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為什麼能成為詩聖,又聖在何處?

5問天


既然能成為後人所稱頌的“詩聖”,取得如此成就必有其原因。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積極向上

他吸取了儒家思想的積極方面,把“窮年憂黎元”作為中心思想,把“濟時敢殺身”作為一貫精神,把“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作為畢生追求的理想。


親身經歷,感同身受

他的才華與李白不相上下,可境遇卻大不相同。後者享受著榮華富貴、天子的寵愛,而杜甫日子過得緊緊巴巴,一生歷盡艱難,幾經曲折,最後四處飄泊,客死船頭。

對官場黑暗、社會腐敗、生活貧困有深刻體會,又能行萬里路,到過江浙、吳越、齊魯、燕趙、關中、四川、湖湘等地,走了大半個中國,擴大見聞,瞭解各地名勝、山川風物,為寫詩打下了堅實的生活基礎。


知識豐富,卻不迂腐在前人的理論裡

讀過萬卷書,能較正確地處理繼承和批判的關係。

強調多學習古代遺產,“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別哉偽體近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不僅學習詩經、楚詞、流魏古詩的優良傳統,而且對六朝詩人,如謝靈運、何遜等的長外,如聲韻、詞采等方面注意借鑑,對於吳歌西曲注意學習,即使是唐代的前輩詩人,如王、楊、盧、駱,他也與當時的“輕薄為文”的人不同,對於他們“凌雲健筆意縱橫”能給予極高的評價。正是由於強調學習,能充分地吸取前人作品思想藝術和藝術技巧的精華,才使得他的創作能“下筆如有神”地呈現出燦爛的光輝。


創作態度嚴謹

他會“新詩改罷自長吟”地反覆修改,不斷提高,也會“語不驚人死不休”。

沒有這種認真的精神和一絲不苟的態度,他要取得這樣,被後人稱為“詩聖”的成就,也是不可想像的。

總之,思想、生活、讀書、嚴謹寫作這四者成就了他。


我是冰娉


首先說說什麼是聖?聖本意是通達事理。引申指精通某種學問或技藝並有極高成就的人。

杜甫是造諧極高的詩人,因此得名詩聖,歷來對他評價極高。宋代秦觀在《韓愈論》中把杜甫與孔子相比:“…杜子美之與詩,實積眾家之長,適其時而已。…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謂集大成。嗚呼,杜氏…亦集詩文之大成者歟”明朝白沙學派監主陳獻章,在《隨筆之六中》曰:“子美詩之聖,堯夫更別傳。後來操翰者二妙少能兼。”,至此正式成名詩聖。

杜甫所以成為詩聖,我認為主要有三點:

1.忠君愛國。任何一個稱聖者,除了才藝過人外,必須具備愛國的情愫。杜甫在他的詩歌中充分表達了這一點。在《前出塞九首》中寫道:“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功名圖麒麟,戰骨當速朽。”在《敬寄族弟十八使》:“公若登臺輔,臨危莫愛身。”在《奉送嚴公入朝十韻》中寫道:“男兒死無時”

2.心繫蒼生。杜甫詩之一大特點是,置身民眾之中,體恤他們的疾苦,為他們呼號,表達對現實的憤怨。大家最熟悉詩句,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自京赴奉先詠懷》:“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北征》:“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

3.詩稱“詩史”。杜甫耕耘寫作克勤克苦,精益求精。他的名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等,便是自身的寫照,也垂範後人。他的詩是那個時代的歷史,他的詩成就極高,對詩歌發展(如律詩,組詩)也貢獻極大,在中國和世界都影響很深。


用戶泰和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杜甫被稱為 “詩聖”是有原因的

如果說“詩史”的稱號是從杜甫作品的歷史價值角度來評價的話,那“詩聖”則是一個較為全面的評價也是最高評價。

最早把杜甫稱做“詩聖”的,是明代前期的陳獻章。



陳獻章

陳獻章(1428年—1500年),字公甫,別號石齋,廣東廣州府新會縣(今江門市新會區)白沙里人,故又稱白沙先生,世稱為陳白沙。明代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廣東唯一一位從祀孔廟的大儒,是明代心學的奠基者。

對杜甫創作作出全面的評價並推至最高地位的是唐代的元稹。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唐朝大臣、詩人、文學家。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人。元稹與白居易同科及第,結為終生詩友,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形成“元和體”,詩詞成就巨大。他在為杜甫所寫的墓誌銘中寫道:“... 苟以為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在這方面又推進一步的是宋代的秦觀。



