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了20天,和孩子的亲情小船要翻了……”

如果不是疫情的关系,小叶子的幼儿园,今天都开学了。但眼下连啥时候能放心出门都还不知道,就这么每天和精力旺盛的“神兽”24小时相处,

总有那么几次,你真的很想发火

拿周末来说,我想抽空处理点工作上的事儿,和小叶子约定了时间,把pad拿给她,上面一个识字APP她特别有兴趣,最近每天都在学。

大概20分钟过后,她跑过来找我,声音超~级~温柔,一听就是有点小心思,果然——“妈妈,我能玩会pad里的游戏吗?”

本来就是之前怕长途路上无聊才下载、平时不能玩的,而且考虑到她已经看了20分钟屏幕,我就拒绝了。


立马撇嘴儿,晴转阴。

我指着识字APP里的几个新字,想看看她边玩边学认识几个了。

这要是平时,小叶子会很开心地念出来,结果我连指几个,她都耍脾气,故意说不知道、不认识。

“好的,你确定不知道吗?那我们先关掉,歇会儿眼睛再看。”我又问了一次,她继续说不知道、和我对着干。

“关了20天,和孩子的亲情小船要翻了……”

好,关上pad的一霎那——

哭声瞬间爆发,声音还特别大!见我还是没有给她开pad,情绪激动中,小叶子还一把抢过弟弟手里攥着的小玩具,结果小的也哇哇哭。

我感觉耳朵充斥着嗡嗡声要爆炸,又不想吵醒正在隔壁房间小睡的奶奶,当下好像自己也有股洪荒之力很想发泄,想去“收拾”惹事儿的老大!

然而通过权威去恐吓、震慑、甚至打孩子,是一种会让父母上瘾的惩罚,也是一种恶性循环,孩子从中并不能学到什么,即便克制住了顽皮的冲动,也是出于对外界权威和惩罚的恐惧,而不是内在真正学到了自我控制和反省。

所以才有了那句话,也是我之前和自己的约定。类似情形时,需要按下“暂停键”:“

越是在孩子不可爱甚至可憎的时候,越要去拥抱她。”

“关了20天,和孩子的亲情小船要翻了……”

我把小叶子揽进怀里,而不是斥责推开她,她还是继续哭,但我能感受到,这个时候的哭是因为得到了支撑和爱

同时,还是需要做些什么,帮助孩子快点穿越情绪的风暴

家里有个游戏盒子,刚好在我们手边,我引导她注意到这个很漂亮的盒子,打开。当注意力被稍稍转移,哭声也跟着减弱。

里面有一些卡片,是孩子的各种感受,上面画了有的孩子在哭、有的在笑,有的在生气,对应的,则是各种感受词。

“关了20天,和孩子的亲情小船要翻了……”

我拿起其中的几张,问小叶子,你现在是什么感受

她明显顿了顿,注意力从哭,放到了眼前的这件事上,指了指一个画着哭着的孩子的卡片。我告诉她,“哦,这张是难过。你现在很难过,是吗?”

她点点头。

“那你想要自己是什么感觉呢?”我邀请她继续找找,有没有其他卡片能代表她想要的。

小叶子指了指画了笑脸的那张。

“嗯,这是高兴。”

我继续说,“你现在是难过,你想要高兴,那你觉得你需要做些什么事儿?能从难过,变成高兴呢

?”

“关了20天,和孩子的亲情小船要翻了……”

小叶子陷入了思考状,虽然她和我摇摇头,不肯说出可以做什么、或是还说不出,但这个过程,其实已经帮助她从情绪激动,转为了平静

上过正面管教课堂的朋友,对“情感脸谱

”肯定不陌生,我特别推荐大家家里挂一张,或者要有这类情绪的卡片。(文末我也整理了这方面的资源,回复“情绪”可以免费下载)

通常我们会教孩子识别情绪,但刚才的3个步骤(识别当下情绪、思考想要的情绪、思考如何做才能去到想要的情绪),我是在拜访深圳的一所正面管教落地的小学时学习到的,他们会用同样的办法、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

两个孩子打架了,老师会邀请孩子走到“情绪脸谱墙”,请他们各自挑出代表当下情绪的那个脸谱,以及想要什么情绪,然后再启发他们自己说出可以怎么做。

孩子通常自己就能意识到,继续打架解决不了问题,同时还能了解到,同一个事件中,和自己打架的同学有什么感受

——这实在是比老师耳提面命强调纪律、简单粗暴批评找家长好太多了。

“关了20天,和孩子的亲情小船要翻了……”

当孩子的情绪被精准识别,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开始“更高级”的对话了——复盘整个事件,帮助她之后更有能力处理情绪、学会解决问题。

我用了这6步,引导孩子一步步地去表达


1、 原因(发生了什么事情,“当……的时候”):“我想要继续玩pad里的游戏,妈妈不同意。”


2、 情绪(我感觉……):“我感觉生气、难过。”


3、 做了什么(描述身体的动作、反应,心理的感觉):“我哭了好长时间,还抢了弟弟的玩具扔了出去,我感觉脑袋一片空白。”


4、 表达需求(我想要什么/我需要什么):“我想要妈妈抱我”、“我想要继续玩”。


5、 确认第3步,能否帮助孩子实现她的“想要”:“你一直大哭、扔东西,就能继续玩pad了吗?”“你想妈妈抱抱的时候,是说出来妈妈更容易知道,还是不说出来?”


6、 启发孩子回答,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可以怎么做。

这几步会让孩子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什么事情触发了什么情绪、然后做了什么样的行为,最关键的是最后两步

我会经常在孩子发脾气后和她确认,乱发脾气,有没有帮助她离想要的东西更近。


——“想要”很重要,它能反过来驱使我们做出更符合目的的行为,减少达不到目的的无益举动。

“关了20天,和孩子的亲情小船要翻了……”

当然了,如果一些“想要”本来就和之前的约定不一样,可以去肯定“想要”本身,比如每个孩子都想一直玩pad看电视,可以有这样的想法,但不意味着,约定可以随便被打破

疫情的这段非常时期,咱们都辛苦了,我也做不到一直是个温柔、好脾气的妈妈,也没法每一次孩子爆发时,都及时地拿出情绪脸谱……

没关系的,只是多个选择,如果你真的按捺不住洪荒之力什么方法都想不起来,就先去喝口水、蹲个厕所,然后记得在喝水和上厕所的地方贴个提示卡片吧:


“在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给他们一个拥抱


作者:吉吉。二宝妈,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前香港资深传媒人,现居深圳。追求细水长流,也爱勇猛精进,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愿与娃一起慢成长。

微信公众号:manchengzhang123

个人微信号:花时间:babyhours003

吉吉:mancz0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