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人是怎么听音乐的,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

和我生猴子


专业和业余的人欣赏音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我觉得,业余人士更多的是感性思维,专业人士更多倾向于理性思维。业余人士因为专业知识的认知局限,更多的是听音乐给他直接的感受和直达的情感,是整体的感觉,偏于感性。专业人士因为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自然而然地在欣赏音乐时,更多地运用了已知的知识,从音乐的具体表现去分析,比如:风格、情感、旋律、编曲、演唱、和声、录音、缩混等音乐细分角度去欣赏和分析,当然,每个专业人士欣赏音乐的侧重角度也不太一样,一般来说都会倾向于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金点之音


对于中国的80后及之前的人来说,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学校的音乐课程基本是摆设,所以在乐理方面几乎全是“乐盲”,90后以后也不乐观。所以毫无疑问,“不懂音乐”的人,始终是绝大部分。虽然我们说不上太多的所以然来,但我们同样长着两只耳朵,同样的享受着音乐。

所以问题来了,听音乐,我们到底需要懂音乐吗?懂音乐与不懂的人,谁听音乐比较幸福?

有人说,当然要懂,别说成为专家,多少懂一些理论知识比较好,要不,听到一首好歌后,不是“好听”就是“我喜欢”,说不出第三句话来了,显得浅显苍白。而且,只有你懂了音乐以后,才会有能力去发现更多真正的好音乐。要不,就一直只能停留在什么流行听什么的阶段。

也有人说,听音乐为什么还要懂音乐?音乐本就是用来愉悦自己的,感觉好听就行了呗。哪怕我一个字不说,音乐它确实令我愉悦了,这就是目的。一定要说出一番专业的话来装下格调吗?需要那么功利吗?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也许很多人很好奇,懂音乐的人,或者说音乐的专业人士,他们是怎么听歌的呢?在成为一名专业人士前后,在听音乐上到底有多大的不同?

我曾在网上看到,有一位音乐制作人用一句话进行总结,这句话是他读研究生时的导师在第一节课讲的第一句话:你再也不会正常地听音乐了。

当然,这个正常不正常是相对以前来说,相对作为一个普通听众来说。从你真正迈入音乐门槛的那一天起,你的耳朵就永远不会回到从前了。如果用两个名词来代表的话,你已经正式由“情感式欣赏”,转向“批判式欣赏”。

其实不只是音乐,对于任何一种艺术,你对它的欣赏水平的提高是不可逆的。当你感觉自己的耳朵和眼睛越来越通透,能瞬间领悟到作品的艺术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但不可能再以当初纯真懵懂的状态去感受它了。比如电影导演,他拍出来任何一部电影,他绝对不认为自己拍出来的是烂片,直到上映以后从观众的反馈才知道。因为他没法以一个普通观众的眼光去感受自己的电影。同理,一个音乐人做出来一张专辑,到底能不能获得听众的喜欢,听众又会最喜欢哪一首,在发行之前音乐人也猜不到。

所以,上面提到的那位音乐制作人,他心里一直有个无法实现的愿望:如果我还能够用我“未受教育的”、公正的、纯洁的耳朵听一遍我自己制作的音乐,那会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

情感式欣赏

我们普通大众对音乐的欣赏,基本就是情感式欣赏。我不懂你音乐制作中各种门道,也捕捉不到乐器演奏的那些小细节,甚至发现不了演唱中的一些细微瑕疵。什么律动啊,音程啊,共鸣啊,和弦啊……都是些什么东西嘛,我只要音乐给我的直观感受。要么旋律悠扬凄美,要么是曲风大气澎湃,要么诉说深情动人,要么节奏劲爆激昂……总之是要直戳人心,让我振奋,或让我流泪,那才是好音乐!

