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曖昧到極致的詩詞,可以分享一下嗎?

王平


中國古典文學經典曖昧詩詞

雨中花慢宋·蘇軾

邃院重簾,何處惹得多情,愁對風光。睡起酒闌花謝,蝶亂蜂忙。今夜何人,吹笙北嶺,待月西廂。空悵望處,一株紅杏,斜倚低牆。羞顏易變,傍人先覺,到處被著猜防。誰信道,些兒恩愛,無限淒涼。好事若無間阻,幽歡卻是尋常。一般滋味,就中香美,除是偷嘗。

蝶戀花·春景宋·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減字木蘭花清·納蘭性德

相逢不語,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暈紅潮,斜溜鬟心只鳳翹。待將低喚,直為凝情恐人見。欲訴幽懷,轉過回闌叩玉釵。


才佬鄉土文化


曖昧在中文字典裡是這樣描述的:1、立場和態度含糊,不明朗;2、不光明,見不得人的。3、 男女或同性肉體關係還處於想象段。4、 男女或同性關係還未發展到戀人關係,但是行為舉止和戀人關係差不多。

要說玩曖昧,很多詞人都深諳此道。不過除了歡場調情和赤裸裸的挑逗。我更喜歡那些描寫初戀的那種欲說還羞的朦朧美。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首我喜歡的詩詞。

相逢不語,一朵芙蓉著秋雨。

小暈紅潮,斜溜鬟心只鳳翹。

待將低喚,直為凝情恐人見。

欲訴幽懷,轉過回闌叩玉釵。

這首來自納蘭性德的《減字木蘭花》。

相逢時你默默不語,像一朵在秋雨中輕顫的芙蓉。容顏嬌羞而紅潤,鳳翹斜插在你的鬟間。等到想要低聲喚你,又怕深情凝望,叫別人看見。想要一訴離愁,可你已轉過身去,只能拔下玉釵在回闌輕叩。

描寫一個含羞少女,就像一朵帶雨滴的荷花,臉龐羞得泛起紅潮,嫵媚迷人。乍一相逢,機會難得,有多少話要互相訴說,但又怕別人看見,只好匆匆離開。但少女輕叩玉釵的舉動,卻給了作者峰迴路轉的欣喜,雖未明言,卻芳心盡付。

最後帶給大家幾首原創詩詞,請大家多指教。

1《蝶戀花》之佳人

雲捲雲舒春暗度。蝶影盈盈,點點桃花雨。

粉面誰添霞幾縷,聲聲入耳風流句。

莫費求凰弦上曲。淺笑輕嗔,心已偷偷許。

欲展眉峰還又聚,今宵怎向郎邊去。

2《菩薩蠻》之佳人

翠林春暖黃鶯曉,傾心一遇還草草。

一念苦相思,郎君知不知。

衷腸頻欲訴,見卻羞無語。

妙目巧流波,何須諾允和。

3《卜算子 》之佳人

釵鳳鬢飛斜,懶去菱花對。

月裡鞦韆笑語聞,深夜還無寐。

杏眼媚如絲,桃臉嬌如醉。

牆外誰家琢玉郎,惹了愁滋味。


美人絕色


要論寫曖昧的詩詞,誰都比不過李後主李煜。

李煜的大周后身患重病,妹妹經常來宮中探望皇后姐姐。一來二去,李煜便愛上了豆蔻年華的小姨子。於是兩人便經常在宮中揹著大周后幽會,這種愛上小姨子的故事本來就極有看點,李後主本身又極有才情,寫了很多描寫和小姨子郎情妾意的曖昧詞。

且看李煜寫他和小姨子偷情的詞:

《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

花明月暗籠輕霧,

今宵好向郎邊去。

剗襪步香階,

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

一向偎人顫。

奴為出來難,

教君恣意憐。

這首豔情詞狎暱真切,極其香豔曖昧,描繪的就是李煜和小姨子偷情時的情景。其中這兩句“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是說,小周後一步步邁上香階,怕被別人發現,於是脫掉了鞋子光著腳,把金縷鞋提在手裡,躡手躡腳地去會情人。

李煜和小姨子的風流韻事不久便被周娥皇知道了,對纏綿病榻的大周后來說,遭到夫君和妹妹的雙重背叛,頓時心灰意冷。不久就撒手人寰了。李煜在大周后過世之後不久,就正式立小姨子為皇后,史稱“小周後”。

