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孟郊的诗句“百年徒役走,万事尽随花”?


如何理解孟郊的诗句“百年徒役走,万事尽随花”?

“百年徒役走,万事尽随花”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在整个诗人辈出的唐代,孟郊不算夺目。他仕途不顺,四十多岁才中了进士,五十多岁才真正当了个县尉,然后没几年就因为不安心工作给开了。

从今天的功利角度来看,孟郊是个写诗写傻了的人。好不容易当个官,因为自己爱写诗、爱出去玩就把工作都给弄丢了。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一生都穷困潦倒。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混得很差,但是因为有人夸他诗写得好(韩愈等人),就连工作都不安心,成天苦吟,就为了写诗。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个“不识时务”的人。但是正是这种人,才是中唐复古派的中坚人物,或者说,孟郊实际上是个老古董。他和韩愈的古文运动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在生活、文学态度上的复古却是相同的。他继承的是元结一派,宣扬仁义道德,歌颂尧舜古风,批判浅薄时风和叛乱犯上,保持着伟岸君子的形象,对时俗采取一种不合作态度:“耻与新学游,愿将古农齐。”

如何理解孟郊的诗句“百年徒役走,万事尽随花”?

孟郊所结交的官僚和朋友,也大多是些重道德,守古制的人物。他标榜“自是君子才,终是君子识”,其实就是不屑与时俗为伍,只求复古守道的知音。

这样一个人,在生活中、官场中无疑是混不好的了。即使韩愈对他青眼有加,在仕途上也无法提携。这也就是“君子固穷”的典型,不过孟郊并不以为然,贫穷让他的作品更接近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加上一腔正气,他的诗也就有了不同于中唐其他诗人的特色。

在形式他倾向复古,成就最高的就是五言古诗。在题材上揭露、针砭了社会上人际关系中的丑恶现象,有的则尖锐地揭示了贫富之间的不平等。这和中唐逐渐兴起的杜甫忧国忧民的诗风暗合,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诗风。

对宋诗影响较大的唐朝诗人,除了李、杜、王,晚唐推李商隐出西昆体,推白居易出香山体,而学习孟郊的,则和学习杜甫的合流。而更普遍的一点是,宋诗都和孟郊这种道德大家一样喜欢讲道理。

如何理解孟郊的诗句“百年徒役走,万事尽随花”?

孟郊有些诗就是这样,前面写几句事情或者景色,最后结句来个哲理性的句子,拔高整首诗的境界。这在形式上有点像南北朝时期的玄言诗,但是因为逻辑思考和诗歌技巧的进步,孟郊的唐诗风格在这里就明显要更高明,也成为宋朝理学大昌之后宋诗普遍学习的讲理方法。

“百年徒役走,万事尽随花”就是孟郊总结的人生感悟。

这两句是他的《借车》的最后两句:

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借者莫弹指,贫穷何足嗟。

百年徒役走,万事尽随花。

这诗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很简单。有回搬家,他跑去借车子,结果发现自己要拖的家具少得可怜,车子的空间浪费很多。车夫(搬运者)就很开心了,弹指表示欢喜。

“弹指”这个动作从印度佛教传来,用以表示欢喜、赞叹、警告、许诺、觉悟、招唤、敬礼、祝咒等。

如何理解孟郊的诗句“百年徒役走,万事尽随花”?

孟郊就不乐意了,我穷得要死,家具都没几件,这有什么好开心的?

转念一想,又安慰自己。人生百年,不过都是在苦苦挣扎罢了,世间万事如花开花灭,随缘而已,并没有什么好计较的。

大概就这意思,但是单独把这两句拿出来,哲理性就提升出来了。因为针对范围扩展到人的一生(百年),世间所有的事情(万事),这就把整个诗人态度、作品哲思都提升上去了。

唯有多苦难的人才喜欢思考。孟郊的一生都是不如意的,所以在借车这个小事情上都能悟出一些超越常人的想法来。

他的一生确实太不顺利了。孟郊唯一一次舒心就是中进士的时候,那也是他作品中唯一一次有些轻浪的感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然后很快就恢复了一身正义的、苦吟诗句的老古董形象,在中唐复古风中成为代表,并因此影响了宋诗的风向。

如何理解孟郊的诗句“百年徒役走,万事尽随花”?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