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徐莉麗給家長支招:特殊時期如何緩解孩子的焦慮情緒?丨“防疫有我·課程助力”

當前,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戰“疫”持續進行,面對頻繁更新的病例數據和一大堆似懂非懂的專業術語,一部分人不免產生焦慮、緊張、擔心、恐慌、壓抑……尤其是天性好動、熱愛大自然的孩子們,因不期而至的疫情被迫“宅”在家中,不免產生各種各樣的疑問:我們什麼時候開學?我什麼時候可以出去和小夥伴玩?有的人為什麼要吃蝙蝠……等不到確切答案的他們有時甚至比父母更為焦慮。

心理諮詢師徐莉麗給家長支招:特殊時期如何緩解孩子的焦慮情緒?丨“防疫有我·課程助力”

本文作者、渭南市臨渭區朝陽路學校校長徐莉麗

因此,在防疫的特殊時期,加強對孩子的情緒預防要被足夠重視。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兼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我對廣大家長有以下建議:

給孩子營造儀式感

青年作家李思園曾說:“生活需要儀式感,儀式感它會讓你在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找到詩意的生活,找到繼續前進的微光,找到不願將就的勇氣”。因此,家長要幫助孩子制定規律的作息時間,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給孩子營造儀式感,為他們的成長留下一個個里程碑,成為日後獨自面對生活的堅實基礎。

在家學習,難免會讓孩子覺得沒有老師,沒有同學,只有孤零零的自己,學習的歸屬感不強。此時,家長要努力給孩子營造一個和學校學習一樣的氛圍,和孩子一起討論,幫助他們制定規律的作息時間、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鼓勵他們廣泛閱讀、分享讀書心得等。例如:穿戴整齊、疊好被褥、繫好紅領巾、端端正正坐在書桌旁;讓孩子大聲朗讀、熟讀筆記;指導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通過增大休息間隔、做視力保健操、強化體育鍛煉等方式,保護視力、增強體魄、保障身心健康。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豐富且規律的生活儀式感讓孩子們的“心理免疫力”增強,更有力量和信心面對不斷變化且未知的風險。

給孩子正確的引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是伴隨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在這個非常時期,父母的言行舉止會對孩子帶來一定的影響。如果家長將焦慮、緊張、恐慌的情緒都寫在臉上,卻渾然不知他們的情緒已於無形中感染了孩子,無意之間孩子也跟著大人焦慮。要消除孩子的焦慮,家長首先需從自身做起,有效控制自身行為,不要太多的翻閱手機和傳播一些負面的消息,和孩子一起收看權威的新聞消息,理性對待疫情信息,用樂觀情緒和平和心態去感染孩子,消除他們的焦慮情緒。

同時,家長們要以疫情為例,給孩子上一堂生動的關乎人類命運、人與動物和諧相處、責任與奉獻的實踐教育課,化焦慮為力量,積極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一位四川的影像醫生在孤身前往武漢做志願者的時候,就曾問過自己七歲的兒子:“在災難面前,你選擇爸爸做英雄還是狗熊?兒子手握成拳,堅定地說,“爸爸要做英雄!”當央視記者對他們進行連線時,父子倆堅定的眼神無不讓人動容。在災難面前,化焦慮為力量,做時代勇敢的擔當者,最美逆行者的爸爸和最堅定的兒子堪稱教科書級的典範。

給孩子真心的陪伴

家長的陪伴,才是對孩子最長情的告白。父母的愛與陪伴,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營養液。在平時正常的生活中,很多家長抱怨沒有時間陪孩子,此次疫情,不經意間讓家長和孩子實現共度親子時光的願望。作為家長,在這段“留白期”我們不要只是簡單地陪著孩子,讓孩子“不要做這,不要做那”,而是真心的陪伴,高質量的陪伴!所謂高質量的陪伴,並不是你每天陪著孩子就行,而是能懂得孩子的語言和感受,用輕鬆融洽的方式溝通和諧相處。例如,開展親子同讀書活動。制定相應的讀書計劃和獎懲方案,一家人共同來遵守,父母每天或階段性的一起分享讀書感受;或根據自家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孩子同讀一本書,如《草房子》《窗邊的小豆豆》《安妮日記》《愛的教育》《少年維特之煩惱》等。大人只有真正的閱讀了,才會理解孩子的感受,交流也會更加親切深入。還可以開展親子同實踐活動。大人和孩子一起做飯、打掃衛生、舊物利用改造、種植簡單的植物等,引導孩子主動安排好生活,提升自己。

當然,孩子更喜歡的是家長能陪自己一起玩。好的親子游戲更能讓孩子在家學習生活有滋有味,悟出人生真諦。哪怕是簡單的跳繩、跳皮筋、打沙包、下棋……曾經讀過一篇文章《火柴天堂》,媽媽和迷上網絡的兒子一起打遊戲,在遊戲中媽媽三番五次的“捨命救子”,反而感動了孩子,最終使兒子戒掉了網癮。可見,陪伴是一種無聲的關愛與呵護,是孩子心中最溫暖的太陽。父母的真心走近,有著無比強大的力量,能緩解孩子的各種不良情緒。


相關閱讀:


作者:徐莉麗(渭南市臨渭區朝陽路學校校長,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陝西省優秀教學能手、德育先進個人)

心理諮詢師徐莉麗給家長支招:特殊時期如何緩解孩子的焦慮情緒?丨“防疫有我·課程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