秦觀(1049年—1100年),江蘇省高郵市人,字少遊,一字太虛,別號邗溝居士,學者稱其淮海居士。蘇軾曾戲呼其為“山抹微雲君”,北宋婉約詞人。

他在《韓愈論》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秦觀寫道:“... 杜子美之與詩,實積眾家之長,適其時而已。...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嗚呼,杜氏...亦集詩文之大成者歟。”“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評價孔子對我國過帶文化所作的總結整理之功的讚語,這是所謂的“聖人"的事業。秦觀雖然還沒稱孔子為詩聖,但已把杜甫比為詩壇上的集大成者了。

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礌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

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他揭示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一生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為“詩聖”。


杜甫又聖在哪裡

杜甫在日常生活中的許多詩作中充分表露了他的至情至性。這種發自天性的深厚感情,與他對祖國、民族和人民所懷的大愛一樣至死不衰,支持著他一生為蒼生社稷泣血呼號。杜甫的聖於情,體現了歷代中國人理想中的古心"聖人”之心,正是他能聖於詩的根本原因。

杜甫在詩歌中為自己提煉的形象是孤獨無力的“腐儒”和衰老窮愁的“野老”。前者側重於內心,後者側重於外表。二者融合成一個平凡而偉大的“詩聖”形象。

他雖有經天緯地之志,卻無扭轉乾坤之力。他不懈地探求拯世濟民的大道,卻無人理解,寂寞終生。然而他關懷蒼生黎民的熱腸一刻也沒有變冷。他不肯趨走風塵,不善逢迎,堅持用拙存道,心跡雙清,所以只能窮困潦倒,自甘老醜。但他能夠在生活中隨時發現人間真情,善於用幽默調侃排解苦難。他真誠地袒露自己的苦惱,坦率地嘲弄自己的困境。

在杜甫之前,從未有一個詩人能將自己的性情面目如此鮮活地突顯在詩作中,使後代讀者與這位“詩聖”如此親近。他有著"聖賢“之心,卻沒有聖人般高高在上的距離感。這也是杜甫被後人尊為“聖人"的重要原因。


颶風1968


第一種看法是,"詩聖"是積眾詩家之長,即"集大成",是偏於藝術分析的。

第二種看法是,"詩聖"標舉的是"本性情,厚倫紀,達六義,紹三百",是偏於教化標準的。

秦觀曾說:"於是杜子美者……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不積諸家之長,杜氏亦不能獨至於斯也,豈非適當其時故耶?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杜氏,韓氏亦集詩文之大成者歟!"

清宋犖《漫堂說話》:"蓋天地元氣之奧,至少陵而盡發之,允為集大成之聖。"

杜甫在詩歌藝術上取得了集大成式的成就,可謂眾體兼備,眾體皆長,繼往開來。他擅長古體和律詩,但其實諸體兼備。他創造性的拓展了詩歌語言的張力,如《秋興八首》。他的詩歌幾乎無所不包,上至君王,下至販夫走卒,無人不入其詩。風景,羈旅,詠史,抒懷,唱和,時事,宴遊,幾乎涵蓋了所有題材。

杜甫獨得聖人刪詩之本旨,他變化而不失其正,本性情,厚倫紀,達六義,紹三百。換言之,完美契合儒家正統的詩教觀,他的詩歌稱為詩史,這是風刺,他的情感有力但又剋制,這是敦厚,所以說詩聖這一評價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詩歌創作被認為是著眼於教化,有益於道的。


遇見你是藍色的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現實主義詩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會寫實著稱。杜甫家族出於京兆杜氏的分支,唐朝時京兆杜氏都多自稱為杜陵人,所以杜甫晚號杜陵。因其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又稱杜少陵、杜草堂(曾隱居於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與李白並稱“李杜”,為了與晚唐的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又稱作“大李杜”,明清以後也常被尊稱為“老杜”。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在身後,杜甫的作品最終對中國古典文學和日本近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作品集為《杜工部集》。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以風格渾樸沉鬱著稱。相對李白疏朗灑脫的“詩仙”,杜甫被後人奉為“詩聖”。他的詩也因其社會時代意義被譽為“詩史”。