否则,你说得再高级,那也不值一提。

批判式欣赏

批判式欣赏的前提,是你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理论和鉴赏水平,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去表达你发现的东西。比如专业的音乐人士听到一首歌后,大多是这样评论的:

这个底鼓的声音有种空气枕头的感觉。

这个歌手的声音很有颗粒感,气息也充沛,但副歌转调部分稍显生硬。

这首歌和声很饱满,和弦的进行很有意思,小提琴SOLO部分用了弦乐铺底。

我本以为这是一个 Dotted 1/4 Delay,但听到后面发现是一个 1/8 Delay 挂一个 Dotted 1/4 Delay 的压缩链。

批判式欣赏也不是一味地挑刺和批判,优秀的地方要表扬,不足的地方要批评,总之要有的放矢,而不是笼统一句“好听”或“不好听”。

作为一个音乐从业人士,当然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打底,拥有批判式欣赏的能力。但作为普通听众,到底需不需要去掌握这些呢?

“华语乐谈”认为,这个因人而异,顺其自然即可。如果你是热情的音乐爱好者,而且有时间的话,可以去看些音乐理论方面的书,或在网上找相关内容来学习。这个可以是长期性的,让自己对音乐的认识面慢慢地增长,慢慢地拥有能够解析音乐的能力。然后你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越来越美妙的体验,到一定时候回头再看,你甚至想嘲笑当初的自己,仿佛是那只坐井观天的青蛙。

但是,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欲望,仅仅把音乐当成生活中一件调味品,也不必苛求自己去浪费这方面的时间。情感式欣赏所获得的幸福感,并不弱于批判式欣赏,甚至胜过批判式欣赏。因为你选择的范围更广嘛,从罗大佑到王菲,从四大天王到凤凰传奇,从汪峰到刀郎,听到什么都觉得好听。而当你欣赏音乐的眼光越高,发现好音乐却越来越少,整天嫌弃这个挑剔那个,心里反而更孤独。呃,也许这也算“高处不胜寒”吧?

情感式欣赏与批判式欣赏,大多时候很难达成一致,甚至会有强烈冲突的。广受大众欢迎的“好歌”,可能是专业人士眼里的“垃圾”。而专业人士所认可的“高水平作品”,也许没几个普通歌迷喜欢。

比如最近播出的《歌手》第一期,观众投出的前三是华晨宇/周深/MISIA,而网上的专业乐评人更认可的前三是MISIA/袁娅维/黄霄云。这就是情感式欣赏与批判式欣赏的差异:华晨宇炸裂的台风更有视听冲击力,而专业人士喜欢从技术层面去解析,认为MISIA的演唱更加无懈可击。

虽然这样的争议一直都会存在,音乐上商业与艺术的矛盾也永远不会消失,但情感式欣赏与批判式欣赏,却并非一定要趋同一致。

就好比:

吃一道菜,不一定要了解厨师的烹饪过程,只要觉得好不好吃就够了,除非你是一个专业的美食评论家;

在网上读一篇文章,也不一定要弄清文章的构思与写作技巧,只要知道精不精彩就行,除非跟我一样,你也是个天天爬格子的人;

看一场球赛,你也不一定要掌握所有战术理论,只要一句看得过瘾或不过瘾就行……

但是,如果你真的什么都懂的话,当然更好咯。

就音乐方面来说,现实中那些学习音乐理论的人,大都是因为学业或工作,纯粹因为听歌而有意去学习的人并不多。如果你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而去学习,这很好。只是没必要刻意地去学几个音乐专业词汇,就是为了让别人看起来我很懂的样子。

听音乐,不一定非要很“懂”音乐。懂,当然好;但对于大众来说,一切顺其自然,适当了解一些,够用就行,在“情感式欣赏”与“批判式欣赏”之间有一个平衡,也许就是最舒服的听歌姿势了。


DJ大厅


专业的角度来说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吧,就像码农在看源代码的感觉。比如声乐专业的会更注重人声的发音,咬字,音色等。

以前听的时候:emmm,这首歌蛮好听,那首歌很空灵,这首歌古风浓郁,那首歌很燃很炸.....

现在听音乐的时候大概是这样:嗯,前奏是吉他和弦乐,中速,大概是偏流行抒情的风格,估计一会要进键盘了;这儿的低音线条不错,半音下行力度加强了;哇!这片的弦乐和管乐合奏效果真好,倒回去再听一遍;这段失真吉他有点吵,不喜欢;这儿的转调好意外啊,怎么做的?