李煜的詞有多曖昧?“秋水”這個用來形容女人眼波流轉的詞就是李煜發明的。同樣也是寫小周後的:

銅簧韻脆鏘寒竹,

新聲慢奏移纖玉。

眼色暗相鉤,

秋波橫欲流。

雨雲深繡戶,

來便諧衷素。

宴罷又成空,

夢迷春睡中。

李煜的香豔曖昧之詞,已經在文學史上留名了。若談論曖昧香豔的詩詞之作,一定不會漏過李後主的這首。

北魏靈太后胡充華,也作過一首極其曖昧的詩來思念她的情人楊白華。

胡充華在北魏宣武帝生前,只是一個普通嬪妃而已。南北朝時期佛教很興盛,皇帝普遍沉迷佛教,廣建佛寺。靈太后早年在一個寺廟裡做尼姑,一次機會被宣武帝召進皇宮講佛經。胡充華抓住機會,成為了皇帝的嬪妃。生了兒子,如願繼承了皇位,於是胡充華成了靈太后。

太后年輕守寡,耐不住寂寞,急需身邊有一個情人。北魏名將楊白花,長得一表人才,被太后相中,做了太后的裙下之臣。

對太后而言,楊白花不僅僅是肉慾,靈太后對楊白花的感情是發自內心的。靈太后越來越依賴楊白花,可楊白花不這麼想。對一個有志向和抱負的男人來說,這種事情很屈辱。被這種屈辱之情折磨著,楊白花終於逃離北魏,叛逃到南朝。

靈太后對楊白花的一片真情無處宣洩,思念之情時刻折磨著她。在這種感情下,靈太后做了一首詩,並譜上曲,讓優伶日夜吟唱:

楊白花

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

春風一夜入閨闥,楊花飄蕩落南家。

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

秋去春還雙燕子,願銜楊花入窠裡。

靈太后在這首詩裡,暗寫了與楊白花的戀愛。“春風入閨闥”,比喻春心蕩漾,極其曖昧。詩中又說“願銜楊花入窠裡”,期望著再和情人繾綣恩愛。

這首詩也傳到南朝,可惜聽到這首詩的楊白花卻再也沒回來。


蝴蝶迷君


曖昧到極致的詩詞,那我就說一首詩,一首詞吧。

李後主偷情小姨子算不算曖昧。如果算。那這首《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當仁不讓,定是世間最曖昧的詞了。

《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

花明月暗籠輕霧,

今宵好向郎邊去。

剗襪步香階,

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

一向偎人顫。

奴為出來難,

教君恣意憐。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在鮮花盛開,淡月朦朧,輕霧迷濛的晚上,可以與你相見。手提著繡鞋,光著襪子一步步邁上香階。在堂屋的南畔我終於見到了你,依偎在你的懷裡,身體仍止不住的發顫。你可知道我出來見你一次是多麼的不容易,你要好好憐惜。

李後主真是個豔文大才,你看他描寫的,“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提著繡花鞋,光著襪子。“一向偎人顫”。依偎在懷裡,還在顫抖。描寫的多生動。大概的情況就是,李後主的周王后,生病臥床。李煜與王后的妹妹偷情,然後寫下了這首詩。當然,周王后死後,周王后的妹妹,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小周王后。

詩的話,個人覺得元稹的《離思》當時最“曖昧的了”。

離思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大概的意思就是,我曾經看到過滄海,別處的水,在我眼裡就不是水了;看到過巫山的雲,別處的雲便不能稱其為雲了。倉促地從花叢中走過,懶得回頭顧盼(戴建業戴教授說,這句應該這樣翻譯,一排排的美女從我面前走過去,我看都懶得看一眼);為什麼會這樣呢?一半是因為修道人的清心寡慾,還有一大半是因為你。(戴教授說,“元稹這個鬼東西,這首詩寫完還沒有幾天,就跟別人談戀愛去了”。笑的我眼淚都快出來了)

要說曖昧,這首詩真正是曖昧到了極致。雖然大家常說的曖昧,是男女戀愛。或者還沒有公開的戀愛,貶義一點的,可以講偷情為曖昧關係。而這首詩是元稹懷念亡妻之作。我卻也覺得這也是一種“曖昧”。這是一種非常褒義的“曖昧”。


