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留给人正常的家庭生活方式

傳統古風

「让悠悠古风 吹遍古老的华夏大地」

经典传承| 回归传统| 唤醒良知| 正念正行


传统文化是留给人正常的家庭生活方式


家庭是上天留给人的生活方式,不仅是幸福生活的基础,更是在维护传统与道德。如此,待到上天救度之时,人才能听懂上天之言,遵从上天的教诲,找回幸福生活的钥匙,还有机会踏上回天之路。一、 家庭中的道德成长


东西方文化中有很多论述。如《易经‧彖传》有云:“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圣经中,也讲上帝命亚当、夏娃结成家庭,互相扶持。


1. 感恩为他

父母养育,子女赡养,丈夫作顶梁柱,妻子作贤内助,兄友弟恭,亲戚邻里互相扶持。家庭成员在亲密关系中互相帮助、解决难题,在感恩及为他人付出中提升道德。《三字经》里有句:“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里“苏老泉”,指的是苏洵。他曾游手好闲,27岁起才开始读书。而读书的原因,则是妻子与儿子。在为家人努力的同时,他也成就了自己。“唐宋八大家”,苏洵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就占了三席。


2. 角色参照

从幼儿成长到青年,人从父母、兄弟姐妹处学习并练习扫洒、应对、进退之道。成年婚配后,用在原生家庭中学到的对待新家庭。由于异姓的亲情落差、家庭文化、生活习惯的不同,人要开始学习包容、互相适应,并可以发现在原生家庭中的不足,内省以提升道德。我们看到,健全家庭的孩子心理更健康,结婚的人、尤其有孩子的人更为成熟,这都是家庭机制的成就。同时,在家庭中成熟的人,更有对社会的责任感,更懂得如何与社会上的人相处。《孟子‧梁惠王》中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个人理解也有这样一层意思。3. 互相提醒

家人间更容易说真心话,互相的提醒也更容易听进去,更少产生罅隙。一代圣君唐太宗,曾被谏臣魏徵气得称“迟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在长孙皇后的柔婉劝谏后怒气渐消,对魏徵升起敬意。


二、 家庭对文化的传承


除书籍外,家庭也是承传文化的重要载体。老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也说“子承父业”,很多文化是一代代承传下来的。


1. 方向引导

父辈的成就未必高于下一代,但可引导后代的学习方向。很多子女因熟悉父母的行业而继承衣钵。而有德行的父母,即便没有著书立说的成就,也会引导下一代以德为先、传承文化。我们看到,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岳母刺字,提醒岳飞“尽忠报国”(一说“精忠报国”)。2. 祖辈的意愿

司马迁祖上一直做史官,著书《史记》,重要原因之一是父亲司马谈的遗愿。在经历宫刑、牢狱之后,悲愤而孤独的司马迁曾不想再活,但父亲的遗愿与祖辈留下的史官使命感,让他以超常的意志力,用十二年的完成了鸿篇巨著——《史记》。

3. “不能失传”的恩义

一些看起来与名利无关的文化,难以找到传人。但下一代为了不辜负祖祖辈辈的心血,很多会选择承传下去。南京金陵“神剪张”是剪纸世家,“80后”儿子张钧本无意于剪纸,但为了“不能让金陵‘神剪张’在我手上毁了”,而接下了父亲张方林的衣钵。


三、 家庭对信仰的传承


1. 传统信仰

在中国古代,人们一直相信神明的存在,这是祖祖辈辈耳提面命流传下来的。女娲造人的壮举,济公飞来峰的神迹,都在茶余饭后的故事中扎根在人们心里。传统文化中,人们对神明的虔诚礼赞,祭祀的庄严,也都在人们心中打下信仰的烙印。在西方的基督教信仰中,家庭也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基督教徒的孩子出生时要“受洗”,将信仰传承下来。2. 对信仰的维护

在有信仰的家庭里,家庭成员的相处遵循上天的要求,这是对信仰的一种实质上的维护,而不是空谈。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以圣贤的教诲、祖先的诫命行事。


四、 现代观念行为对家庭的破坏


现代观念行为对家庭的破坏不遗余力。1. 将夫妻关系简化为性欲

夫妻乃“天作之合”,“传统的家庭发挥着承传信仰、道德、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然而,某些现代观念偷梁换柱,认为夫妻结合是为满足欲望,抹杀了道德层面的意义,并借此鼓吹未婚生子、离婚、同性恋、性成瘾等可以破坏家庭的行为。


2. 进化论使下一代骄狂

进化论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暗示后人比前人强大,灌输新比旧好,今人比古人好,下一代比上一代好等观念。现在的子女不愿阅读古籍,认为这些观点陈旧迂腐,早过时了。而且把人等同于动物一样,没有是非之心,没有恻隐之心,没有羞恶之心,没有敬畏之心,从而骄狂傲慢,无视一切规则,而傲慢是魔变的本性, 这样的下一代,将会走向哪一步呢?是否会在魔变中随它们而去呢?


3 强调个性,忽视道德

在传统文化中有为他的道德基点。现代观念强调为私的个性,强调我喜欢什么,或我爱的人喜欢什么。婚姻中合则来,不合则散,不去解决问题,而是用离婚逃避矛盾。有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常常用“你必须听我的”、“我都是为你好”这种强势的家长教育,导致有的孩子抑郁、甚至自杀。而有的孩子则对父母大吵大闹,动手打父母,2016年甚至爆出北大高材生弑母的惨案。4. 阴阳反背,女权盛行

家庭中的男女本是阴阳互补,互相扶持,但某些现代观念利用男女的差异、利用各自的虚荣挑起仇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子是一家之主,承担养家的责任,女子是贤内助,相夫教子。现代婚姻中,不少“女强人”们想取代一家之主的地位,然而一山不容二虎,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这也导致家庭幸福指数降低,离婚率攀升。然而,一些极端女权主义者们并不满足于家庭的分裂,他们致力于消弭性别之间的差异。然而这是违背男女生理与心理特点的,于是女权主义动用谎言和暴力来达到目的,并通过调节福利政策、平权等等鼓励女性不再依赖男性。


这些实际上同时剥夺了女性和男性的家庭幸福,并将一些错误观念植入双方的大脑。例如,很多中国女性认为“妻管严”的丈夫最靠得住,不少男性也顺从女性而获得芳心,但同时,女性又会嫌弃这样的丈夫窝囊,没有安全感。实际上,女性真正需要的,是充满阳刚、能真正保护她的男子汉,就像上天创造出的男人女人本来的样子。五、人在家庭中的文化修养


1. 世间修行

中国古代推崇修行,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深度修养,是人性的高度开发。黄帝向广成子问道,治国安邦的同时静心修行,据说在桥山山下白日飞升。历史上很多功成名就的人同时也是居士,即居家修行之士。如苏东坡,本名苏轼,号东坡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中庸.第十三章》中,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除出家修行外,确也有很多人选择在世俗中修行。在世俗中的修行面临更多考验,家庭中的修行是重要一环。不过虽然难,这样的修行也更扎实,并起到了提升社会道德的作用。


2. 家庭中的修行

夫妻、婆媳、姑嫂、父子、叔侄,等等等等,家庭中的各种关系都需要智慧来处理,是世间的修行环境之一。修行人将家庭作为修炼环境,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一步一步实现了家庭的和睦。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博大而圆容,在人世间的很多设计都是有益于人的,家庭也是如此。对家庭的守护,也是对传统与道德的守护。家庭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也是上天保护人、救度人的方式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