杜甫在其有生之年以及去世後的一段時間,沒有受到多少嘉獎和重視,高仲武編《中興間氣集》專門選錄從肅宗到代宗末年這一時期的詩,竟未選錄杜詩。《河嶽英靈集》亦未選杜詩。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選本中,除韋莊《又玄集》選杜甫七首詩外,其餘選本均不選杜詩。

公元十世紀初,五代詩人韋莊找到了草堂遺址,重新修建茅屋,所以得以保存。

到了宋朝,杜甫的聲名達到了頂峰,蘇軾首倡杜詩“集大成”說,其《書唐氏六家書後一首》詩云:“杜子美詩,格力天縱,奄有漢、魏、晉、宋以來風流。”。

宋朝理學的發展確保了杜甫作為詩的典範和他的至高無上的地位,蘇軾闡釋了理由:“古今詩人眾矣,而子美獨為首者,豈非以其流落飢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他思考的能力鑄就了他的影響力,出於他對建立良好社會秩序的嚮往,他深受政治家的推崇,改革家也學習他對窮人的悲憫,文學家學習他在藝術手法上的創新。清初文學家金聖嘆,把杜甫所作之詩,與屈原的《離騷》、莊周的《莊子》、司馬遷的《史記》、施耐庵的《水滸傳》、王實甫的《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在當代,杜甫對國家的忠心和對人民的關切被重新詮釋為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含義,而他本人因為使用“人民的語言”而受到現代研究者的讚賞。



小李飛哥哥


杜甫之所以被稱為"詩聖",在於兩點:1.杜甫"吾家世業儒",作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詩人,他的詩歌中體現出深厚的悲憫意識,而且這種悲憫情懷不是佛家式的,不是道家式的,而是儒家式的,與儒家的"聖人"孔子的思想相承。有人說杜甫詩寫得好,所以就是"詩聖",這樣說是不恰當的一一詩寫得好可以有多種稱號,為什麼偏偏叫"詩聖"?就是因為前面所說的那樣,他的詩有著"聖人"情懷。2.杜甫的詩對後世影響非常大,後世很多人都學他的詩,以他為祖,即所謂的"一祖三宗",杜甫為一祖、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三宗。從"萬世師表"的角度來說,杜甫在中國古代詩史上的地位,也與孔子在作為傳統中國主流文化之儒學中的地位類似,故有"詩聖"之譽。PS:一直有種說法,"李白之詩可賞不可學",因為李白是超級天才,別人學不到,所以只能欣賞欣賞;而"杜甫之詩是可賞亦可學",因為杜甫雖也有天賦,但主要還是靠後天的努力。話雖如此說,後世學杜甫之人,也無一人達到杜甫的水準。


老羅閱讀課


杜甫,字子美,常自稱少陵野老。後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府中任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

杜甫自幼好學,知識淵搏,頗有報國之志。但在那個動盪的封建統治年代,壯志難酬。杜甫接近人民,同情勞苦大眾,對當時的封建統治有較深的認識。

他的詩歌,大多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格律工整,對仗嚴謹。形像生動地描述、反昳出當時的政治腐敗現實,表達了底層百姓的願望。杜甫的許多詩歌作品,揭示了唐代由開元、天寶盛世到分裂衰退的歷史過程,堪稱“詩史”。他的詩作,借用詩歌各種藝術風格,沉鬱寫實,語言精煉絕響,具有超高的文字表現力,極大地發展了《詩經》以來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詩人的絕代大家。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一代詩聖,名副其實!!!


心遠219374159


詩,便是詩文的意思

聖,指品德,行為,智慧高尚的人

我們看杜甫生平詩文,可以發現,無不是憂國憂民,由心而發。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所想的是天下文人不用忍飢挨餓,他所希望的是天下寒士俱歡顏。當時是,他自己的茅屋還為秋風所破,他卻說,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願意用自己的苦難,換眾生的歡喜,我想,這不僅僅是他的願望,更是他此生追求的目標。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聖人未必金玉滿堂,終有一心繫蒼生無憂,行天道而無己,致己道而無身。

若水


國學經典鑑賞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杜甫被後世尊稱為詩聖,最主要的是他的詩很詳細的描繪了唐朝這個時代吧。大家讀了他的詩覺得很有感受,很輕易的就能感受到當時的大環境吧。而且他的詩流傳下來的有很多,而且還蘊含著很深的哲理啊