所以你看到了,听音乐的时候其实很费脑筋的。遇到好的作品,旋律好,和声好,节奏好,各种好,听起来真是享受。如果遇到烂作品那真是种煎熬,1分钟都听不下去。

特别是可能工科生自带的天性,遇见什么东西都想把它解构完看看是什么组成,然后喜欢走路的时候听歌,经常每一步都想踩在拍子上,强迫症无疑......


卡普西洛


学音乐的人听到音乐就像“毒瘾”发作,内心有隐隐的躁动。不同的音乐会带来不同的“发病”表现。

鼓手的日常充满节奏感,不仅爱抖腿,而且是两条腿爱一起抖!吃饭时候爱拿筷子敲,甚至骑电动车都在抖腿?!其实更可怕的是连开车的时候都在练双踩......

吉他手会跟着音乐空气扫弦,点头打拍子;

对于贝斯手来说,即使这首歌编曲配器再多再复杂,戴着多么垃圾的耳机,也能半个音符不落的听出贝斯声!

当你在商场里听到音乐的时候,这时候学作曲的人们虽然脸上可能并无波澜,但脑子里却忙活的要死(控制不了那种):跟着唱谱子,改旋律,配和声,加花,变节奏……

学声乐的平常时不时会开个嗓,听到音乐看到谱子习惯跟着低声唱;

琵琶古筝一类的会经常随时随地展开轮指!

笛子或管乐类则会经常对着空气练习颤指。一不小心就被误会成发羊癫疯了!

听到一首旋律或者看到谱子的时候,学乐器的总忍不住用手指跟着音乐律动敲击,他可并不是随便打打节拍,此时脑子里很可能正在脑补自己乐器演奏这个旋律时的指法!这时候注意观察,不同专业此时手部的动作也不一样。

十个指头全在动的,基本上是学钢琴的;

左手除了大拇指之外,其他四根指头在动的, 基本上是学弦乐的;

两只手除了大拇指剩下指头都在动的,基本上是学吹管乐的;

不光手指动,脚指头也动,还忍不住会摇头晃脑,乐队的乐手!



醉美乐坊


对于学音乐的人来说,听到音乐时候仿佛“毒瘾”隐隐发作一样,音乐风格不同的专业会有不同的“犯病”行为,脚打拍子,摇头晃脑,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等都是不同的操作!

鼓手的日常充满节奏感,不仅爱抖腿,而且是两条腿爱一起抖!吃饭时候爱拿筷子敲,甚至骑电动车都在抖腿?!其实更可怕的是连开车的时候都在练双踩......

吉他手会跟着音乐空气扫弦,点头打拍子;

对于贝斯手来说,即使这首歌编曲配器再多再复杂,戴着多么垃圾的耳机,也能半个音符不落的听出贝斯声!

当你在商场里听到音乐的时候,这时候学作曲的人们虽然脸上可能并无波澜,但脑子里却忙活的要死(控制不了那种):跟着唱谱子,改旋律,配和声,加花,变节奏……

学声乐的平常时不时会开个嗓,听到音乐看到谱子习惯跟着低声唱;

琵琶古筝一类的会经常随时随地展开轮指!

笛子或管乐类则会经常对着空气练习颤指。一不小心就被误会成发羊癫疯了!

听到一首旋律或者看到谱子的时候,学乐器的总忍不住用手指跟着音乐律动敲击,他可并不是随便打打节拍,此时脑子里很可能正在脑补自己乐器演奏这个旋律时的指法!这时候注意观察,不同专业此时手部的动作也不一样。

十个指头全在动的,基本上是学钢琴的;

左手除了大拇指之外,其他四根指头在动的, 基本上是学弦乐的;

两只手除了大拇指剩下指头都在动的,基本上是学吹管乐的;

不光手指动,脚指头也动,还忍不住会摇头晃脑,乐队的乐手!