暮秋鴻雁


“一樹梨花壓海棠”是我讀到過最曖昧的詩了,在瞭解到這背後的故事以後更覺得有意思,我們的大文豪蘇軾的確才高八斗,讀來讓人覺得意味深長啊。

原詩是這樣的:“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話說故事發生在北宋年間,當朝的尚書郎中張先位高權重,比蘇軾大了40多歲,卻很欣賞他的才華,於是兩人就結為了一對忘年之交。話說這個張先,父親就是個做官的,自己生於書香門第,又仕途安穩,可以說一輩子都過著榮華富貴,衣食無憂的生活。而且張先本人的“身體”那也是好得不得了,府上有許多姬妾。

據說張先在80歲高齡的耄耋之年,還娶了一位18歲的小妾,一度在坊間傳為笑談。當時的新婚宴上,張先滿頭白髮,面對著只有18歲的美妾,仍然滿面春風地賦詩一首:“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髮。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看得出來這位張先張老伯確實非常有“性”致,一把年紀了還能“老牛吃嫩草”。

席間的蘇軾聽完,當即也唱和了一首詩:“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把張先的滿頭白髮比喻成“一樹梨花”,又把年輕貌美,身著嫁衣的嬌妻比喻成“海棠”,一句“一樹梨花壓海棠”,一個“壓”字,當真是點睛的妙筆。據說張先聽完當即哈哈大笑,拖著蘇軾連連敬酒,也確實只有蘇軾這樣的天縱奇才,才能寫得出這麼“惟妙惟肖”的詩句了。





如玉心


宋代有一位詞人名叫張先,人稱三影先生,其名句為“雲破月來花弄影”、“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可見此人對影字的鐘愛。

這位文人一生不愛問政治,唯詩酒風流,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在他八十歲的時候還納了位如花似玉的妙齡少女為妾。大文豪蘇軾是他的好友,在他舉行婚禮的那天也應邀出席。張先見自己的美妾軟柳嬌柔、杏花煙潤,不禁得意萬分,做詩一首: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髮。

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

蘇軾見紅顏鶴髮相攜甚為新娘叫屈,又見張夫子搖頭晃腦的陶醉相,不禁想諷刺他一下,當即賦詩一首相和: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

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梨花指蒼蒼白髮的張先,海棠指嬌美的小妾,一個壓字形象有味,這詩裡的旖旎風光,讀者自可想象。可蘇軾卻不知,老夫少妻原有真愛,據說張老夫子死後,小妾絕食而亡,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信也!


雪裡幽香



賀鑄(1052~1125)的《薄倖》:淡妝多態,更的的(di三聲,明媚的樣子),頻回眄睞(mian'lai三四聲,斜眼看)。便認得琴心先許,欲綰(挽)合歡雙帶。記畫堂,風月逢迎,輕顰(pin二聲,皺眉頭)淺笑嬌無奈。向睡鴨爐邊,翔鴛屏(屏風)裡,羞把香羅暗解。


(下闕)自過了燒燈(元宵節放燈)後,都不見踏青挑(應為跳?)菜。幾回憑雙燕,丁寧(叮嚀)深意,往來卻恨重簾礙。約何時再,正春濃酒困,人閒晝永(長)無聊奈。厭厭(懨懨)睡起,猶有花梢日在。



這是我讀到最為曖昧乃至香豔的一首詩詞了,都不好意思朗誦了,也背誦不下來。

同樣是賀鑄的《感皇恩》:蘭芷滿汀洲,遊絲橫路。


羅襪塵生步,迎顧。整鬟(環形髮結)顰黛(dai四聲,畫眉的青黑色顏料),脈脈兩情難語。

細風吹柳絮,人南渡。(下闕)回首舊遊,山無重數。花底深,朱戶何處。半黃梅子,向(到)晚一簾疏雨。斷魂分賦與,春將去。

蘇軾寫,蜀主孟昶與花蕊夫人夏夜納涼摩訶池的《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ji一聲)枕釵橫鬢亂。

(下闕)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流星)度河漢(銀河)。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在北斗第五星玉橫的北面的兩顆星的名字)低轉。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知道)流年,暗中偷換。