阿三不在家


詩聖:實至名歸

說杜甫是“詩聖”,應該沒有爭議,因為文學史早已為他蓋棺定論。

他所以獲此殊榮,是因為他一生追求“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理想,即便晚年潦倒江湖時仍不改初衷,仍堅守“兼濟天下”的儒家傳統。除此之外,還因為他不僅僅是唐代,還是整個中國古典詩歌史上最偉大的詩人,甚至都不需要加“之一。”因為一千多年來,他的詩歌在一代代華夏兒女的心口傳頌,成了婦孺皆知的詩歌聖徒。

在杜甫那鋒利無比的詩筆之下沒有粉飾的美景,只有展開在大地上的苦難民眾的群雕:無奈的壯丁,呼號的老婦,襤褸的難民,無家的兒童……只有這些被苦難籠罩的弱勢群體,才能進入他的視野,才能進入他的詩行。

只要翻開《全唐詩》杜甫卷,我們就能發現,他的詩作題材廣泛,表達厚實、沉重,彷彿用詩行為“安史之亂”的受難者營建了一座紀念碑。在這座紀念碑上,他不但刻錄了人民的流離失所,也描繪了一個時代的深重災難。然而,他的詩歌也並不一味地悲觀絕望,他還讓我們看到,在那些瀕臨絕境的人們身上,依然保持著美好的人性,充滿著對同類的愛、悲憫與柔情。

可以這麼說,在“安史之亂”那個極端的年代裡,是杜甫創造了唐詩中極其寶貴的苦難美學。

情聖:當之無愧

說杜甫是“情聖”,你可能一瞬間大腦死機。別緊張,我們來重啟一下。

是的,一生苦逼,用情專一的杜甫,確乎與“情聖”八竿子打不著。但說這話的是梁啟超。梁可是一言九鼎的人物,那就不是一個玩笑,那就值得我們探究一下了。

既然是“情聖”,我們就來看看他怎麼個“情聖”法。

先看看他對妻子和家人的情: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這首《羌村三首》中的詩句,是寫詩人“安史之亂”落荒而逃,終於回家與妻子會面的情景,是不是寫盡了夫妻相依為命的真摯情感?

在一夫多妻的唐朝,杜甫只娶過一個妻子楊氏。夫妻倆的關係非常好,30年相濡以沫,不離不棄。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這首《月夜》則更感人。寫的是被“安史之亂”圍困的詩人,在一個月夜想念家人的思念之情。看看,除了描繪想象中妻兒的音容外,還直接寫出了相思的淚水,而且毫不難為情。

為什麼?因為他太愛自己的妻子了。

再來看看他對其他女性的情: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雲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這首《佳人》,感同身受般寫盡了對一位零落到與草木相依的美女的理解與憐憫。

再想想他在《石壕吏》中,對那位向抓兵官吏哭訴老婦的體恤與同情,彷彿面對的是他自己年邁的母親。

一個人僅僅痴迷於對異性的愛,至多可以稱為“情種”,只有對人類充滿了大愛的人,才可能成為“情聖”。

杜甫正是這樣,艱難的世事和困苦的生活,將他與大地和人民融為了一起,也使他的胸懷變得大地般寬廣,使他的心地變得河流般綿柔,使他的詩作變得憂鬱中飽含溫情。

由此,我理解梁啟超所謂的“情聖”,應該為廣義的情聖,而不限於男女之情。因為縱觀杜甫的一生,他絕對是個情深意切的人,心中充滿了對國家、民族、人民,當然也包括親朋好友,直至妻子和其他各種女性的大愛,正真做到了“在薄情的世界裡深情地愛著”。

他的詩不在遠方

現在許多小迷妹和小鮮肉總喜歡把“詩”和“遠方”聯繫在一起。但我要說,杜甫的詩與“遠方”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他的詩不在遠方,而一直陪伴在我們身旁,並與我們的生活融為了一起。

杜甫雖然逝世1300多年了,但他那沉鬱憂傷的目光,猶如暗夜裡引路的燈盞,一刻也沒有離開過我們。由此,我們不僅可以通過他的詩作認知我們當下的處境,甚至可以通過他的詩作看到我們的過去和未來。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是杜甫偉大的詩人情懷,而不僅僅是他偉大的詩歌,成為了詩壇,也成為了全世界華夏兒女的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