邂逅你在烟花雨季962


感谢您的提问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专业的人怎么听音乐

如果是站在音乐人的角度去思考,那么就比较好理解一点。

首先会思考这首歌曲的节奏,旋律,以及歌曲和弦的色彩,而这些了就包含了很多乐器组成 如 钢琴 架子鼓,贝斯,吉他,(只是一部分乐器)以及歌曲表达什么样的情绪Emotion,什么样的风格,歌词是什么样的意思,包括整首歌曲的编曲部分,架子鼓的主体节奏,贝斯律动的旋律线条,以及吉他的和弦搭配,主音吉他的solo,等等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专业的音乐人必须的音乐素养

第二个问题 专业的音乐人和普通人听音乐的区别在于 前者(专业音乐人)会去学习思考和分析整首歌曲,并且把它吸收消化,而后者(普通人)就不必在意这么多的问题,大多数后者不会在意太多可能会去欣赏歌曲的歌词 ,歌手的声线,歌曲的传唱度,和整首歌曲的大体情绪,简而言之专业音乐人听音乐要比普通人听音乐分析的更透彻一些,以便于学以致用。

个人观点 ,谢谢大家支持!





吉他阿浩


对于学音乐的人来说,听到音乐时候仿佛“毒瘾”隐隐发作一样,音乐风格不同的专业会有不同的“犯病”行为,脚打拍子,摇头晃脑,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等都是不同的操作!

鼓手的日常充满节奏感,不仅爱抖腿,而且是两条腿爱一起抖!吃饭时候爱拿筷子敲,甚至骑电动车都在抖腿?!其实更可怕的是连开车的时候都在练双踩......

吉他手会跟着音乐空气扫弦,点头打拍子;

对于贝斯手来说,即使这首歌编曲配器再多再复杂,戴着多么垃圾的耳机,也能半个音符不落的听出贝斯声!

当你在商场里听到音乐的时候,这时候学作曲的人们虽然脸上可能并无波澜,但脑子里却忙活的要死(控制不了那种):跟着唱谱子,改旋律,配和声,加花,变节奏……

学声乐的平常时不时会开个嗓,听到音乐看到谱子习惯跟着低声唱;

琵琶古筝一类的会经常随时随地展开轮指!

笛子或管乐类则会经常对着空气练习颤指。一不小心就被误会成发羊癫疯了!

听到一首旋律或者看到谱子的时候,学乐器的总忍不住用手指跟着音乐律动敲击,他可并不是随便打打节拍,此时脑子里很可能正在脑补自己乐器演奏这个旋律时的指法!这时候注意观察,不同专业此时手部的动作也不一样。

十个指头全在动的,基本上是学钢琴的;

左手除了大拇指之外,其他四根指头在动的, 基本上是学弦乐的;

两只手除了大拇指剩下指头都在动的,基本上是学吹管乐的;

不光手指动,脚指头也动,还忍不住会摇头晃脑,乐队的乐手!



知音乐客


这事儿你还得先问问几百年前的小莫扎特,是一种什么体验?

音乐天才莫扎特在大部分人还在玩泥巴的年龄,便开始向音乐家父亲学习钢琴。

当他还没学会识字的时候,就先学会了识谱,还没学会造句呢,就已经开始了作曲。

三岁那年,他能把听到的音乐片段在钢琴上准确无误地弹奏下来。

我们常常说的绝对音感,便是在没有参照音的情况下,就可以辨别出一个声音的具体音高。

四岁时,小莫同学在家里玩涂鸦,起初父亲还没在意,小孩子嘛,总喜欢乱写乱画。但当父亲仔细看了看莫扎特画的东西,才知道这个宝贝正在写一首钢琴协奏曲。

这是一种什么概念?

小提琴天才帕格尼尼一辈子就写出了6部协奏曲,李斯特活到了古稀之年只写出了2首,连大名鼎鼎的贝多芬也就写出了5部。

更可怕的是,莫扎特的父亲一看这个曲子,竟然还有点意思。

七岁的莫扎特就更神了,他用了父亲的一把小提琴,用完后就对父亲说,我的那把小提琴比你的低八分之一音。

众人把莫扎特的小提琴拿来一对比,发现他说的果然没错。小莫扎特的父亲都惊了,辨音高这种技术活,才七岁的莫扎特怎么就能说的这么准确,还能给出“八分之一”这样的数字呢?