南宋史達祖《夜合花》:柳鎖鶯魂,花翻蝶夢,自知愁染潘郎(潘岳即發早白的美男子潘安)。輕衫未解,猶將淚點偷藏。



念前事,怯流光,早春窺,酥雨池塘。向(過去)消凝裡,梅開半面,情滿徐妝(半老徐娘,南朝徐昭佩以半面妝對梁元帝,帝怒而去,此喻梅花也可能指人)。

(下闕) 風絲一寸柔腸,曾在歌邊惹恨,燭底縈香。芳機瑞錦,如何未織鴛鴦?(後悔了!)人扶醉,月依牆,是當初,誰敢疏狂!把閒言語,花房夜久,各自思量。







李商隱《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犀角中有一點靈性的紋理,故名)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組)射覆(一種遊戲)臘燈紅。嗟(嘆息)餘(我)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類似,如同)轉蓬。


北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地兩Rabbicatts229081


曖昧一詞最初出自漢代蔡邕 《釋誨》:

“若公子,所謂覩曖昧之利,而忘昭晢之害,專必成之功,而忽蹉跌之敗者已。”

曖昧有兩種意義:

⒈含糊的,不明朗的。多指態度和用意。

⒉不可告人的,不光明的。多指行為。

後這一詞多用於情愛關係上。多指彼此有好感,兩人之間的關係遠比普通朋友親密,但又沒有達到正式確立關係的地步。

從古至今,也有許多描寫曖昧的詩詞,最先想到的是李清照的《點絳唇·蹴罷鞦韆》: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詩歌描繪了愛情初次萌動的情景。真實而生動。

初春早晨的花園中,身著羅裳的少女蕩著鞦韆,春光明媚,衣袂飛揚,額頭上滲著晶瑩的汗珠,身上的輕衣被汗浸透,變得透明。蕩累了的少女,從鞦韆上下來,手有些麻卻懶得活動一下。

這時乍見客來,少女如受驚的小鹿,來不及穿鞋子,鬢髮散亂,金釵墜地。害羞地想要快步離去,但又對來客十分好奇,想見又不敢見,只好藉助“嗅青梅”的細節來掩飾自己,以便多看幾眼。

驚詫、惶惶、含羞、好奇、愛戀一系列的心理動態被栩栩如生刻畫出來。朦朧、含糊、曖昧的情愫靜靜瀰漫。

除此之外,宋代朱淑真的曖昧則更為濃烈,詳見下詩:

《清平樂·夏日遊湖》

宋·朱淑真

惱煙撩露。留我須臾住。

攜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黃梅細雨。

嬌痴不怕人猜。隨群暫遣愁懷。

最是分攜時候,歸來懶傍妝臺。

這首詞描寫作者和情人夏日幽會、情意纏綿繾綣的過程。

上片寫女主人公隨同戀人一起遊湖玩樂的情景。

“雲煙霧氣還夾帶溼露,遊玩後竟短暫地把我留住。攜手欣賞盛開的荷花,歡快地在湖邊小路上漫步,忽然下起了黃梅細雨。”

下片寫她在玩樂中忘記了一切,回家後又陷入孤寂愁苦的境地。

“嬌憨痴情溫柔嫵媚不怕人猜,相親相愛不顧羞怯躺倒人懷。最難過的是和他分手的時候,回家後百無聊賴懶於靠近妝臺。”

慢慢的曖昧情愫像要滿溢而出,前後的強烈對比,更顯得這一情感的深、濃。

李白的曖昧比起以上兩位藏的更深。

《三五七言 / 秋詞》

唐·李白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此詩寫在深秋的夜晚,詩人望見了高懸天空的明月,和棲息在已經落完葉子的樹上的寒鴉,也許在此時詩人正在思念一箇舊時的戀人, 此情此景, 不禁讓詩人悲傷和無奈。

全詩前兩句都在寫景,渲染孤寂氛圍,只最後拋出“相思”二字,表達了自己的情感。曖昧情愫思思繞繞,縷縷飄散在清冷月光下。





用戶4366885333506279


釵頭鳳《相思怨》

秋風吼,黃花瘦,

一彎殘月勾心走。

交流淺,相思淡;

借酒澆愁,獨酌誰伴?

嘆!嘆!嘆!

纖纖手,鴛鴦扣,

半推半就消魂久?

