也是我们说的“谦虚得识,自信护志”的境界。用心之后,就知道自己的浮浅和不足了。学问进步了,自然态度也谦虚了。

知不足的境界,也是我们说的勤学好思境界。常常处于思考高度绷紧的状态,处处都有学,时时都在学,就像学痴一样。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不断的磨炼才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就。积累越深厚,功底才越深。

美国通用电气前总裁韦尔奇在总结20年成就的高境界时说:“通用之所以有今天,在于通用一直以全球的公司为师。”汲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是我们制胜的法宝。

3.融会贯通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孔子认为,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能再教他了。如果学问者,突破了这个难关,就会豁然开朗,进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境界,是大脑智力发展的高级表现形态。

在这种高层次思维下,别人的主张你会非常注意。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而求解,自然融汇到你自己的思想中。后来会发现属于你最初的一点主见,就成为做大学问的萌芽了。以后吸收养料,生枝发叶,根深蒂固,学问便成 了。会做学问的人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不旁征博引。

融会贯通的境界,也是我们说的以简御繁的境界。专研得愈深,心里全是一以贯之的系统思想,就能以简御繁,所谓举重若轻。道理越看得明透,就越看到本质,名词便可用,可不用,或随意拾用,可谓运用自如。

融会贯通的境界,也是我们说的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因为学问者自己从前也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爬上山来的,一切深浅精粗的层次都曾经过。

融会贯通的境界,也是我们说的通透境界。做学问最高的境界就是通透。思精理熟了,有如看得破,忍得过。

史家司马迁在撰写《伯夷列传》时,他曾经陷入一种矛盾中——司马迁之惑:孔子说,伯夷、叔齐“求仁得仁,其何怨乎”,但司马迁在一篇以伯夷、叔齐口吻写的诗中看到其怨愤之气,一个说没有怨,一个承认有怨?如果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为何像伯夷、叔齐这样一生“积仁”的人却终于饿死?为何像孔子最推崇的弟子颜渊也常常食不果腹?而盗跖无恶不作却寿终正寝?而这并非个例,而是普遍现象,犹如庄子质疑的“圣人之道”。司马迁不得不问“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今天读《史记》,我们推断,面对困惑的司马迁做了决定:就是为《伯夷列传》做总结,完全不纠缠于天道存否,伯夷、叔齐贤否,而是绝对实用主义地总结出,不受他人影响。事实上,我们看到司马迁在修史中所持的观念,虽在轮廓上是儒家的,但其价值观更多包含实用主义的成分,特别是对人的私欲的认识。

其实,今天无论是从对人性的认识上看,还是从对传统文化的热潮趋势来看,喻示我们每一个人正置身于一个传统文化融会贯通而自信的时代。

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号永远是探索未知世界奥秘的动力。


风过无痕摄有痕


是学重要还是问重要?学:是获得知识最基础的前提。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才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和回报。问: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了难以理解的问题,求教于他人而不耻下问。在求教的过程中而获得知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曦阳Zzz


学和问二字谁为重,我顿无可释。

学,为我们对未知的所求。而在此之间,为自己想要知道的,却又忙然无知其意,便而就有了对求其意的问。

如同,我们年幼时,对不明白的事物,向妈妈求的疑问,妈妈,燕子为什么冬天不来,现在又来了!妈妈告诉我,燕子啊,喜欢美丽的花朵,喜欢雨的热情,当然更喜欢温暖的阳光。所以呀,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燕子就回来了。当然妈妈并没告诉我它属候鸟,随季节的变化,它会往反,但我却简单的知道了,燕子是爱春天的……!

你小的时候,问过妈妈吗!

我想,我们都是在学和问的过程中长大的吧!



2019时光记忆



春江帆影491



清晨6052


这纯粹是一种文字游戏。

问,难道就不是一种学习?

是不是自我阅读,自我钻研才称得上是学?

虚心求教,相互研讨就不是一种学的形式和途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