在莫扎特的耳朵里,音高就像数轴一样,给他一个音,他就能给你准确地在坐标系中定位出来。

你说莫扎特是个什么体验?我只知道要培养这项技能可苦了他爹。

原本是音乐家的老莫,在生了小莫后便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在家全心全意当奶爸。说是奶爸,其实是虎爸。

他要求小莫当场演奏从未接触过的技巧艰深的乐曲;按照听众临时设想的几个低音即兴作曲,并根据指定的调性当即演奏,用多条手帕将键盘全部蒙住而不影响弹琴……

无论小莫多么疲惫,每次演出几乎都是长达四五个小时。

长期科学、苛刻的音感训练,发掘了小莫扎特的“天赋”。

拥有这种可怕的绝对音感有烦恼吗?当然有。

当时西斯廷教堂有一部被严加保密的作品叫《上帝怜我》,不允许任何人复制。当然,这里的任何人可不包括莫扎特。

14岁的莫同学去教堂随便听了听,一回去就完完整整地写下了所有乐谱。教堂也很无奈,他们只能提前结束了这首曲子的专利保护。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专业的人听到的音乐不止只有音乐,还有乐符,通过一定的专业知识,去欣赏,去品味。


音乐调料沙利


音乐,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听各种音乐。在这一点上,大家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对音乐本身的认识上,却是千差万别的。通俗地讲,就分两种人:一种人“懂音乐”,一种人“不懂音乐”。

前者是有一定音乐理论和鉴赏水平的,但人数占比较小;而后者就是我们普罗大众。

对于中国的80后及之前的人来说,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学校的音乐课程基本是摆设,所以在乐理方面几乎全是“乐盲”,90后以后也不乐观。所以毫无疑问,“不懂音乐”的人,始终是绝大部分。虽然我们说不上太多的所以然来,但我们同样长着两只耳朵,同样的享受着音乐。

所以问题来了,听音乐,我们到底需要懂音乐吗?懂音乐与不懂的人,谁听音乐比较幸福?

有人说,当然要懂,别说成为专家,多少懂一些理论知识比较好,要不,听到一首好歌后,不是“好听”就是“我喜欢”,说不出第三句话来了,显得浅显苍白。而且,只有你懂了音乐以后,才会有能力去发现更多真正的好音乐。要不,就一直只能停留在什么流行听什么的阶段。

也有人说,听音乐为什么还要懂音乐?音乐本就是用来愉悦自己的,感觉好听就行了呗。哪怕我一个字不说,音乐它确实令我愉悦了,这就是目的。一定要说出一番专业的话来装下格调吗?需要那么功利吗?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也许很多人很好奇,懂音乐的人,或者说音乐的专业人士,他们是怎么听歌的呢?在成为一名专业人士前后,在听音乐上到底有多大的不同?

我曾在网上看到,有一位音乐制作人用一句话进行总结,这句话是他读研究生时的导师在第一节课讲的第一句话:你再也不会正常地听音乐了。

当然,这个正常不正常是相对以前来说,相对作为一个普通听众来说。从你真正迈入音乐门槛的那一天起,你的耳朵就永远不会回到从前了。如果用两个名词来代表的话,你已经正式由“情感式欣赏”,转向“批判式欣赏”。

其实不只是音乐,对于任何一种艺术,你对它的欣赏水平的提高是不可逆的。当你感觉自己的耳朵和眼睛越来越通透,能瞬间领悟到作品的艺术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但不可能再以当初纯真懵懂的状态去感受它了。比如电影导演,他拍出来任何一部电影,他绝对不认为自己拍出来的是烂片,直到上映以后从观众的反馈才知道。因为他没法以一个普通观众的眼光去感受自己的电影。同理,一个音乐人做出来一张专辑,到底能不能获得听众的喜欢,听众又会最喜欢哪一首,在发行之前音乐人也猜不到。

所以,上面提到的那位音乐制作人,他心里一直有个无法实现的愿望:如果我还能够用我“未受教育的”、公正的、纯洁的耳朵听一遍我自己制作的音乐,那会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

情感式欣赏

我们普通大众对音乐的欣赏,基本就是情感式欣赏。我不懂你音乐制作中各种门道,也捕捉不到乐器演奏的那些小细节,甚至发现不了演唱中的一些细微瑕疵。什么律动啊,音程啊,共鸣啊,和弦啊……都是些什么东西嘛,我只要音乐给我的直观感受。要么旋律悠扬凄美,要么是曲风大气澎湃,要么诉说深情动人,要么节奏劲爆激昂……总之是要直戳人心,让我振奋,或让我流泪,那才是好音乐!