時間短,激情散;

憔悴花容,淚流滿面。

怨!怨!怨!


靈猴問天三農詩人作家


對“曖昧”這個詞,有書君個人理解,應該指的是一種模糊不清的,只可意會、不可明說的感情吧。

其實,我們都知道,在情感的世界裡,含蓄地吐露心聲,有時候,比直截了當地表白,更具有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

在這裡,有書君想和大家分享唐朝女皇武則天一首曖昧到極致的詩詞《如意娘》,以及它背後所隱藏的故事。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話說武媚娘作為唐太宗朝的才人,始終得不到皇上的恩寵。

在唐太宗生命的最後日子裡,頗有心機的武媚娘,早就暗度陳倉,與當時的太子李治眉來眼去了。

這李治本就是性格軟弱之人,有很強的戀母情結。面對御姐類型的武媚孃的誘惑,更是毫無免疫力。兩人躲過老皇帝的目光,偷偷的滾到了一起。

及至唐太宗駕崩,李治順理成章的登上了皇位。按照慣例,作為先皇的妃子,武媚娘被送進了感業寺。她原本指望著李治能救她於苦海,讓她早日回到宮中,獨佔榮寵。

不料,這一等,就是四年。

一開始,新皇帝還對她心心念念。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政務的繁忙,再加上後宮佳麗三千,也就慢慢的淡忘了這個曾經讓他戀戀不捨的女子。

作為曾經能馴服烈馬的女中豪傑,武則天可不願意像尋常女子那樣,伴著青燈、佛經,消耗完自己的青春。在尼姑庵裡終老,這是她絕對不能接受的。

但是她也明白,自古帝王多薄情,既然李治可以喜歡她,自然也可以喜歡上別的女人。

她該怎麼辦呢?愁腸百轉間,面對著暮春的景色,感嘆著流光的飛逝,武則天的內心充滿了悲涼與不安。

忽然,她心中有了主意。她知道皇帝是個優柔寡斷、容易心軟的人,不如把相思之情傾訴於紙上,或許能重新吸引回他的關注。

於是,百感交集中,武媚娘提筆,一首《如意娘》一蹴而就。

“看朱成碧思紛紛”,首句就相當的曖昧,賦比興兼具。

表面上看,是說春天的時光就要過完了,曾經的奼紫嫣紅,紛紛離開枝頭,而綠蔭卻越來越濃了。

實則,表達了自己深深的思念之情。正因為我一心牽掛著皇上,神不守舍的,才會目光迷離,將紅的也看成是綠的。心境怎麼也不能靜下來。

更深層的意思,是想表明:可憐我一個弱女子,孤單一人,沒有人扶持。正如紅花失去了綠葉的相扶,不能長久。暗喻自己命運的不幸。

“朱”和“碧”,強烈的色彩反差,構成了視覺和情感上的強烈對比和衝擊。雖然是暮春時節,但眼前的綠意,卻讓人的心中倒添涼意。

“憔悴支離為憶君”,從外表寫到內心,似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味道。

雖然,我被遺棄在這裡,但我卻不敢有絲毫的埋怨。只是默默地祈禱,希望有一天能與陛下重逢。

這兩句詩,顯得無比的落寞與哀怨,道盡了一個思婦內心無限的淒涼與牽掛,又怎能不讓人為之動容。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含有幾分的決然,又有幾分的高傲,也有一點小小的乞求。

你相信我對你的感情嗎?如果你還對我的一片真情表示懷疑的話,那儘管來打開我的箱子,我因為思念留下的淚水,把石榴裙都染得斑斑淚痕,洗刷不掉了呢。

說相思,卻不直言相思,而是從“看朱成碧”,“憔悴支離”,乃至到淚跡斑斑的裙子上,側面反映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這樣曖昧的傾訴,反而能將情感渲染得愈加的濃烈。

所以,當看到這首詩時,多情皇帝李治一顆柔軟的心一下子被打動了,他不禁也流下了眼淚。

他覺得,作為堂堂的一國之君,竟然連一位弱女子也保護不了嗎?於是,皇帝終於排除了萬難,迎接武則天回宮。

不得不說,武則天是個心機極深的女子。

她明白皇帝的軟肋所在。所以,一首曖昧的詩,便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幫她扭轉人生的命運走向。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