否则,你说得再高级,那也不值一提。

批判式欣赏

批判式欣赏的前提,是你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理论和鉴赏水平,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去表达你发现的东西。比如专业的音乐人士听到一首歌后,大多是这样评论的:

这个底鼓的声音有种空气枕头的感觉。

这个歌手的声音很有颗粒感,气息也充沛,但副歌转调部分稍显生硬。

这首歌和声很饱满,和弦的进行很有意思,小提琴SOLO部分用了弦乐铺底。

我本以为这是一个 Dotted 1/4 Delay,但听到后面发现是一个 1/8 Delay 挂一个 Dotted 1/4 Delay 的压缩链。

批判式欣赏也不是一味地挑刺和批判,优秀的地方要表扬,不足的地方要批评,总之要有的放矢,而不是笼统一句“好听”或“不好听”。

作为一个音乐从业人士,当然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打底,拥有批判式欣赏的能力。但作为普通听众,到底需不需要去掌握这些呢?

“华语乐谈”认为,这个因人而异,顺其自然即可。如果你是热情的音乐爱好者,而且有时间的话,可以去看些音乐理论方面的书,或在网上找相关内容来学习。这个可以是长期性的,让自己对音乐的认识面慢慢地增长,慢慢地拥有能够解析音乐的能力。然后你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越来越美妙的体验,到一定时候回头再看,你甚至想嘲笑当初的自己,仿佛是那只坐井观天的青蛙。

但是,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欲望,仅仅把音乐当成生活中一件调味品,也不必苛求自己去浪费这方面的时间。情感式欣赏所获得的幸福感,并不弱于批判式欣赏,甚至胜过批判式欣赏。因为你选择的范围更广嘛,从罗大佑到王菲,从四大天王到凤凰传奇,从汪峰到刀郎,听到什么都觉得好听。而当你欣赏音乐的眼光越高,发现好音乐却越来越少,整天嫌弃这个挑剔那个,心里反而更孤独。呃,也许这也算“高处不胜寒”吧?

情感式欣赏与批判式欣赏,大多时候很难达成一致,甚至会有强烈冲突的。广受大众欢迎的“好歌”,可能是专业人士眼里的“垃圾”。而专业人士所认可的“高水平作品”,也许没几个普通歌迷喜欢。

比如最近播出的《歌手》第一期,观众投出的前三是华晨宇/周深/MISIA,而网上的专业乐评人更认可的前三是MISIA/袁娅维/黄霄云。这就是情感式欣赏与批判式欣赏的差异:华晨宇炸裂的台风更有视听冲击力,而专业人士喜欢从技术层面去解析,认为MISIA的演唱更加无懈可击。

虽然这样的争议一直都会存在,音乐上商业与艺术的矛盾也永远不会消失,但情感式欣赏与批判式欣赏,却并非一定要趋同一致。

就好比:

吃一道菜,不一定要了解厨师的烹饪过程,只要觉得好不好吃就够了,除非你是一个专业的美食评论家;

在网上读一篇文章,也不一定要弄清文章的构思与写作技巧,只要知道精不精彩就行,除非跟我一样,你也是个天天爬格子的人;

看一场球赛,你也不一定要掌握所有战术理论,只要一句看得过瘾或不过瘾就行……

但是,如果你真的什么都懂的话,当然更好咯。

就音乐方面来说,现实中那些学习音乐理论的人,大都是因为学业或工作,纯粹因为听歌而有意去学习的人并不多。如果你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而去学习,这很好。只是没必要刻意地去学几个音乐专业词汇,就是为了让别人看起来我很懂的样子。

听音乐,不一定非要很“懂”音乐。懂,当然好;但对于大众来说,一切顺其自然,适当了解一些,够用就行,在“情感式欣赏”与“批判式欣赏”之间有一个平衡,也许就是最舒服的听歌姿势了。


坚持148473444


第一:听拍子,找到整首歌的律动节奏是快是慢?

第二:听旋律,上扬还是下降?是平和?还是急进?

第三:听大小调,悲伤,欢快?温柔还是暴躁?

第四:听调,就是12345678哪个起始音。

第五:听编曲。

第六:听唱功和技巧。

第七:听整体演唱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